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过载环境下的大学生元素养教育探究

2019-09-04李明华方丛蕙叶强

新世纪图书馆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信息素养

李明华 方丛蕙 叶强?

摘 要 本文分析信息过载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危害,基于信息素养理论研究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足及其成因。研究引入元素养理论,提出信息过载环境下应发挥图书馆在元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建立包括元认知、文献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社交素养、伦理素养等多维度的元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同时改进课程形式,建立元素养标准考评体系,从而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元素养 信息素养 信息过载 大学生教育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7.0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and harm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investigates the insu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with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achievement of meta-literacy theory provid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libraries should play a key role in meta-literacy educ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libraries should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meta-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content of meta-cognitive, document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social literacy, ethical literacy, etc.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reformed, and the meta-literacy standards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so as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Meta-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overload. College education.

0 引言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培育世界一流人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其中第三条就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图书馆读者教育工作是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图书馆开展的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更不能适应复杂的信息生态环境,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当前,国内高校教授屡屡被爆出学术论文抄袭现象,充分反映出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不能跟上时代要求。中国社科院刘普对64起典型学术不端案例做了分析,并就此现状提出了相应策略和措施,呼吁需要进一步提升读者信息素质[1]。

互联网时代,人类信息总量以几何级数暴增,信息资源类型、信息传播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与纸质文献时代相比,均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很多信息会借助新媒介、新技术“闯入”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深陷信息过载环境,互联网社会以前以用户为主导的信息生态现已遭受严重影响甚至破坏[2],人们的信息消费出现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倾向,大量劣质信息肆意传播,误导受众,令人堪忧。本文基于信息过载现象,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探索高校图书馆如何通过开放式的大学生元素养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有效应对信息过载,充分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

1 信息过载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

信息过载作为一种问题或现象,于20世纪50年代因出版物特别是科技文献的急剧增长而被美国的情报学术界提出,其定义可归纳为:现代媒体科技生产、传播太多信息,远超个人接受和处理能力的现象。

1.1 信息过载发生的客观原因

信息过载是人类社会伴随知识生产与信息传播产生的必然社会现象,有无法回避的客观原因:信息总量呈现爆炸式扩张。美国科学家计算发现:人类每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海报和邮件传播的数据量多达2×1021次幂字节,这就意味着每人每天平均获取的数据量相当于174份报纸,远远超出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另外,人们在查找、复制、利用、传播、评价这些信息时,会产生大量新的信息。比如,一个热门事件可在网上制造数十万、数百万的评论,无数良莠不齐的信息陈杂其中、正误难辨。

1.2 信息过载发生的主观原因

人类对于信息资源的强烈占有欲超出合理需求。K.Hensia指出:人们总是相信信息越多越好,而忽视信息品质。随着存储技术的极大进步,人们为了占有更多资料,几乎不去考虑存储成本,极少理性、节制、低能耗地消费信息。人们占有的大量资源长期被闲置,表现出“二八定律”。信息传播中也存在问题和障碍。信息在交流、处理、使用过程中常被有意或无意地歪曲、变异,使信息传播出现人为或技术上的噪音。比如语言、文字在表达上可能存在语义不清、措辞不当等现象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比如,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发生曲解、衰竭、变异和紊乱。又如,因个人见解、立场、态度的差异,在传递信息时会出现各种不同“噪音”。信息传播中还存在因伦理、法律缺失导致的监管缺位。社交工具、即时通信软件的确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联系,但受利益驱动、人文素质、心理情绪等因素影响,一些群体或个人肆意转发、群发大量无用、低俗、有害信息,严重污染了信息生态环境。

1.3 信息过载对用户产生的影响

信息过载环境中,用户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在用户熟知的社交圈,一些历史信息或即时信息可以帮助用户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发挥出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因为信息的无序组织、裂变繁殖、高度重复、真伪难辨、缺乏严格的审核和发布机制,信息过载对信息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破坏,继而对受众也产生相应的影响或危害。

1.3.1 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态度和习惯

互联网诞生以前,读者对优质文献信息资源较为依赖,他们在查找资料过程中经常向资深馆员或教授寻求指导与帮助,读者在资源的查找、评价与利用过程中发挥着充分的主导作用,信息资源使用成效显著(如图1)。

信息过载环境下,用户日益依赖电脑、手机等工具从茫茫信息海洋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一旦遭遇不良信息就有可能掉落陷阱,蒙受损失(如图2)。以网络购物为例,齐莉丽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网络购物平台信息过载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超过60%的用户网购时面对海量产品信息感觉迷茫、焦躁、犹豫、费神费时[3]。还有些信息素养较差、动机不纯的用户,他们面对过载信息或不加鉴别、或铤而走险,以期实现正常情况下较难实现的目标,如希望通过网络渠道快速致富、考试过关、顺利发表文章等。有些用户因到处转发敏感信息、泄露他人隐私或国家机密,无意间触犯法规,严重者遭致牢狱之灾。

1.3.2 影响学习或工作效率

大量重复、虚假的信息需要读者花费较多时间去鉴别,手机短信及电话、社交软件、电子邮箱等每天都会接收大量垃圾信息,用户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应付并清理,有时会误删重要资料,严重影响了正常、有序、高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1.3.3 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4]

面对信息过载,大多数人会对信息传播环境、传播者动机、受众言论以及传播内容本身产生复杂的情感,导致情绪波动、神经衰弱。有些人的言行因舆论及受众的过度关注与炒作,被波涛汹涌的信息巨浪猛烈拍打,导致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不少大学生痴迷于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导致视力、颈椎、脊柱受损,精神萎靡不振,逐渐形成孤僻、厌世的不健康心理。

2 信息过载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现状

2.1 信息过载与读者素养教育研究较少

信息过载现象于2010年才引起我国图书馆学界、情报学界的关注,总体研究热度不高。使用“信息过载”作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仅有145篇论文(检索日期:2019-02-18),过半数论文从通信工程技术角度探讨信息过载,其余论文主要讨论信息过载现象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危害,对信息过载环境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信息过载的研究较少。

德国十分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把人才培养放到网络社会大环境中。2012年,德国科学委员会和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发布《数字时代的高校—信息素养的重新解读》,强调信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能,信息素养教学需要培养四项主要目标能力:(1) 技术能力,即使用不同信息媒体的技术能力;(2) 交流能力,即使用数字媒体的社交能力;(3) 社会组织能力;(4) 学术能力。同时,该文件明确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的中心任务之一,并提出信息素养教学的研究方向、信息环境治理办法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素养教学馆员在德国被认定为永久职业[5]。

2.2 现有文献检索理论不能有效应对信息过载环境

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曾经在提升读者素养、促进资源利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当前信息过载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程逐渐遇冷,其原因有:(1)文献检索课程普遍基于馆藏资源和网络信息讲授检索理念、方法、技巧,忽略了读者媒介素养、信息行为习惯的变迁及用户心理的变化甚至信息需求的异化。(2)目前的信息资源环境、媒介技术、授课方式、各类评估指标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献检索课程老师必须掌握多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教学任务,这给本就承担繁重业务工作的专业骨干馆员带来巨大压力。(3)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已经承载不了日益宽泛的信息素养意识、伦理、知识、技能等内容。国内外相关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普遍赞同任课馆员必须具备图书馆学知识、学术研究能力、媒介素养,以及在线多媒体教学、信息处理与分析、参考咨询、计算机网络等非图情专业课程基础,一个馆员无法同时具备这么多专长,图书馆必须搭建复合型教学团队、开设多门课程才能有效应对。

2.3 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缺失

目前,我國在全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上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学习阶段[6],尚未成功研制出通用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不能客观测量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及差异,致使大多数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缺乏针对性,不太受大学生关注或认可。因此,应尽快研制该评价标准,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信息技能需求的调查,方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3 信息过载环境中的元素养教育体系建设

3.1 元素养概念及内涵

元素养由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专家雅各布森和麦基于2011年首次提出,它是指新媒体背景下指导信息主体在社交环境中获取、评估、组织、利用、交互协同生产与分享信息的素养能力[7]。

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在新修订的《高等教育信息素框架》中指出,元素养是指学生作为信息消费者和创造者,成功参与合作性领域所需的一组全面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的反思性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评价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暨南大学杨鹤林把元素养概括为“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是一个面向Web2.0环境,指导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及在线社群进行信息获取、生产、分享的综合素养[8]。

可见,元素养教育把学习放入真实社会环境中,指出学习活动离不开新媒体,离不开社交,离不开合作,离不开信息消费、信息创造与信息分享,并强调终身学习、批判性学习。显然,元素养教育是一种开放体系,维度多,内涵具体,充分考虑了时代变化。事实上,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概念,并呼吁图书馆应认真反思传统信息素养概念及评价体系的适用性[9]。

从图书馆核建设发展看,我国图书馆界其实认识到了网络时代读者阅读行为的变迁及阅读态度的转变,“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泛在图书馆”这些称谓的形象演变证明了图书馆自身建设不但顺应潮流,而且极具开拓精神。但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黏性不断降低,忠实读者数量持续减少,图书馆座无虚席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优美舒适的馆舍环境吸引了大量学生入馆自习。图书馆的使用率不断下降已经引起图书馆界少数资深馆长们的思考。

3.2 大学生元素养教育内容体系

就本质而言,元素养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特征对信息素养的延伸与重构,它以元认知为理论基础,不仅关注学习者对信息获取、组织、评价、利用的能力,更注重其在社交媒体、在线社区、开放教育等环境下的参与、合作、整合、分享信息的能力,并突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指出元素养是终身学习、全局学习、社交学习、融合学习,终极目标是培养能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

元认知(Metacognition),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元”不但包含“基本、单元”之义,还有“未知”之义。根据这个理论,学习者须跳出个人思维框架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先前预设的认知活动[10],经过反复探索、论证、修正才能形成最完美的决策。

基于这个理论,本文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大学生元素养教育体系,它包括元素养教育主体、元素养教育体系、元素养知识体系、元素养应用场景。

3.2.1 明确元素养教育主体及各自职责

理论上讲,高校中肩负着教育、管理学生任务的部门都是大学生元素养教育主体。图书馆是承担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服务、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的业务部门,但由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考核方面没有教务处、院系、学工处、团委等部门那样拥有决策权、考核权,致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缺乏明确的决策、管理与实施主体。所以,图书馆应该积极联合其他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共同研究制定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考核办法,开发适合本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元素养教育体系,并纳入学校人才整体培养、评价与考核框架。

3.2.2 建立完善配套的元素养教育体系

我国在大学生培养体系上综合考虑了知识、技能、品质等多方面素质要求,但在各类制度设计、教育活动组织、培养目标实施、考核评价奖惩、核心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大纲缺少调研与论证;课程互有交叉重叠,文献检索、计算机教程、科研方法等课程都会提到文献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利用,但都缺乏优质教学案例,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理论与实操课程比例失调,甚至几乎没有实操课程和实操基地;信息素养课程被功利化、工具化,专注服务于写文章、发论文、找工作这样的显性任务,忽略了对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生态环境保护、信息交际、终身学习、合作学习等素养的教育。

因此,我们应从政策法规、培养考核标准、课程设置、实习设计、创新项目申报、激励机制等方面全面思考大学生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国内有少数高校参照元素养教育理论模式尝试开展相关工作。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教学团队确定了元素养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以六个阈概念为核心理念, 以元素养为知识节点,以学习者为中心, 围绕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四个领域,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四个维度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效果不断进行评估与修正。同时,逐步更新和提高教师团队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探索和构建一个面向新媒体环境的元素养教育体系[11],为高校图书馆重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切实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带头作用。

3.2.3 制订科学灵活的元素养课程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努力激发大学生潜能,促进他们全面成长成才,而不能做批量的、格式化处理。为此,必须打破一本书面对一班人(甚至一校人) 的落后模式,设计类型多样、规模不一的丰富课程体系,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自由选择课程内容,生成适合个人特点的元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可以根据ACRL2015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元素养培养目标来 设计各种对应课程(见表1)。

及课程形式设计样例

目标 课程类别 课程形式

目標1:能批判性地评估信息情境,包括持续变化及演化的动态网络情境,如预出版文献、博客、维基等 文献检索、评价与利用;文献计量;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数字出版;…… 单独授课;

合作授课(组合课程,集合相关课程重要单元);

目标2:结合变化的技术环境理解信息伦理、知识产权及个人隐私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法;新闻传媒职业规范;伦理学;……

目标3:在多种参与式环境中共享信息并开展合作 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多媒体制作;……

目标4:具备根据终生学习理念和个人、学业及专业目标规划制定学习和科研策略的能力 职业规划;哲学;管理学;逻辑学;科研方法;……

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为学生设计了三门元素养慕课(见表2),值得借鉴。三门课程都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以元素养的四个培养目标为教学框架, 促进学生提升信息获取、批判利用和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反思和调节等元认知能力[12]。

慕课名称

课程情况 Metaliteracy MOOC Metaliteracy:Empowering Yourself in a Connected World Empowering Yourself as a Digital Citizen

课程时长 15周 10周 6周

学习内容 阅读理解信息,采集信息,新媒体利用,生产信息,传播信息 在前者基础上,整合创建信息,知识产权,批判性反思,评价信息 在前者基础上,分享和自我反思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信息素养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友善教育
由幼儿断乳引发的对大学生柔性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