APP下载

凡亚的诗

2019-09-05

诗林 2019年5期
关键词:诗歌

凡亚:本名俞帆漾,1996年生于浙江宁波。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白岩诗社第27任社长,入选第十届中国·星星诗歌夏令营。编选有《“香樟的企图”白岩现代诗选:2010-2017》(香港绛树出版社,2017)。诗歌散见于《星星》《观物》《椰城》《上海文学》等刊物。

东川路

街灯下是成排走失的红树 翩翩的蝴蝶

死亡是一件玉佩 在骑车人的颈上添来

一场翻飞的沉重 四散的水滴构不成一场雨

构不成这两者 它们仅沾惹磨旧的镜片和女孩

泛光的路面书写出篝火 一册水墨电话簿

在波纹逐渐合拢后归入同一个洞穴

没有多余的烟和平静 升入十一点的幽光

空空回转的机械 燃耗十一点的肾脏

不受欢迎的商店和身体 无数歇业的眼睛

扯下一袍银丝绸 赚取一个被遗忘的期限

忙碌的是仪式的世纪 是粗鄙的萤火

铜板在两掌中闪耀地交换 要我含住风中

寒冷的舌头

2017.3.31

雨夜来音

有一拨人从睡梦中传回问答

有一拨人在山的那头讲出山的迷信

她的门敞开 失修的风狂呼不止

磨损的阶梯通往船桅的青苔

掩口的薄雾透出阀门上的字样

一个平白的雨夜 如漂浮一通不定的

远程电话 山冈失守来去的忙音

如燕子衔回山泥的信件 一对垂钓的瞳孔

如染上鱼形的纹身 睡入一湾陈年的水渠

我紧抱完好的枕头起身 确认旧影依旧在手边

黏湿的手心碰脏了绘本 像是有人

给摆在雨天的床头柜上 没有声响

2017.4.23

玻璃·墨水·眼泪水

只有海留存下这传奇的影子。

——哈特·克兰《在麦尔维尔墓前》

她乘光,栖居于玻璃球内

用脐带的晶莹

来预见,一艘驶自阿根廷的商船

她肚子里的那条蛇,翻腾地

撕咬新婚洁白的纱裙

血红的裙裾,掀下了十个月份的不忍

也只有在十朵玫瑰的喘息中

她才是母亲,并从镜中端详,

梳妆台上,玻璃苹果

顶梢的那抹红绿

囚禁于夏夜 湿热紧致的浴衣

囚禁于客厅 擦洗完毕的欲望

床头柜边,一盒《泰坦尼克号》卡带

在失语的钟点跟着沉没

他踱步上码头,穿梭于

各地的工艺品集市,试图在

泥泞的方言中,寻找一只鸽子

一组马戏团在凹凸的红布面

跳跃,他推开漆黑的铁门,

只见船闸,不见灯火

对着太平洋的落日思索,

他掏出微温的皮夹,口袋掉落出

一张被海风吹咸的信纸

“亲爱的……”淡淡化开的署名仿佛

降落入星河,远处的海鸥飞旋至近

那个人栽下朦胧的果树,举起椰子

喝下了海

假若他在餐桌上重提过往

假若每逢傍晚必须流泪

回答一个必答的国度,

回答你刺人的胡碴,傲人的黑发

和高卢人的良种烈马

吊灯在不停旋转着……

丝巾挂进放有樟脑丸的衣橱,敞开

露出玫瑰

我踱步上码头,捡起远方的桥

眺望白色的仙子

和广阔的生命——

“只有海留存下这传奇的影子。”

改于2017.2.27

画 生

他笑中带涩,说,

“要考上清华美院,文凭上敲的章

就是清华的。”

骄傲如一场未遂的策谋,终于僻乡

堆砌满石膏与木架的阁楼烂尾

那时放课后,一辆落拓的

丰田疾速在狭窄的宁穿路发飙

举起手枪的人在法国梧桐的

连绵中,涂下空隙间兑水的藏青

一篮翕动鼻翼的夜明珠,仍葆有

孩童的完好,和安宁的视线

车过邱隘镇,我明白自己

是这里一个名正言顺的偷渡客,

正频繁来返于,画家冒名的归属地

姑且,称作那片白桦,坑洼小径旁的

必经之所。漫长的午后,

乡村别墅面朝乌云下闷热的布景,

殷勤的女主人住下房间的光亮

我犹能记起,那不远处偶尔跃起的

几个黑点,和进出的几个没有色彩的人。

2017.4.28

短 评 DUAN PING

凡亚的诗是“抒情以外”的,从整体观感上看,他的叙事从裂纹里无限扩张,逐渐树立起冰冷的旗帜。因而他的诗有一种天生的距离感,如同“死亡的玉佩”和“粗鄙的萤火”般,诗人独自吞咽下生活里破碎的晶莹,对外则用大量陌生的语言组合消解事物本身的情感,继而消隐本该跌宕的叙事,在细节中迂回,最终串联成一个宏大的观感。贯穿凡亚的这组诗里,最独特的在于一种坚硬的身体经验,譬如“十一点的肾脏”机械地含住“寒冷的舌头”,譬如“一对垂钓的瞳孔”纳入雨夜的纹身,譬如在颤喘里“脖颈上淌下想象的吻”。而这里身体经验也存在另一种理解,譬如“囚禁于夏夜,湿热紧致的浴衣”“她的门敞开,失修的风狂呼不止”和“敞开,露出玫瑰”,它们是纯熟的,本质的,没有二次隐喻的,给诗歌语言赋予实体化的特点,显得丰盈、透彻。诗人的“身体”同样也是外化的,身体作为身体本身,并不具有所属性,而是独立集中地指向诗歌主题——西化的思索。诗人仿佛一个“名正言顺的偷渡客”,将经验分割,逐次入境,投入那些异域而收敛的思索中,去“回答一個必答的国度”。

——诗人 蔡易林

与同龄人或者说时下的潮流——某种沉溺于私人经验的临摹和变异并以繁复的语法和芜杂的造像作为表现不同,凡亚的诗歌写作选择了一种更为克制、更具线条感的样貌。在凡亚的诗中,有如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画作的干净线条和明暗区分,酝酿着时刻可能的“问答”(《雨夜来音》),但无论是“骑车人”“举起手枪的人”“殷勤的女主人”“揽客的人”,还是“没有色彩的人”“那个人”“有一拨人”,所有被简化的面孔最后都以潜默的方式构成了诗绘的局部,就像全都“含住风中寒冷的舌头”(《东川路》)。如果仅凭此,就匆匆断定凡亚在洞察枯寂湿冷的当代生存图景后选择了“失守来去的忙音”(《雨夜来音》),那未免为时过早,因为我们会发现哈罗德·布鲁姆关于哈特·克兰“超验渴望和高度祈愿的风格”的描述在凡亚的诗中同样有隐约的继承。在凡亚这里,暗流涌动的“欲望”,也许正是“回答一个必答的国度”(《玻璃·墨水·眼泪水》)。

——诗人 曹 僧

进入凡亚的诗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并不来源于语义艰涩,抑或拆卸与置换语词的老套实验。很大程度上,这种难度来源于不曾被驯化的写作视角。他的诗歌面貌,体现出一定的迷离与自反。无意于刻意包装私人经验,他并不将“本事”视为某种本质,这也是诗中叙事感与抒情性双重割裂的起因。不管是“摆在雨天的床头柜上”,“放有樟脑丸的衣橱”,还是“我们并没有在闹市的一家寿司店相识”,他倾向于否认传统意义上的“诗情”或“画意”,同时对某种空落与调试到一定低温的寒冷葆有适度的贪恋,如同收藏冬日毛巾所挤出的冰碛,以及冰碛里所裹挟的质疑、虚无,或欲望。这是他为价值赋形的方式,因而也衍生出诗歌中别样的致幻效果。像“铜板在两掌中闪耀地交换”,凡亚的诗,以局部的小范围的有色光影,拼贴出多重场面的迭代。他的文字或镜头语言向来不是为保存现实或记忆而展开羽翼。尽管诗中频繁出现地点与道路,但他仿佛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地名,甚至不属于行进的路途。这并非因抒情或写诗而顿生的迷雾,而是个人史的迷雾,被未知的时间与平静的野心所覆盖的地带。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生 童 莹

猜你喜欢

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忍冬
我的诗歌
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评选启动
谁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七月诗歌
我是小诗人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90后”诗歌小辑
小小诗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