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湖区景观改造

2019-09-05张铭远陶昕曾畅

广东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仙湖驳岸湖区

张铭远 陶昕 曾畅

(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广东 深圳 518004)

仙湖植物园位于深圳市罗湖区莲塘仙湖路,东倚深圳第一高峰梧桐山,西临深圳水库,占地546 hm2。仙湖植物园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深圳的绿色名片,历经三十余载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综合性植物园。该园的整体园林骨架是由孙筱祥先生和孟兆祯先生遵照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设计而成的。2018年,以最初的规划设计格局为纲,继续发扬“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等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采取完善空间格局、恢复原有意境、丰富景观层次以及增加配套设施等措施,对仙湖植物园环湖区域的景观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较好效果。

1 前期规划思想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核心手法。相地考虑卜邻、究源、察地等几方面。卜邻是在选择园址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究源指探究风水之源头,察地是为了解地形等情况[2]46。相地和构园密切相关,对用地范围内多姿的山形、各异的水态以及种类繁多的植物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合理布局建筑、小品、假山等,将既有自然山水升华改造,赋予人文审美意境。

基于“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手法,孟兆祯先生在分享仙湖植物园设计心得中说到:藉山溪而于山之隐处筑坝拦水,便形成众山环抱中的一片碧玉。以山环水抱的湖区为主景区,沿山腰和一些小山头布置控制景点。内向有心,外向可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因山构室,就水安桥组合成一座写意式自然山水园[3]3。

湖区作为仙湖植物园的核心景区,整体景观一直保持着首次规划的古典自然山水园格局,遵循“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设计手法,在湖区连绵曲折的岸线上营造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建筑—环湖点缀亭、廊、舫、桥、楼、阁等,借山水之势,享草木之荣,在观景视线上互为对景,整体营造出古色古香、意境高远的园林景观(图1)。

图1 湖区鸟瞰图

2 景观改造概况

2.1 项目背景

仙湖植物园发展至今,虽自然本底良好,规划格局高屋建瓴,但是,在人们精益求精的审美需求和植物园自身的发展要求下,存在局部景观品质略显不足、部分景观主题比较单一以及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为响应深圳市政府对全市园林景观品质提升的任务要求,进一步提升植物园核心区域景观水平,须对核心区域的湖区景观开展改造提升。

2.2 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设计阶段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所起到的作用[4]。本次设计以提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对湖区改造分两期进行:一期为提升湖区核心区域景观,设计面积为6 500 m2;二期为建设湖区环湖栈道及配套设施,设计面积为15 000 m2。设计改造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合理的景观空间规划,以优化地形、补建亭榭、提升硬质景观以及丰富植物种类层次为主要手段,从而传承与发扬中国古典写意山水园的内涵(图2)。

2.2.1 提升湖区核心景观质量

湖区手植树区域驳岸优化、远翠馆庭院及周边水系景观提升为本期重点改造内容。在平面布局上,增加驳岸亲水性,改善庭院结构,完善溪流边林下空间可达性;在竖向空间上,一方面通过增加自然块石与优化水生植物,过渡驳岸与溪流的落差,另一方面通过对绿化地形的处理,营造自然绵延的微地形景观;在视线分析上,庭院内合理布置园林小品,林下空间梳理植物层次,打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图3)。

2.2.2 建设环湖栈道及配套设施

围绕湖区岸线,一方面完善硬质景观和休憩节点,一方面在线性空间上丰富植物景观。新建和改建栈道、新建仿古建筑、打造主题植物景观为本期项目重点改造内容,从而完善环湖区域的空间布局,并丰富视觉层次,以提升环湖区域的综合景观效果。

3 传承古典园林润饰细作的设计手法

孟兆祯先生提出:风景区已具风景骨架,不是可以随意挪动的,必须顺其自然之理而成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先立山水间架而后施润饰细作[2]5。本次改造即为在首次规划格局下的“润饰细作”,并传承相地合宜、巧于因借、对景框景、小中见大等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具体从以下4方面进行分析。

3.1 完善初期规划园林格局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指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由地形、植物、山石、建筑等造景要素所构成的景观区域[5]。故园林造景是空间艺术,须注重场地内各要素构成空间之间的关系。改造前,湖区已有的芦汀乡渡、远翠馆、曲巷汇芳、山塘野航、山塘仙渡、十一孔桥等建筑分布在湖区东南北3侧驳岸边。这些建筑无论单体景观,还是位置关系,皆按照首次规划而建,因此该部分已无改造的需要。

图2 湖区改造总平面图

图3 远翠馆及周边改造平面图

但是,西侧驳岸边没有建筑,且西侧驳岸沿湖道路长约400 m,沿线景观单调,缺少休息凉亭。按照仙湖植物园首次规划,湖西侧将建设“粧亭”“吟红瞰碧”两处古典休息亭榭,但由于当时经费及技术限制并未落实。为了湖区景观格局的整体性,在此次改造中完成两处古典休息亭榭的建设,补齐西岸景观节点,与东南北三侧景观围合统一,互为因借。

“粧亭”为单檐攒尖顶亭,“吟红瞰碧”为单檐歇山顶榭,从设计到施工严格控制其布局、体量、色彩,与湖区原有构筑物主题风格保持统一且融入自然环境中。“粧亭”与“吟红瞰碧”的建成,为初期规划的湖区空间布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湖区的整体格局得以完善。“粧亭”与对岸“曲巷汇芳”相映成趣;“吟红瞰碧”近与“药州”、远与山间佛塔形成对景。由于新建两处仿古建筑完全立于水上,且体量相对轻盈,是之前其他建筑所没有的特点,游人在亭榭之中游玩休憩,近可赏花观树,中可俯瞰粼粼波光、仰望楼廊亭舫,远可一眺对岸葱葱山色、玲珑庙宇(图4)。

3.2 恢复古典园林庭院景观结构

庭院的空间围合形式和空间要素的构成,以及它在建筑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其在中国的居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远翠馆庭院及连廊区域在改造前总体建筑景观框架完整,但庭院空旷单调,只配有基本绿化,景观空间感较弱,庭院旁溪流水系植物稀少,缺少意境(图5)。此次对庭院及其周边景观改造以“一步一景”为标准,对孟兆祯先生最早设计的庭院景观的核心要素进行复原和提升。

该庭院整体为自由式布置,通过建筑、连廊与自然溪流围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庭院空间;此类庭院构图手法比较灵活、自由,空间布局灵巧而富于变化[7]。最初设计从庭院外的自然溪流引溪水入院,构成曲折迁回、开合有致的水系景观(图6),并且建筑和水面互相衬托,为空间环境增添意境。但由于深圳暴雨频发的特殊气候,常常在雨季发生溪流暴涨导致大水漫灌庭院,淹入建筑内部。考虑到安全和管理的因素,因此在十多年前将此水系填平为草地。然而,园无水不活[1]47,以理水著称的江南诸园,利用水面的聚分变化,使庭院空间有开有合,形成各种感觉空间[8],可见水系在庭院造景中颇具重要性。为恢复水系格局,同时避免洪水危害,所以只能另辟蹊径,采用以砂代水的手法,将原有的水系通过铺设砂石以“旱溪”还原形态,重构曲水意境(图7)。

在硬质景观改造上,首先重构园路,以自然卵石和石板为主材,重筑曲折环绕的古朴游园小径,通过拉长游程以扩大游人空间视觉感受。庭院内假山、水钵、石灯笼以及造型树等景物的设置,充分运用了借景的手法,不仅因势取势,随形得景,而且从布局上考虑,使它们能相互借资,以扩增空间[9]。太湖石假山与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组团布置,相映成趣。假山叠石可以遮挡人们的视线,增加景象层次,扩大景深[10]。嶙峋的太湖石与苍劲的罗汉松,为庭院增添了古朴刚毅的气质。优雅、内敛、含蓄的美是中国传统庭院的特点,庭院空间中的植物更好地体现了这种美感[11]。该庭院植物设计结合建筑风格,以精致且略带禅意的古桩植物景观为主,除上述所提罗汉松外,主景古桩植物还有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石榴Punica granatum及红鸡蛋花Plumeria rubra等。植物的定位注重与门窗、建筑以及小品的观景关系,古桩造景植物与三处水钵相搭配,分布在庭院不同入口的视觉焦点上。

图4 湖区新增亭榭节点视线分析图

图5 改造前的远翠馆庭院

图6 孟先生设计远翠馆蓝图

整个庭院以建筑为骨架,依循孟先生原旨,通过提升空间层次、新增植物及重构水系,成功重塑了丰富多变而又有机统一的场景(图8)。

3.3 优化溪湖驳岸亲水空间

驳岸作为水陆的交界线,是人们触水、观水的前沿地域,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公园中水体景观的生态效益、吸引力与亲水适应性[12]。园林驳岸景观的亲水功能,是其区别于其他普通堤坝驳岸的重要标志[13]。仙湖环湖范围的驳岸大部分为陡峭的自然驳岸,野生植被生长良好,保持原生态景观,不宜游人近距离游玩。适合打造亲水景观的区域为邓小平手植树广场的湖边驳岸和远翠馆外侧的溪流驳岸。这两处人流聚集较多,前者具备亲水驳岸的基本条件,后者伴随着主要游线,有丰富的观赏面。此次对溪湖驳岸的改造充分结合了周边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特点,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以打造生态自然的驳岸景观。

改造前的邓小平手植树广场的湖边驳岸,湖面空旷且视觉良好,总体游线功能完整,但近岸处缺少植物配景,驳岸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板,破损陈旧。此次亲水性改造是利用原有混凝土板为基础,加铺荔枝面黄锈石花岗岩,分级入水,兼顾景观性和安全性。驳岸的植物空间打造以通透、宁静、简练为主,不遮挡湖面,植物种类采用水生植物和岸上耐水湿植物相搭配(图9)。

改造前的远翠馆溪流驳岸较陡峭,导致空间郁闭,不易接近,且砌筑驳岸的材料杂乱,景观效果不佳。此次改造一方面清除溪底淤泥、梳理地形,在溪流中进行自然式筑坝叠石,增加镜面跌水,丰富溪流的形态;一方面凿除杂乱的驳岸材料,再通过自然式垒石重塑两侧驳岸,陡峭处则先砌筑钢筋混凝土基础稳固边坡,再外砌和码放河石,同时放缓坡度,以形成自然驳岸效果。同时,在驳岸边林下设置亲水小径。此区域植物的配置在原有乔木掩映下,于溪流中增加水生植物,于驳岸边增加灌木和时花,打造幽雅恬静的植物景观(图10)。

图7 改造后的旱溪鸟瞰

图8 改造后的远翠馆庭院

3.4 提升环湖栈道交通系统

改造前的环湖栈道游线在“曲巷汇芳”景点处断开,且原有栈道老旧破损,缺少休憩设施;栈道周边植物以常规绿化为主,乔木旺盛,但地被欠佳,且缺少主题植物景观。

由于仙湖植物园景区现有建筑以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因此新建步道及配套设施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与现有建筑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新建及翻新栈道面板以老船木为主材,呈现古色古香的效果。在栈道交通形成闭环的基础上,于主题植物观赏区增加若干支线栈道,于景观视线良好的区域增加观景平台,并且沿线布设若干组矮墙与坐凳以完善休憩功能。矮墙和坐凳采用天然石板叠砌,依靠驳岸山体随形而设,并于石版缝隙嵌入附生蕨类植物,有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巢蕨Asplenium nidus和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等,形式自然古朴,充满趣味。

通达的交通系统中必须有景可赏,栈道区以营造鸢尾主题特色景观为主。首先,在栈道外侧水中下沉定制石笼作为水生植物种植基础平台,栽植路易斯安娜鸢尾Iris fulva‘Louisiana hybrids’。路易斯安娜鸢尾为多年生常绿宿根草本植物,可群植于湖水岸边,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芦竹Arundo donax等常见水生湿生植物搭配,以丰富水岸线色彩[14]。路易斯安娜鸢尾花色多样,结合栈道游线布置,极具观赏效果。其次,栈道靠山体侧的植物以陆生鸢尾Iris tectorum为主,配合其他观花、观叶小灌木和地被植物,如鸳鸯茉莉Brunfelsia brasiliensis、非洲凌霄(紫芸藤)Podranea ricasolian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和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等,组团疏密有致、丰富多姿,与水中植物相互照应。植物景观与栈道、古建配合得体,衬托有致,传达出独具特色的鲜花美景(图11)。

4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改造提升中的启示

尊重总体规划、沿袭原有设计风格,是保证设计系统性、完整性的关键。古典园林在后期景观改造提升中,不可偏离总体规划良好的布局和已确立的风格定位,尤其对于园中新建建筑的选点及外形设计。由于每个园林建筑都位于园内重要的景观节点处,景观视线分析中都会暗藏对景、框景、借景等园林设计手法的玄机。因此,必须严格依据总规构建起的景观空间结构,控制好每处园林建筑的选点、风格、型制、体量、色彩和装饰构件。同时,还要通过对现代结构隐藏的精心设计,从整体外观上要体现出古典建筑的要素和特点。

图9 改造后的亲水湖岸

图10 改造后的溪流驳岸

图11 鸢尾与栈道节点

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结构,是打造高品质园林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十分注重对有限空间的利用,擅长在有限的空间里传达出悠远的意境,打造出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层次。通过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等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从整体设计序列、景观轴线、景观区域的建构中,景点、建筑小品的布设中,构建出合理的景观空间结构,为园林搭建起良好的景观骨架。

完整的交通系统、合理的休憩设施是游人游览舒适体验的保障。当今社会,园林以服务大众为本,虽然传承古典园林的风格,但不再是私家园林。因此,园内的交通和休憩设施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游人的数量和行为习惯。合理组织交通游线以满足快行、慢行、观景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休憩设施需要按照服务半径进行合理布设。

5 结语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仙湖植物园作为一方独立于喧嚣之外的绿地,表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写意之美,在我国园林中属优秀的案例。因此,作为仙湖植物园的管理者,对场地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不忘初心,秉承我国优秀的古典造园理念。

本次改造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通过建筑材料和植物种类多样化的应用,充分发挥出了植物园的优势和特色,注重整体格局及空间视觉的处理,以润物细作的方式打造精品景观节点,展现出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运用于当下的活力与魅力,为同类风格的景观营造提供经验借鉴。

注:本文图1、图7由蒋华平提供,图6为孟兆祯先生设计蓝图,图11由谢锐星提供,图2~4为作者在方案底图基础上绘制,其余图片为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仙湖驳岸湖区
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巧妙提问 建构活力语文课堂——《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课例评析
仙湖湿地
小镇也有大雄心: 东源上莞要打造茶叶特色小镇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行仙湖路
A Wherry Good Day Out
生活在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