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郁闷的“摘桃式”调研
2019-09-05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但现实中,调研中存在的一些“怪象”“乱象”,值得高度警惕。近期,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一种“调研”,竟然成为企业的郁闷心事,甚至有苦难言。这就是“摘桃式”调研。
“摘桃子”,常用以比喻坐享其成。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说:“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不想出力或者没有出力,当然就不能想着去收获成功果实。
“摘桃式”调研,指一些地方官员在企业处在困境时,不闻不问,避而远之;而当企业生产、经营红火时,却不请自到,各种调研蜂拥而至。比如,一家民营企业在升级改造之前,命悬一线却没有部门过来帮一把,不得不四处拆借,最终闯过鬼门关。在完成升级改造之后,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安全、环保、质量标准明显提高,生产规模在国内同行业名列前茅,一下子成了当地的明星企业。从此,几乎每周都有人前来调研指导工作,快成了“旅游景区”。有的时候,领导来了要拍照、摄像,但厂区核心区域防爆要求高,企业索性停产检修,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受到干扰。
这类所谓的“调研”,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而是为当地领导的政绩“增光添彩”,用企业的业绩为自己脸上“贴金”。变了味的调查研究,与本来的目的差之千里、背道而驰,当然不受企业和群众欢迎,甚至会让企业感觉郁闷,但又无可奈何。这种“不种树、不浇水”的“摘桃子”做法,无形之中還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让党和政府的形象蒙尘、受损,在群众中难免产生恶劣影响。
“摘桃式”调研,归根到底还是政绩观出了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在作祟,是我们明确反对的“作秀式”调研。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这样的点醒,正中要害、恰当其时,我们应当认真领会、切实践行。
真正的调查研究,必须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带着为民服务、为民解忧的情怀去,真正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要善于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选择调研对象,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使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为防止调研走过场,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领导干部还要更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和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真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
(盛励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