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转型战略机遇与选择
2019-09-05
全球能源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智能化、一体化、微型化、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技术革命加速产业化,极大地改变未来石油市场竞争格局。由于智能化技术在现有井下工具系统中整合大量前沿技术要素,未来石油市场格局、业务模式、成本变化在油气资源技术革命推动下可能被颠覆性改变。从主导性能源转换历史来看,这场围绕数字化新赛道大博弈持续时间可能到2035年前后。其间,胜者将占据产业链顶端,主导油气版图划分;失败者将卷缩一隅,被动接受油气产业秩序位置。
大数据是油气产业关键技术要素,它将在传统工艺流程中99%未被利用的数据集中释放,从源头上提升产业链价值。IBM公司认为,未来10年,从采集频次到刻画精度,互联设备和分析技术可产生1000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效益。率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将通过大数据获得技术垄断。
与国外领先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在地震勘探技术应用领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地震勘探技术创新领域,物探技术进步主要以集成创新为主,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转换波勘探中处理解释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多波勘探处理解释技术仍在试验阶段,四维地震油藏监测技术也在试验阶段。因此,应跟踪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强化采集、处理、解释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而要发展解释新技术,提升计算机运算能力、图形处理和相应软件升级是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各大探区面临地面与地下地震地质条件差异大、勘探难度系数大等难题,而在有利凹陷区,大多已完成三维地震二次覆盖和多轮次处理。如渤海湾一些盆地,近年来已完成二次三维地震采集,今后可否借鉴国外小面元、高密度、宽频带、宽方位地震采集和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处理技术,来提高复杂断块和小断裂成像精度;针对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可否借鉴国外小面元、高密度、宽频带、全方位地震采集技术、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和全波形反演处理解释技术,来提高缝洞型储层定量雕刻精度。这就要求在技术配套上,向高精端疾进:在地震装备上,陆地装备应向10万道以上带道能力发展,海上地震装备应向20缆以上能力发展,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在采集技术上,陆上、海上采集应向宽方位、高密度、宽频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在地震处理上,应向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先进技术发展;在地震解释上,应向多波处理解释、四维地震、岩石物理等解释技术发展。
在2009年页岩气革命推动下,世界石油市场初现立体博弈格局。美国依靠页岩油气繁荣带动实体经济复兴,辅以成品油/原油出口政策调整,在原油、成品油、石化产品三个市场领域骤然打破了世界供需平衡;油气行业利润中心沿产业链下移,炼化产品市场可能成为大国油气博弈的正面战场。受原油与天然气价格间的比值长期且持续扩大影响,全球,特别是欧亚地区75%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生产商,不得不沿着成本曲线向上攀援,进而在全球掀起一场下游化工产业价值从欧亚洼地向美国价值高端转移浪潮。仅2011年以来,就有550亿美元新增投资,陆续在美国50个石油化工新项目上集中上马,并有望在4—5年内形成产能。2014—2018年,美国已连续4年都有新炼油装置建成投产。届时,将冲击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石油化工企业,也为化工产品供需结构失衡预留了空间。
当前,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成为产业体系重构的核心动力之一。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体系对化工发展成功与否的判定标准和取向。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需求已从生存型阶段进入生活型阶段,下一步将要进入到生态型阶段,需求层次、需求内容、产业映射和核心价值等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正在努力,尽快进入生态型阶段,这需要更多高端技术和清洁资源的保障。
炼油行业要认识到产能过剩的严峻性,一定要推进部分产能退出或者企业转型。综合考虑未来国内经济增长率、汽车保有量、天然气及电动汽车替代率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2020年国内成品油需求量为3.7亿吨。按照65%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开工率计算,届时合理配置炼油能力应为7.1亿吨/年。而2020年全国一次加工能力预计将达到8.2亿吨/年左右,过剩能力将维持在1.1亿吨/年,产能过剩形势依旧严峻,对于炼油产能的增加一定要慎之又慎。
烯烃行业需注意原料轻质化迫切性的增加及多元化发展呈现的新格局。应立足国内资源禀赋特点,加强行业管理,合理引导煤/甲醇制烯烃等新原料路线烯烃工业有序发展,充分认识其产品竞争力和区域市场要求,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在产业定位和布局上与传统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工业实现错位发展。拟发展乙烷裂解制烯烃或丙烷脱氢制丙烯或碳四资源综合利用等低碳产业,应深入研究资源来源条件和分层次的产业竞争力,不可造成过热或者一哄而上。芳烃行业则需注重调整优化布局,结合炼化一体化统筹发展。
高端专用化学品和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占有率极低,是制约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向需求顶端移动的“命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化工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直没有解决精细化工发展问题,这与国有石油石化企业将自己定位于能源化工公司有关。一方面通用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大量进口,石油和化工行业产品结构向精细化的转型迫在眉睫。
智能化转型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但在具体实施层面还有许多功课要做。首先,与世界石油化工强国相比,我国在化工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不足,这也是大而不强的原因之一。智能制造基础是CPS(虚拟-物理系统),而CPS建设是需要足够投入来推动的,没有这一前提,智能化无从谈起。其次,目前我国制造服务业服务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针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IT技术服务更是羸弱不堪。虽然国内网购和电子商务很发达,但制造业和IT产业还是两张皮,还没有看到有影响力的制造服务商。石油化工行业复杂性,让许多IT公司望而却步,国内鲜有专业软件/互联网等IT公司愿意深耕这一领域。几家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虽有内部IT队伍,但其母公司均没有想将其彻底进行体制改造,打造成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公司。与之相反的是,国际一些知名软件/互联网等IT公司跨界延伸服务已深入到实体制造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