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04谢婧
谢婧
【内容摘要】本文以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的教学实践为例,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初步探究。结合课堂实际,着重思考翻转后的课堂做什么。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前言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知识获取方式,还是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的讲来完成,知识内化则是通过学生的练来实现。而翻转课堂的知识传授是通过学生课前自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来完成,知识内化则是通过课上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等形式来实现。
一、教学流程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第1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电解等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自学了单液原电池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实验探究单、双液原电池的异同创造了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又可以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电化学体系,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后续化学电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前“知识获取”
(1)教师制作微视频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经验,制作好PPT,配合讲解录制了一个名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微视频,为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进行“再”探究做铺垫。该微视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知识讲解、自测练习和思考交流。最后将制作好的微视频上传至班级QQ群。
(2)学生课前自学
学生在家自学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学习进度,视频里配有自测练习,学生可以在完成知识点的自学后进行自测,及时了解自己的自学情况,最重要的是可以带着问题,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的参与到后续的课堂学习中去。
表一 课前“知识获取”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
1.观看微视频 【导入】如何让变暗的银器恢复光亮?
【实验探究】通过对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结论的分析,介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小结】概括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学生根据自身学情掌控学习节奏,掌握重点知识。
2.自测练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避开误区。
3.思考交流①单液锌铜原电池的缺点和改进方法②概括原电池正负极的一般判断方法预先提出问题,促进学生间课前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3.课堂“知识内化”
翻转后的课堂主要做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以及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
表二 课堂“知识内化”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
【验证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前微视频中的单液锌铜原电池进行验证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做铺垫。
【知识梳理】 ①原电池的基本概念 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防止知识碎片化。
【实验探究】通過对“验证实验”环节观察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结合课本“资料在线”栏目有关“盐桥”知识的介绍,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验证。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归纳小结】①通过电极反应;总反应;电子、阴、阳离子流向等方面对单、双液原电池进行对比,重点突出盐桥的作用。
②通过对小常识中涉及反应的分析,概括原电池正负极的一般判断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所学知识以及归纳一般规律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课后“知识深化”
教师设置几个问题供学生在课后交流讨论,如“能否用导线代替盐桥?”,“盐桥里填充的电解质只能是KCl吗?”
二、关于“翻转课堂”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笔者深刻体会到了“翻转课堂”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整课堂,使课堂更加高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自主调控学习节奏,课前的“深度”预习也会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然而翻转课堂的实践仍存在很多挑战。首先,师生都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微视频的制作以及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各学科充分协调,严格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教师个人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学校资源是否充裕等问题都会影响翻转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1.
[2]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26-32.
[3]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课程与教学,2013(8):91-97.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