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大、文理学院曾迁徙连州

2019-09-04黄志超

源流 2019年5期
关键词:乳源粤北文理学院

黄志超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国立中山大学与广东省立师范学院及其附中,几度迁徙,师生们在流离中坚持学术理想,坚持抗日救亡。这两所名校,在历史上留下了艰苦、沉重而精彩的一笔。

1938年,广州沦陷前,国立中山大学被迫迁校:第一次迁往云南澄江,第二次迁往粤北乐昌县坪石镇,第三次迁往广东梅县、连县(今连州市)。1945年1月中旬,日军进犯粤北包围乐昌坪石之时,国立中山大学不得不分流成两部分:往东迁梅县,往西迁连县。迁往连县后,只设国立中山大学连县分教处。连县分教处除中大农学院设在西岸镇外,其它院系都在三江镇安置。抗日战争胜利后,连县分教处迁回广州石牌原址。

广东省立师范学院及其附中,在抗日战争初期,从广州先后迁往广西藤县、融县之后,于1939年又迁到粤北乳源县,改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及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附中。同年底,从乳源迁往连县东陂镇。广东省立师范学院设在西塘村和江夏村。廣东省立文理学院附中设在塘头坪村,后来搬到江夏村。文理学院迁回乳源后,附中搬到江夏村文理学院旧址,改名为广东省立粤秀中学,黎杰任校长。此时,高中、初中各有三个年级,共有学生五、六百人。全校教职员工五十余人。

在村民的帮助下,附中在塘头坪村边的山坡上用木材、竹片搭建房子做课室,祠堂做饭堂,碉楼摇身变成学生宿舍,教师和部分学生与农户同住。学生们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村民自愿奉献粮食给他们度过难关,让他们安心读书。那时候,师生有空就帮助村民家务劳动,耕作,常在桂香里门楼与村民聊天,交流思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时,黄庆云、虞泽甫、梁汉生都是进步教师。学校里活跃着钟国祥、张越宽等中共地下党员学生。1940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和附中开始建立党支部,接受连阳中心县委书记张江明、中心县委委员张达明领导。几年来,地下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党员,有40多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进步师生组织读书会,他们学习马列书籍和出版进步墙报。成立歌咏团、剧团,通过演进步剧,唱进步歌,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还利用节假日组织下乡宣传,到星子街、四方、黄村演出,宣传抗日救国。成立学术团体“文苗社”,“文学研究会”开展学术讨论,出版墙报、油印物,宣传抗日救亡。这些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当地引起轰动。在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因而文理学院和附中有“红色学校”之称。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广东敌后游击战争面临大发展的形势。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和附中的大批学生进入游击区,参加抗日游击队,从此斗争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乳源粤北文理学院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东方红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黑夜的献诗
渔舟唱晚
侗族情
君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