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挖村四百双手共谱老区新曲韵
2019-09-04谭章
谭章
清早,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走进革命老村庄徐闻县下洋镇桐挖村,昔日藏在深山密林长满荆刺的穷村庄,如今换了新模样—道路硬底化,宅舍规划齐整,四周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生活景象。
这五年来,桐挖村没有落伍,红色基因传承永不褪色,生态文明村建设如火如荼。
红色基因代代传
在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桐挖村革命积极分子不顾生命安危,前仆后继,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用血与情书写着徐闻下洋的光辉一页。
施奶奶今年87岁,身体稍瘦,精神矍铄。她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1946年,中共徐闻组织在下洋枝仔村建立交通联络情报总站,情报总站下设基层站点,其中桐挖村主要由王显琼、王显善负责。王显善是施奶奶的家公。为把饭送到隐蔽的联络地点,王显善把米饭搓成小圆团,藏在内层口袋里给共产党员送去。他走在路途时被国民党搜身发现,并被殴打得遍体鳞伤。施奶奶的丈夫王荣隆看到父亲满脸鲜血,当即立誓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父亲报仇。王荣隆接过革命接力棒,积极担负起联络员工作,直到解放后才回到家乡。话语间,施奶奶没有含混一字,语调清晰而激昂。
施奶奶领着我们走到村旁一棵荔枝树下停了下来。“痕迹还在!”她伸出右手,指着枝叶茂盛的荔枝树说:“那一天,我们就在这棵树下煮狗肉让伤员补充营养。焖狗快熟的时候,被国民党巡逻发现,我们不得已打翻锅底逃走。70年了,这棵树我仍然记得它。”
王贵英奶奶今年85岁,在桐挖村土生土长,打从小孩记事起就亲眼目睹村里人的革命活动。王贵英奶奶娓娓道来:“这一天惊心动魄。我丈夫窦祥坤为给共产党员送饭吃,肩膀挑着两只双叠的簸箕,伪装成挑担草物的假象,想瞒骗过关。但想不到的是让国民党发现了,一路被追赶,幸好他跑进密林幸免脱险。”
革命战争时期,桐挖村家家户户都担任联络员要务,70多名群众轮流给深山密林里联络情报站点送饭送吃,为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桐挖村人不堪落队,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在县老促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掀起生态文明村建设热潮。
一年三次捐款建设生态文明村
桐挖村是一条贫穷落后的革命老村庄,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蔗、菠萝等为主。近年来,桐挖村村民意识到,只有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才能接轨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于是,村干部开会商议,必须寻找一名乐善好施的引路人,让其来帮助村庄出谋献策。村中青年联系上县老促会会长张宗洪。
张宗洪回忆说,那时候记不得是谁打通他的电话,并且一听说是革命老村庄要开展新农村创建活动,他不假思索就应诺了。桐挖村不是富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谈何容易。张宗洪在心里琢磨着。“只要村民能集资一点,我再想方法筹措剩余的部分,完成环村路建设任务。”张宗洪有的放矢地说。有他这么一说,村长王家强连夜召集村民干部商妥筹资事宜,着手启动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
2014年2月,在县老促会的帮助下,桐挖村每人捐款500元,并积极投工投劳,仅用1个月时间就修建好1公里多长的环村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
为让桐挖村群众吃上卫生的自来水,张宗洪抛砖引玉,对村民说:“我打一口深水井送给你们。”刚好筹资修建道路,不到2个月时间又动员群众集资修建水塔、拉水管,使王家强举得有些为难,不知如何向村民开口。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提及捐款建水塔,全村群众竟然满口赞成。2014年10月,桐挖村400多名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王家强说,在整个饮水工程改造中,县老促会支持资金30多万元。
桐挖村修好环村路和完善饮水工程后,路灯建设又摆上了“议事日程”。2014年11月,桐挖村再次动员群众集资捐款,并在扶贫挂钩帮扶单位与县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安装上110盏照明路灯,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又一大难题。
生态文明村建设一环紧扣一环。2015年,桐挖村修建长350多米防沙墙,保护了数千亩农田的正常耕作;2016年8月,村民又多方筹资99万元,建设村文化楼。同年,张宗洪以个人的名义,在文化楼前为桐挖村建设一個文化广场,面积5000多平方米;2017年,桐挖村又着手规划建设一个森林公园,增加群众休闲娱乐生活的好去处。3年的时间里,桐挖村平均每一人口捐款4800元,这在徐闻县建设生态文明村活动中,是短时间内群众捐资比较多的贫困村庄。
一年时间里,桐挖村三次动员村民集资建设生态文明村,而且每次集资群众都是全力支持。对桐挖村这样的村庄,张宗洪毫不掩饰钦佩和喜爱之情。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是在下洋革命老区出生的,作为老区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老区和老区人民。革命战争时期,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着中国革命,直到革命胜利。如果没有革命老区,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今日的张宗洪,是老区人民让我才有机会来报答党的恩情。这也是我与桐挖村的缘分!”
在县老促会的帮扶下,桐挖村群策群力,全力掀起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