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自成为何在京只待了42天

2019-09-05彭勇

领导文萃 2019年16期
关键词:时局大顺李自成

彭勇

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年,是中国历史上时局最动荡、政权更迭最频繁、政局最复杂的年份之一。

这一年共出现了五个政权组织,包括崇祯的明政权、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顺治的清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在北京称帝的就有三个。其中,明政权弊病丛生,积重难返,被取代实属必然;清政权最终把握住机遇,建立了统一国家。而先于清军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在短短100多天里上演了从“势如破竹”到“兵败如山”的大逆转,在北京42天后就仓皇撤离……

大考不及格

3月18日,李自成所率主力进抵北京城下,崇祯帝在紫禁城神武门外的煤山上吊自杀。19日,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内城,天下易主,新生的大顺政权取代了已存在277年的朱明王朝。

如果说李自成进入北京是一场新的考试,他到底是如何作答的呢?

李自成在北京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稳定京城的社会秩序,如严禁进城的军兵骚扰百姓,惩治违法乱纪行为;清理明朝在京官员达二三千人之多,甄别后再做处理;清点明朝国库仓储,没收皇族宗亲的财产,对官僚进行追赃助饷;向京外派驻官员和军队,接管地方,并為南下征战做准备;问民疾苦,开始着手解决土地等民生问题;准备即位典礼,制定典制和礼仪等等,工作量不可谓不大。

然而,这些事情却并非都是当时最急迫之大事。

李自成的首要政治任务,是控制北京的政局,让国家机器运转起来,稳定社会秩序;首要的军事任务,则是防范关外敌对的清军。但李自成未能认清时局,分不清轻重缓急,对明朝旧官僚贵族不能有效地拉拢,为自己所用。李自成坐失稳定和控制全国的最佳时机,42天的大考,显然是不及格的。

胸无大格局

李自成第一大错误判断是关外的形势,竟然对山海关外存在多年的清军势力疏于防范,没有派遣重兵防守,显然他对关外的形势相当无知。

多尔衮则不然,在李自成向明朝发动总攻之时,清廷就曾派人与大顺联络,“协谋同力,并取中原”,企望分割胜利果实。同时,多尔衮和他的谋臣范文程等紧急分析关内外的形势,在他们看来,明朝灭亡已是大势所趋,清朝最主要的对手就是农民军。

清军一直在关外观察时局,密切关注山海关的动静,视盘踞在山海关的吴三桂为决胜的筹码。对吴三桂与清军联手之事,大顺军竟浑然不知。

李自成在北京期间的第二大错误判断是国内的政治形势。在北京,李自成以革命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他始终保持农民的革命本色,对包括崇祯帝在内的明朝统治阶级采取严厉的打击和镇压措施。本来明朝官僚大多希望为新朝效命,但大顺政权对他们登记的目的主要是追赃助饷,此举把明朝官员推到了对立面。

反观多尔衮,进入北京后他就高调宣布为崇祯帝复仇、“吊民伐罪”,凡明朝原官员只要归降,录用照旧,品级照旧。

多尔衮充分认识到明朝官员在此动荡之际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所以先利用再管束,此举在政治上也孤立了李自成。所以,李自成大军撤出京城之后的三个月内,原来早已归降的华北地区出现了70余次叛乱事件,大都是官绅地主捕捉了大顺地方官,静观其变。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短短的42天里,李自成的大顺军经历了极盛到大败,一支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队伍,在历史变革时代充满偶然与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因为领导阶层的决策错误,没有能在夺取政权之后及时调整战备策略,对天下大势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革命事业的最终失败,这是值得后人警醒的。

(摘自《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时局大顺李自成
时局图
时局图
李自成的逆袭之路
过时的绝招
时局图
时局图
“能吏”的“魄力”
一桩难以言明的心事
Different Number Taboo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短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