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对农户增收的影响
——以贵州省瓮安县为例
2019-09-05汤李琛张朝睿杨巧寇琬悦方崇颖
汤李琛 张朝睿 杨巧 寇琬悦 方崇颖
中央民族大学
一、项目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瓮安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主体涉及到政府、企业、专家和种植农户,为了进一步衡量瓮安县境内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对农户增收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分发问卷及访谈调查,对象包括政府部门模式发展相关官员、茶叶制造企业经营者与技术人员、茶叶种植农户、经销商,结合瓮安县实际发展的特点,共设立了26个指标,同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瓮安县农民增收能力的各主体因素进行分析。
(一)因子分析法的相关系数检验
利用SPSS软件进行模型分析及检验,首先考虑26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相关系数值来看,26个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除个别指标的相关系数小于0.5,其余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提取公因子
根据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计算得到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表 1)。 其五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8.363%,根据提取公因子的条件 (特征值大于1),提出五个主因子。
表1、特征值和贡献率因子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F1 政府因子 8.321 25.785 F2 企业因子 9.723 30.979 F3 专家因子 7.015 23.876 F4 农民因子 5.124 17.723
通过因子分析法,农户收入FZ受到各主体的影响程度如下面公式所示:FZ=0.2579×F1+0.3098×F2+0.2388×F3+0.1772×F4。这表明,各因子影响农民收入发展程度依次是:F1政府因子(25.79%),F2企业因子(30.98%),F3 专家因子(23.88%),F4农民因子(17.72%)。
(三)公因子的现实含义
对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公因子 F1 在 X1―X3上载荷值很大。从这些指标中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大部分都属于政府的指标,所以把F1命名为政府因子。公因子F2在X4―X13上载荷值很大。从这些指标中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大部分都属于企业的指标,所以把F2命名为企业因子。公因子F3在X14―X22上载荷值很大。从这些指标中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大部分都属于专家的指标,所以把F3命名为专家因子。公因子F4在X23―X26上载荷值很大。从这些指标中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大部分都属于农民的指标,所以把 F4 命名为农民因子。
F1 政府因子X1 政府制定的产业战略规划表2、影响瓮安县农户收入的四个主题因子X2 政府提供的信息网站建设X3 政府提供的产业培训方面的投入X4 企业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解与实施程度X5 企业的市场意识X6 企业技术人员的储备X7 企业的新产品生产速度X8 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X9 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X10 企业的技术培训X11 企业的带动作用X12 企业的工艺创新水平X13 企业的工艺创新投入X14 专家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导X15 专家对产业的种植技术的指导X16 专家对产业发展的制作工艺的指导X17 专家对产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指导X18 专家指导时间和次数较为充分X19 专家指导的价格合适X20 专家指导的效果X21 区内专家的技术指导与培训X22 县内专家的技术指导与培训X23 所种品种质量越来越好X24 农民自身的种植技术水平X25 农民对种植品种的保鲜技术X26 农民对企业要求标准的执行程度F2 企业因子F3 专家因子F4 农民因子
二、瓮安县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以上的结果发现,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影响农民收入所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政府方面
表3、政府对农户增收能力指标统计表政府因子 均值 方差X1 政府制定的产业战略规划 2.90 0.59 X2 政府提供的信息网站建设 3.35 0.65 X3 政府提供的品牌打造投入 3.38 0.68序号
1.产业战略规划能力较弱,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有顾虑
本次调查发现(表3),瓮安县各乡镇都有一个以上的主导产业,但总体规模小、不集中。同时由于原有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健全,农产品就地交易,就地深加工及向外运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农产品又均为生鲜活物,产品从采收到交易完成时间较短,导致乡镇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有顾虑,一方面担心农业产品生产不出来;另一方面,在农业产品产出后又担心没有销路。因此极大的限制了农业产业大规模发展。
2.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
目前,一是部分村的农产品产销订单合同台账不健全,多数都只有收购销售合同,但没有建立相关的销售台账。二是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在各村发展产业的过程中,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台账不健全,没有建立产业带动贫困户台账。如:资产资金入股分红、在企业或合作社务工收入、产品通过企业或合作社销售等没有建立健全台账。
(二)企业方面
序号 企业因子 均值 方差表4、企业对农户增收能力指标统计表X4 企业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解与实施程度 3.10 0.59 X5 企业的市场意识 3.31 0.64 X6 企业技术人员的储备 3.13 0.62 X7 企业的新产品生产速度 3.00 0.73 X8 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 3.10 0.84 X9 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3.07 1.01 X10 企业的技术培训 2.88 0.85 X11 企业的带动作用 2.82 0.72 X12 企业的工艺创新水平 2.95 0.85 X13 企业的工艺创新投入 2.94 0.73
1.创新能力不足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表4),企业能够理解政府对农户增收的扶贫发展战略,也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意识并储备了技术人员。虽然,在手工艺的创新方面有所投入,但是数据库建设、技术培训、工艺创新水平落后,导致新产品生产速度低。总体上看,瓮安县大多企业仍处于相对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阶段,技术依靠传统手艺,先进的研究平台、实验场所较少,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还比较低,生产效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导致农户收入增长缓慢。
2.带动作用不明显
企业应秉承农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原则,应用先进的深加工研发设备、自动化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建立品种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体系,但现有品种加工技术不高,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占有主动,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一方面是扶贫龙头企业的规模偏小,另一方面是政府扶持扶贫龙头企业的力度不够,企业做大做强难,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较小。
(三)专家方面
序号 专家因子 均值 方差表5、专家对农户增收能力指标统计表X14 专家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导 3.10 0.73 X15 专家对产业的种植技术的指导 3.08 0.91 X16 专家对产业发展的制作工艺的指导 2.93 0.85 X17 专家对产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指导 2.93 0.75 X18 专家指导时间和次数较为充分 2.83 0.76 X19 专家指导的价格合适 2.84 0.73 X20 专家指导的效果 2.80 0.75 X21 区内专家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2.92 0.68 X22 县内专家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3.32 0.90
1.指导作用有限
本次调查发现(表5),专家指导效果较低、指导的次数和时间较少、指导的价格满意度较低,战略指导、种植技术的满意度高于工艺指导和营销指导,但是县内专家指导满意度高于区内专家和区外专家。这表明,专家指导对农户收入的发展作用有限,尤其是外部专家知识输入渠道、方式、效率都有待改进和提高。由于县内专家指导的效果更好,县内专家的素质提高和知识共享与扩散机制建立对于农户增收能力更重要。
2.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
现有的培训是通过社会办学机构,如农校、农广校等,而这两校目前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而现有的专业学校在培训经费价格上农民自己难以自行解决。
(四)农民方面
序号 农民因子 均值 方差表6、农民对农户增收能力指标统计表X23 所种品种质量越来越好 3.10 0.58 X24 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3.20 0.61 X25 农民对种植品种的保鲜技术 3.23 0.62 X26 农民对企业要求标准的执行程度 2.96 0.63
1.部分农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本次调查发现(表6),部分农民在得到低保政策保障后,反而觉得干了也不会脱贫,反而不如吃低保更实在,认识不清这轮产业扶贫的特殊性情势,采取躲避观望的消极态度,对产业扶贫是“能躲则躲,该避则避”,对各种思想动员、案例示范无动于衷。由此而来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标准的执行度不高。
2.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将自愿加入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农户个体经营为基础,生产某种农产品,以增加农户收入为主要目的,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资金技术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然而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合作社运行还不规范。由于部分村级专业合作社新建、资料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合作社运行不规范。二是合作社自身能力弱,带动效果不理想。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的方式多以资金入股、特惠贷为主,切实带动农户发展产业的少;且农户入股资金小,所得分红不高,合作社对农户增收能力的贡献率低。
三、瓮安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方案
(一)政府方面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政府可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业发展需要,种植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通过公路沿线示范带动,引导农户积极参与,使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农民致富进程。
2.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应坚持以户为单位,抓好市场联结机制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各乡镇、村组实际,因地制宜,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深入研究整个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同时指导村级合作社用实用足各类优惠政策,统筹农业产业和扶贫资金,将小散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组织化生产经营,实施产业全覆盖、全链接。
3.加强优质品牌打造
有关部门可积极开展山地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推进标准种植基地、标准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等第三方认证进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区域品牌注册和推广力度,立足瓮安县特色产品优势,加大品牌的申报和利用,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强质量管控,支持经营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培育一批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二)企业方面
1.重视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
长期以来,龙头企业资金不足、企业规模小是其综合实力差,竞争能力弱的非常重要的原因。龙头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企业发展目标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整体规划,加大研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企业自身应拓宽融资渠道,采用职工参股、与外交合作参股,通过上市获取资金支持,以使得企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农户收入也会相应得到增长。
2.更加注重引领带动
企业继续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户一策一产业”模式发展产业,因地制宜,结合农户具体情况,因户施策,发展产业,做到产业精准到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联结贫困村,加强产业联结,逐步扩大产业规模,让企业解决市场问题及产品销售问题,防止政府承担市场的风险,提升农产品整体抗风险能力。
(三)专家方面
1.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职业学校的培训机制,走集团化、连锁式发展的模式。以地区农校为依托,外联部分高等院校,内联各培训机构,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利用现有设备、人员、一校两牌、一师两任,建成一所门类学科突出、特色鲜明、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学院。对农业业务培训机构进行统筹安排,划分培训任务,确定培训人员,避免重复培训或培训资源的闲置浪费。
2.创新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
民间创办职业培训学校,把民办培训机构作为政府培训机构的补充,填补培训空白点和盲点,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学和培训格局。支持能人大户以传帮带、师带徒、以工代培等形式开展普通技术的培训。
(四)农民方面
1.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成本
减负、节本,实质上就是增收。目前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问题使得当前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因此,要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下功夫降低生产成本,让农民休养生息。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完善合作社运营模式及相关入社退社制度
让农户真正成为农合社运行的利益主体,进一步实行社员大会制度,完善监督,让社员农户参与重大决策,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积极吸纳资金,扩大农合社规模。同时,政府在金融、财政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破解融资、审批难题。积极关注前沿研发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深加工,扩展产业链。
3.加强农户思想教育,实现扶贫先扶志
针对于部分贫困户安于政策现状,不依靠自身劳动获取财富,无法明白全国脱贫攻坚的特殊形势的情况,建议县委县政府下派出的基层干部要加强农户的思想教育,需要他们明白财富是靠自己的双手赚取而来,可以暂时依靠国家的扶持,但不可能依靠国家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