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水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2019-09-04张成立
张成立
[摘 要]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绥芬河市的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规模小、总产量低等许多问题仍亟待解决。结合绥芬河市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充分发挥绥芬河区位、政策、通道、口岸等优势,以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依托,抢抓机遇,扬长补短,发展绥芬河的特色渔业、休闲渔业。推广生态、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产养殖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加强中俄渔业合作,完善协调机制,积极发展海产品贸易与物流,壮大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延伸跨境产业合作链条。
[关键词] 绥芬河;水产业;优化升级;中俄合作
[中图分类号] F4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7-0026-04
水产业是指利用水域以取得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或其他水生动植物的产业,通常包括水产捕捞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加工业以及运输销售业等。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绥芬河市水产业发展现状
(一)绥芬河辖区内水资源概况
1.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水产业的发展。绥芬河市辖区总面积460平方公里,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丘陵地貌,域内有小绥芬河、寒葱河、北大河、朝阳河等大小河流14条,总流长112公里,年总流经量0.7亿立方米。其中小绥芬河水面总面积59.2公顷、寒葱河水面总面积35.3公顷。域内有天长山水库和金家沟水库,分别为585亩和300亩,曾长期是该市的主要水源地。而面积为150亩的人工湖是市区的景观湖泊,此外,还有丽泽湖塘坝100亩、二道沟塘坝50亩、建新塘坝34亩、朝阳河塘坝150亩等,全市可利用易渔水资源总量4000亩左右。总体上看,绥芬河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自然水域面积小,加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薄弱以及水质污染的日益严重,渔民使用禁止的渔具、渔法,捕捞强度大,导致了自然水产鱼类资源急剧减少,很多品种几乎灭绝。目前,自然经济鱼类较少,自然水域捕捞量微乎其微。另外,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地下水分配不均匀,历史上绥芬河居民用水主要靠水井解决。1964年建立了自来水厂,但因机井少、设备简陋,只有较大单位自来水才能入户,居民要到固定供水点担水,用水紧张。1978年以后逐渐增加了深水井数量,1987年开始进行天长山水库供水系统建设,但因水库容量小、供水能力不足、用水价格偏高,束缚限制了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水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
2.气候冷凉导致渔业生产成本大,越冬能力弱。绥芬河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春季少雨低温;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霜早、降温早;冬季漫长、寒冷的特点,平均年气温2.9摄制度,最高气温35.5摄制度,最低气温-33.4摄制度,积温在2100-2200摄氏度之间,无霜期124-126天之间,平均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间,融雪在三月下旬,结冻期约为160-190天。绥芬河气候特点是高、寒、冷、凉,养殖周期长,生产成本大,越冬能力弱等一系列自然条件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致使绥芬河水产业先天不足。
(二)水产养殖的基本状况
绥芬河本市的水产养殖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只有零星的几位农民自建池塘搞水产养殖,由于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投入少、规模小,设施比较简陋,生产力水平低,又无技术保障,只局限于粗养粗放,每亩产量只有几十斤,仅有鲤鱼、鲢鱼、鳙鱼、草鱼少数几个品种。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水产局的成立和绥芬河市水产养殖良种场的建立,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逐渐建起了标准化的养殖池塘和塘坝,尤其是驯化养殖技术的应用,使养殖亩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到九十年代末期,全市水产养殖年产量达到140吨左右。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绥芬河市人口不断增加,贸易、旅游业快速发展,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集垂钓、观赏、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的规模日益壮大。截止到2018年末,有水库养殖面积885亩,池塘养殖面积1085亩,驯化养鱼实施面积500亩,综合养殖面积达到630亩,无公害认定面积2625亩,水产品产量190吨,渔业总产值400万。游钓场馆发展到26家,游钓面积1260亩,年游钓总量35吨左右;游钓餐饮服务场所14家,餐飲面积5000平方米。名特优养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品种有大白鱼、滩头、柳根、丁桂、小龙虾等,面积达360亩。
(三)绥芬河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回顾绥芬河市水产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养殖经验,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养殖技术更加趋于合理化,产业结构调整趋于科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多样化。但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养殖资源日趋紧张,水环境污染压力不断增大;二是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较低;三是对渔业的投入不足,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养殖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加强;五是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水产品检验、检疫机构缺失;六是绥芬河自身的水产业长期处于规模小、总产量低的状态,本地水产品的供应占市场的份额很小,不能自给自足,市民所需水产品主要是靠外市县和省外、国外的供应。
二、绥芬河市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挑战
(一)政策利好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赋予了许多惠农政策以优先发展,这为本地渔业养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绥芬河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集中享受了我国多种开发开放政策,拥有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境外产业园区等各类特殊功能区,未来还将获批自由贸易区;享有卢布现钞使用试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中俄投资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冰鲜水产品和食用水生动物进口指定口岸等各类开放政策,这为扩大中俄水产品贸易扫清了前端障碍,有助于绥芬河开展俄罗斯鲜海产品进口,实现过埠增值,打造海产品加工集散中心。
(二)中俄合作潜力巨大
从宏观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联盟倡议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俄“滨海一号”国际运输走廊对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与俄远东大开发战略对接;“绥东试验区”与俄超前发展区、自由港对接,这些“对接”既是两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更为绥芬河参与中俄产业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赴俄出席第四屆东方经济论坛期间签署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新规划(2018-2024年)》。2018年11月8日,中俄两国农业部长在北京举行会晤,共同签署了《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农业发展规划》。加强中俄两国在俄远东地区的合作是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是双方合作的优先方向,其中农林领域的渔业合作是中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前景。
从微观看,绥芬河毗邻的俄远东地区渔业及海洋资源丰富,中俄渔业的合作空间巨大。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北纬42°-45°之间,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面向太平洋,占据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三大温水海区,海域辽阔,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远东海域二十海里的区域内有鱼类及海产品资源接近三千万吨。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密度大,品种多,集中了太平洋大陆架17%的生物资源储量。该地区岛屿多,海岸线长,水质清新无污染,原始生态环境良好,养殖条件优越,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半岛及海参崴周边海域都是发展浅海养殖的天然场所。在远东地区,每年的海产品捕获量都在300万吨左右,捕获的品种多样,主要有鳕鱼类、鲱鱼类、鳟鱼类、鲽鱼、青鱼、比目鱼、鲭鱼、鲈鱼、鲸鱼、海狗、海豹、海獭、海参、贝类、海蜇等。中国内地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对于深海海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对俄罗斯海产品进口加工、转内销符合中俄双方共同利益。
远东地区还拥有优良的养殖环境,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仅滨海边疆区就有可利用养殖海面35万公顷,目前只利用了2.6万公顷,且遇到了育种技术落后、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技术滞后等难题,俄方十分渴望有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参与其中。我国有成熟的育种、养殖、加工技术,中国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俄罗斯海洋养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双方共赢之举。
(三)绥芬河集聚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日益增强
在长期的对俄经贸合作和沿边开放过程中,绥芬河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通道优势、政策优势、开放优势、市场优势,集聚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开发和利用俄罗斯远东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突出,现在绥芬河不仅是东北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包括冰冻、鲜活俄罗斯海产品(水产品)在内的俄罗斯进口商品集散地,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俄货“买全俄、卖全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经绥芬河口岸进口冻鱼184.3吨,同比增长193.41%。据商家介绍,有些经由东宁口岸、珲春口岸入境的俄罗斯海产品水产品也转运到绥芬河之后销往全国各地。绥芬河聚集着四百多家俄货实体店、7000多家俄货网店,俄货批发市场经营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主要商业街区海产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并以价格低、质量优、种类全、规模大、辐射力强、覆盖面广而闻名全国,吸引着许多外地的海产品经销商赶来绥芬河“抓”货,进而有效地拉伸了绥芬河水产业先天不足的短板。
(四)绥芬河地域范围狭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稀缺,严重地阻碍着水产业的发展
目前,绥芬河市域实际控制面积423.2平方公里,而且山地占总面积的90%,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工业用地缺乏,适合建设的用地不足50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差,限制了大型投资项目的入驻。现有经济功能区由于受行政区划限制,难以在要素资源配置上提高效能,主要水源地和民用机场都在东宁境内,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得不承受高成本、高费用,水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
(五)同类口岸竞争激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1992年,绥芬河先行一步搭上了首轮扩大沿边开放的头班车,随后,在广阔的边境地区形成了沿边开放热潮,许多新口岸应运而生,边境口岸数量猛增,仅东北地区的一类边境口岸就达到30多个,尽管区位存在差别,但这些口岸在功能定位、区域政策、贸易结构上趋同,各边境口岸相互争夺腹地和货源,同质化竞争导致进出口货物分流。
从省内看,中俄跨境黑河大桥、同江大桥开通后将削弱绥芬河市的比较优势,因为这两座大桥均处于俄远东铁路的中间,而绥芬河处于俄远东铁路的末端,一旦落成通车,必将对绥芬河的进出口货物形成一定截流。
从省外看,满洲里、霍尔果斯等地率先获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得了诸多政策和资金支持,一路高歌猛进,跨越发展。吉林省始终高举大图们江开发开放旗帜不动摇,集全省之力支持珲春开放发展,在长吉图发展战略和大图们江规划上,赋予珲春一揽子先行先试权力。未来,随着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缓和以及朝鲜核武器问题的解决,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存在崛起的可能性,而珲春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毗邻,有望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地区,因其距离绥芬河较近,势必会与绥芬河形成激烈的竞争。就目前看,珲春有四个口岸分别与俄、朝、韩进行贸易,其水产加工业已经风生水起,形成规模。
三、对策建议
(一)以全域旅游城市建设为契机,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克短,发展绥芬河特色渔业
充分利用开放城市的旅游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旅游业带动渔业发展。根据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与水质特点,合理规划养殖生产,确定合理的养殖生产方式与养殖品种,调整好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开展节水型养殖设施、设备及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养殖适合本市气候特点的经济型鱼类,大力推广名特优品种,重点发展冷水鱼养殖,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变被动市场为主动市场。同时利用本地的丘陵地势特点,重点开发建设水库和塘坝,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养殖业,减少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对养殖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力度,推广生态、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
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由单纯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建立生态、节能、高效的水产养殖生产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对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排放的监管力度,保障养殖水源安全。在养殖模式方面,应逐步升级粗放型的养殖方式,探索生态系统水平的养殖生产新模式,在保证养殖产量与效益的同时,降低对养殖水域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养殖废水治理技术方面,着力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积极推广标准化健康的水产养殖技术,逐步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推广安全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降低养殖用水污染压力。
(三)加强养殖设施与装备建设,提高水产养殖业机械化、自动化及信息化水平
通过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的方式,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改变目前传统养殖池塘老化的现状,支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园区,同时加强循环水工厂化、网箱养殖等渔业设施建设。推广各类高效增氧设备、水质净化设备、水质监测与精准调控设备、自动化捕鱼设备及投喂设备等,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自动化,进而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与控制养殖污染物的排放。
(四)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链延伸与合作
探索以“工农商一体化”为核心的水产业综合经营模式,推进水产业向纵深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水产养殖户牵头发展合作经营,加快培养水产养殖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组织带头人及渔业经纪人。培植龙头企业,以“公司+渔户”“公司+基地+渔户”等模式带动渔民发展。切实发挥渔业协会、渔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功能,并加强规范化管理。通过上述形式,把分散的小规模养殖纳入产业化的链条之中。与此同时,探索多样化全产业链经营新模式、新业态,提高水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渔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为主向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促进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围绕特色优势品牌,依托互联网技术,制定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激励方案,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开拓国内外市场;制定以全程产业链精准数据为基础、以实现全程信息服务和集约化经营管理为目标的信息化推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生产环境的政策行动方案,提升产品的品牌认可度。推动成立水产业联盟和协会,促进企业之间信息互享和沟通协作,推动协会内部生产要素流动和公共资源共享。
(五)依托俄远东地区丰富的渔业资源,大力发展海产品贸易与物流
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境内和境外联动、口岸和内陆协同,完善水产品进口政策,探索出台鼓励海产品进口的政策安排和制度保障,支持发展俄罗斯海产品贸易,加大进口采购规模。建设海产品冷链运输、仓储设施,充分利用牡丹江机场、绥东机场把俄罗斯鲜活海产品快速配送国内主要消费城市,打造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加快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辐射能力最强的俄罗斯海产品进口集散中心。
(六)着力引入外部投资,壮大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以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境外回运加工的优惠政策,深度对接中俄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引进水产品进口加工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鼓励企业发展跨境产业链项目,延长俄罗斯水产品落地加工增值链条,在绥芬河建立水产品精深加工车间,开发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俄海产品进口加工基地,形成实质性拉动。通过种子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七)加强中俄渔业合作,完善协调机制
积极对接俄罗斯远东大开发、超前发展区、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等优惠政策,利用我国大连、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养殖技术成熟的优势,加强中俄水产开发领域的合作,构建绿色水产品养殖、加工跨境产业链。加强俄罗斯渔业政策、海域管理法规、产品出口许可手续的研究,与俄方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引导和支持企业采取直接投资、收购、兼并、合资办厂、租赁承包等方式,依法在俄远东地区参与渔业资源开发合作。完善“走出去”的协调机制,在信息资源、赴俄交通保障、法律咨询、劳务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撑;在外汇登记、人员进出、货物通关、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便捷高效的境内支撑体系;在领事保护、风险防范、信息沟通等方面建立灵活的境外服务体系,降低“走出去”企业沟通、交易成本,规避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贾丽,潘勇.现代节水渔业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