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越秀区旧城整治中城市街道绿地入境式设计探讨

2019-09-05范丽琼

广东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越秀区旧城绿地

范丽琼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055)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旧城,很多旧城面临着设施落后、居住拥挤、环境不佳等各种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旧城整治开始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题,早先的旧城整治多依赖于大拆大建,而如今,更多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的思路提倡旧城更新应当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1]。除了改善旧城的建筑和公共设施,同时也应该注重旧城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到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城市旧城区整体环境的改善需要建设新的绿地空间,而在老城区引入新的大面积绿地,在许多情况下,需要涉及拆迁、重新安置和征地等一系列问题[2]。面对旧城发展遗留问题、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人口交通的压力、旧城增加大型公共绿地的困难和居民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等现状,旧城整治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街道是城市公共领域的重要元素,它不只是交通通道,还包括开放公共空间、街道绿化、街道设施等[3]。街道绿地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事实上街道绿地为城市绿地网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激活旧城的重要手段。越秀区作为广州老旧城区之一,存在人口密度高、土地利用紧张、本身缺乏合理规划和街道空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如何将旧城低利用率的绿地实现有效利用、功能置换,是最大利用旧城土地和资源的重要问题,对改善城市旧城区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越秀区历史底蕴和整治历程

1.1 历史底蕴

越秀区是一个荟萃了广府文化精华的古老城区,拥有2 200多年的历史,有不少的古街巷较好地保留了历史的文脉与记忆,同时也是广州古往今来最为繁华的商贸中心[4]。作为广州千年文化和千年商都的代表,越秀区对广州形象、广州魅力的展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越秀区许多街道被划为历史城区,彰显岭南特色,塑造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和活化广州历史城区是广州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5]。

1.2 整治历程

越秀区的旧城整治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在2009年前,由于资金筹划、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旧城改建难以推进,偶有危房改造个别案例;2009—2014年,稳步实施“三旧”改造,即旧村庄、旧厂房和旧城镇的改造;近十年,越秀区在旧城改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如杨箕村三旧改造、东濠涌治理、珠光街仰忠社区的微改造等[6]。但越秀区仍是广州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居住环境欠佳,土地利用紧缺,土地亟需盘活,旧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越秀区街道绿地现状

2.1 空间缺少秩序,景观连续性差

越秀区城市街道绿地缺乏宏观的整体规划,加之用地紧张导致的绿地布局分散、面积小、限制多等客观因素,街道景观出现了空间衔接不合理、植物景观质量不高等问题,如在植物空间秩序和景观的衔接方面,部分绿化配置较为郁闭和杂乱,搭配简单,缺少对空间和植物整体景观的考虑。此外,越秀区经过不同时代的建设和改造,受到不同设计风潮的影响,街道的景观风格各不相同。

2.2 与城市衔接不合理

老旧城区街道面临的城市环境通常是多样的,如居住区、商业区、批发市场、政府用地、军事用地、医院、学校、公园、文物古迹等,但街道景观常常缺少对城市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充分考虑,例如场地的用地属性、立地条件、环境的特殊要求、人流压力和居民接受程度等,出现了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的情况。

2.3 功能单一,交通组织欠佳

越秀区现有街道绿地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在满足居民功能需求的考虑上仍有改善空间,缺少休憩娱乐等空间。使用人群的交通有效组织和安全性欠佳,部分历史遗迹由于交通的可达性不足等原因而鲜为人知。

2.4 部分街道绿地景观过于丰富

越秀区街道绿地景观处理手法越来越丰富,如增加花色、“见缝插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街道的景观,但对于城市景观较好的地段和部分附属绿地,过于丰富的街道景观反而影响了城市景观的协调性。例如近几年,越秀区街道出现了大量不同风格的花箱和密集且缺少色彩搭配的挂花。

2.5 地方特色不突出

不同时代的旧城整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破坏了旧城的传统格局、风貌等,许多传统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正在日渐消失。而街道设计在整体和细节上缺少对地方特色的调研和思考,较少体现当地特色。

3 改造策略和入境式设计的应用

3.1 注重整体规划

旧城更新工作必须有规划、有引导地进行,而不是听其自然,放任自流[1]。越秀区旧城整治中街道绿地改造项目的场地通常位置都比较分散、规模较小,且缺乏规划指导,导致在设计时常常会忽略景观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如解放路采用了中西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街道绿地是城市绿地的补充,要想创造合理、和谐的城市景观,街道绿地的宏观规划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街道绿地和旧城做为整体,研究其格局、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严格依照城市整体的空间布局、风格的定位等因素,并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是必要的。同时应当注重设计语言的应用,结合场地大小、背景环境和民众审美,利用合适的设计语言在一定区域内创造出协调、整体的景观,可以是材质、植物的延续或是小品风格的统一。

3.2 尊重周边环境和入境式设计应用

境,是围绕主体并与主体互动的有明显特性的多维空间。多维空间指几何维度、时间维度、理化维度、生态维度、感觉维度、感情维度、思想维度、民族文化维度等8个维度。从狭义来说,“境”主要指地球上的人居环境,包括人境、然境及人境与然境的交集。王绍增教授在其论文中提到境与景的关系,从现象来看是“景在境中”,从创作来讲应该是“景从境出”[7]。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设计的重要性。在设计中设计者通常能较容易感受到几何维度,但缺少了其他维度的考虑,如场地的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需求、感情记忆、文化特质等。此外,也常常出现了过度改造的现象,忽略了自然环境本身的需求,如雨洪管理等。

入境式设计来源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传统园林设计的工作方法通常是先进入真实现场时空环境中观察思考,通过想象空间来布置景物,塑造意境,组织游线,最后处理工程和艺术的细节。在整个过程中,主持者要一抓到底,施工和调整设计也是纠缠在一起[8]。入境式设计也是如此。王绍增教授曾指出真实的事物是处在真实的空间中的,是处于有着广泛联系的系统中的,是不断运动变化的[9]。所以入境式设计并不是那么依赖图纸,主张在“境”中进行创作,注重真实的和动态的环境对设计的影响,并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快速地发现设计的不足并修正,通过不断调整设计来实现最初的设计意图[8]。

街道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类型,与城市紧密相连,它常常是小尺度空间,相比于传统综合公园,“境”对它的影响更加细致,加上旧城环境复杂,旧城整治中街道绿地项目以改造为主,要实现因地制宜,入境式设计是更优的选择。采用入境式设计,可以在多维空间中更加准确感受“境”和设计空间之间的关系,从多方面的角度提高设计跟环境、场地的贴合度,从而创造更好的街道景观。因此在设计时对周边环境和场地进行调研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需反复推敲,做出合理的设计。如永胜上沙的街角绿地临街,车流量大,噪音大,设计者分析到周边在此休息的工作人员可能会有车来车往的困扰,所以利用通透的隔墙、坐凳结合植物围合半封闭休闲空间,大大增加了场地使用率(图1);沿江路绿地和法政路的项目场地积水严重,光照不足,下层植物难以生长,故沿江路绿地将积水区域设计成生态草沟,法政路则利用场地本身高差打造跌级旱溪景观,既解决了积水问题,也创造了独特的街道景观。

3.3 营造适合景观

3.3.1 功能的需求

街道占有80%以上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和社区的公共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10]。对不断变化、成长的城市居民进行了解、分析和回应是城市开发和街道景观设计的重点,也是打造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的关键所在。旧城的街道绿地改造虽然往往场地小,但它们也可以成为人们步行、休闲、交流、健身的地方甚至是门户景观。所以设计者需充分考虑人的生活习惯、活动规律、活动内容和心理需求,做出合理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形态。农林东口袋公园之前是宅间利用率极低的场地,设计师经过调研,了解使用者需求后,进行场地功能复合,设置环境设施如坐凳、灯光,现在这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观景的好去处。法政路项目中口袋公园的标志最初位于侧面挡墙上,但施工后期设计者在现场通过反复斟酌人行、车行的视线焦点,最终改变其位置,将其结合地形的高点和景墙做一个小型门户景观。

3.3.2 交通的组织

图1 隔墙和坐凳围合空间

一个成功的街道景观应保证使用者的安全[3]。设计应尽可能减少行人和车辆的冲突,充分考虑人车分流,并明确人行空间的界线;在危险区域保证视野开阔、避免视觉死角;老人小孩使用多的地方提高安全等级;设置强度合适的照明设备等。安全的街道场地边界的处理尤为重要,保证人行、车行空间尺度的要求,明确界定公共空间、交通区域和建筑配套区域等空间。永胜上沙利用地形将空间抬升30 cm体现了场地的独立性,同时将公交车站站牌后的绿地进行了退让,缓解行人和等公交的人共用空间的尴尬。小型开放绿地的内部交通的合理组织也不能忽视,如场地入口和市政交通、建筑入口的协调。法政路的口袋公园在市政路的同一侧不远位置便出现了两个类似的入口,后期回访证明北二的入口使用率相对较低。

3.3.3 设计手法的应用

旧城街道绿地的景观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其场地的立地条件、建设水平、民众需求和审美等因素并采用适当的改造手法,和城市形成一个和谐的、共融的有机整体。街道绿地在有些节点可以花足力气做出精品,而有些场地做为城市一个附属配套的场地,此时应该顺应其大环境对这块场地的需求,弱化设计的痕迹,避免喧宾夺主。设计时应分析场地在城市中的定位,比如是重要视觉焦点、人流聚集地或是社区配套绿地,结合场地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设计手法。解放路居住区旁有一块狭长的小绿地,它的主要功能是社区和人行空间的间隔,改造时不需复杂处理,设计者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并梳理场地原有杂乱的植物,便打造了清爽的街道景观(图2)。同时要适度利用“见缝插绿”的手法,不应该千篇一律地利用绿墙进行城市消极空间的遮挡,或是大量使用花箱和挂花,而是应该在合适的场地做出有特色的立体绿化或是城市灰空间的景观(图3)。

3.3.4 旧城特质的体现

旧城是经过长久的发展形成的社会形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所以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当地的文化历史特色。历史性元素有助于提升区域的认同感和独特性[3]。好的设计会充分利用街道景观元素,保护并增强当地的历史特色。越秀区作为广州历史最久的区域,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而增强城市个性、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应对街道传统的景观元素进行保留,如有年代感的景观、铺地材料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元素,并提取历史元素融合在新的设计中,实现新材料和历史元素统一。永胜上沙和法政路项目中设计者充分调研场地记忆,永胜上沙提取东湖公园红色九曲桥和东山民居的元素,利用新型钢材料打造了独具一格的坐凳和镂空景墙,法政路则呼应了东濠涌的河涌元素,利用旱溪景观唤醒岭南水乡记忆。

图2 梳理植物后的清爽景观

图3 街道立体绿化和城市灰空间景观

4 结语

一个城市及其社区的“性格”往往由这座城市的街道景观所决定[3]。在旧城高密度环境下,相比于城市大型的公共绿地,街道绿地利用率更高,最直接地服务于当地居民,对构建旧城区域良好的生活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激活旧城、提升旧城整体形象的重要功能。旧城街道绿地景观对旧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旧城的街道景观设计中应当宏观、微观齐头并进,尊重环境,考虑其功能、交通、审美等需求,采用适合的手段打造安全的、功能性强、舒适的、当地特色突出、利民的好景观,从而创造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而入境式设计对于旧城这种复杂环境中的街道景观设计有着指导性意义,它主张在空间中进行创作,注重环境对造景的影响,能创造出更贴合实际的设计,是在小尺度空间中最为有效的设计方法。

注:本文图片为作者和项目团队拍摄。

猜你喜欢

越秀区旧城绿地
盘活越秀区存量老旧物业的对策研究
致敬抗疫情英雄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教师作品选登
旧城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秋日忆绍兴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