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脏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观察

2019-09-05郑颖来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肾脏病下肢依从性

郑颖来

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血透室,海口市 571100

肾脏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生率[1],且病因复杂,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肾脏病的发病机制。肾脏病患者存在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2],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抗凝剂纤溶系统,形成血液高凝状态[3],加上穿刺等侵入性操作会造成血管壁损伤,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针对肾脏病合并下肢DVT形成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予以积极的干预对于疗效提高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肾脏病病患者实施了针对性干预取得较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肾脏病合并下肢DVT患者,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肾脏病、下肢DVT的诊断标准[4];(2)所有患者均无认知障碍及沟通障碍。排除标准:(1)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2)存在严重感染和营养不良的患者;(3)存在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和视听觉障碍的患者。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4~64岁,平均(46.71±5.86)岁,体质量47~78 kg,平均(63.26±3.84)kg;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17例,大专及以上12例;肾脏病类型:肾病综合征18例,多囊肾病7例,狼疮性肾炎9例,肾动脉硬化6例;静脉血栓部位:左下肢26例,右下肢14例。观察组40例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5~65岁,平均(46.80±5.93)岁,体质量48~79 kg,平均(63.35±3.91)kg;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3例;肾脏病类型:肾病综合征20例,多囊肾病6例,狼疮性肾炎10例,肾动脉硬化4例;静脉血栓部位:左下肢25例,右下肢1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肾脏病和下肢DVT形成的发病机制,告知患者治疗方面的相关事项;在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各个方面的指导,增强巡视次数。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干预:(1)病情观察:护士帮助患者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在患者卧床休息期间,对患者皮肤温度、颜色以及脉搏情况进行观察,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在25℃,对下肢DVT形成部位进行热敷(温度为39℃)及按摩;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弯曲膝关节15°;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弹力袜的正确穿戴方式;加强血压、血糖及血脂指标的控制,防止病情恶化。(2)心理干预: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烦躁不安、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存在会影响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护士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出现原因予以针对性的疏导,引导患者合理发泄负面情绪;护士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成功病例,并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分享自身经验和体会,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以消除负面情绪、提高配合度。(3)饮食干预:护士叮嘱患者多饮水,饮食以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且营养搭配均衡的食物为主;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向其介绍饮食方面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监督患者戒烟戒酒。(4)治疗干预:在用药前,将药物作用、用法及用量告知患者,并提醒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说明应对方法;尽量减少穿刺、手术、血管壁损伤、理疗等操作。(5)运动方面: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在保证患者充分休息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被动锻炼和主动运动,如足踝背屈运动、有氧运动或抗阻运动,结合患者的年龄、体力状况确定运动强度和时间,在进行运动锻炼时,需在护士人员的指导下和陪同下进行,同时叮嘱患者避免久坐久站。(6)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坚持长期运动、规律饮食的重要性,并通过电话随访、微信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1.3 评价及判定标准

由责任护士评估两组肾脏病合并下肢DVT形成患者的依从性,评估指标包括合理饮食、遵医用药、心态调节、生活方式和定期复查,80分以上表示能够基本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评估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当肾脏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和下肢DVT消失,即为疾病控制良好,反之则为控制不良。统计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从服务态度、沟通技巧、操作水平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85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40例-不满意例数)/40例×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对比采取配对t检验,组间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单元格理论频数小于5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表示;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个方面具有较好依从性的人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良好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75.00%(30/40);总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和纤溶功能都在不断的降低[4],会逐渐增加血液黏稠度及血小板聚集性导致内皮功能受损[5],进而引起肾脏病患者出现合并下肢DVT;除此之外,肾脏病患者普遍缺乏运动训练,会导致多个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6],加重病情,病程长的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出现血液瘀滞的情况,加上肌泵效应丧失引起的血流受阻[7],会增加下肢DVT形成风险。同时外科手术、软组织损伤、下肢骨折、穿刺及静脉置管时间长等继发性因素会破坏凝血平衡,对血管内膜和血管壁造成损伤[8-9],导致血液高凝、瘀滞,降低血容量和血浆白蛋白,最终导致下肢DVT形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方式的改变,肾脏病合并下肢DVT形成的发生率在不断增长,病情若是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会并发肺栓塞[10-11],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不仅需要及时为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积极的干预措施也不可或缺。本研究中,对肾脏病合并下肢DVT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以此制定了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控制良好且并发症较少,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良好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75.00%(30/40);总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5.00(38/40)高于对照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表明了针对性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由于病情观察能够明确下肢DVT严重程度,便于采取有效的方式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情况,保持皮肤温度,促进血管痉挛症状得到解除,可改善血液循环,且能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能够防止血液黏稠度增加[12],避免加重病情;心理干预可使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较好地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依从性;饮食干预一方面能够改善肾脏病患者营养不良、体力状况差等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水平,降低血压黏稠度[13-14];治疗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通过减少外伤性操作可减轻血管壁损伤[15],防止病情加重;运动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程度,有助于疾病康复,但在进行运动锻炼时应注意长期坚持,并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运功过程中若有任何不适症状出现,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通过针对性干预,有助于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且出院指导能够追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有助于预防下肢DVT再次形成。

总而言之,针对性干预应用于肾脏病合并下肢DVT形成患者中的效果确切,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肾脏病下肢依从性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临床观察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