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融合与发展

2019-09-04程诗佳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关键词:花鼓戏文化价值

程诗佳

摘要:湖南民歌极具湖湘文化特色,是湖湘民间音乐的精华,它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形式多样,表达内容丰富多彩。湖南花鼓戏作为湖湘地区影响力最大、流传区域最广的地方性戏种,与湖南民歌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借鉴、融合。本文通过分析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音乐风格、历史渊源、音乐特色等方面,浅论二者的融合、发展关系与发展现状,探究其文化价值,从而促进湖湘民间音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湖南民歌   花鼓戏   发展关系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134-02

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都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各族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与深切的情感表达,是湖湘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湖南人民对日常生活的美好寄托。研究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关系,探究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有益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一、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

(一)湖南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湖南民歌反映着湖湘人民的精神文化,从各个方面体现着湖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理想愿望。千百年来,湖南民歌总是伴随着历史发展,融入于远古先民们的劳动、生活中,它的内容形式、音乐表现力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在日渐丰富多样。

春秋战国时期,楚湘文化的民俗信鬼神,祭祀时用歌乐鼓舞以娱神。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音乐的早期歌舞形式。早期的湖南民间音乐产生于娱神祭祀的歌舞中,并根据不同的劳作习惯、生活地域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山歌、民歌,音乐元素也取自于人口迁移、商贾经营、宗教音乐,以及新时代创作的歌曲、器乐曲等音乐作品。通过地域性的民歌,可以略知早期湖南民间音乐的风格。例如:战国时期的屈原,根据湖南民歌而创作的《楚辞》,其中的《湘君》是祭祀湘江水神时演唱的民歌,饱含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进行想象创作,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劳作丰收的期望。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促进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音乐工作者挖掘、整理了湖南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资料,湖南各个高校培育了一大批具有高水准的音乐工作者,为湖南的民族民间音乐事业增砖加瓦,创编了大量新颖且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湖南民歌作品。从五十年代初期起,湖南省内多次举行民间艺术汇演,全国各地的相关音乐工作者,也多次到湖南境内进行“采风”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繁荣了湖南民族音乐事业,促进了湖南民歌的发展。

(二)湖南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湖南民歌,是湖南各地花鼓戏的总称,在湖南境内不同的花鼓戏支派,有各自风格的演唱语言、音乐特色。湖南花鼓戏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中,湖南花鼓戏是影响力最大,流传区域最广的剧种。

早期的湖南花鼓戏,由半职业的音乐艺人在湖南农村进行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是这类艺人的演出规律。随着社会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湖南建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湖南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花鼓戏专科。湖南政府与湖南高校对湖南花鼓戏教育的重视,促使湖南花鼓戏繁荣进步,湖南花鼓戏逐渐成为湖南民族文化的特色,湖南的民间音乐文化也蓬勃发展。

二、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关系

首先,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拥有相同的文化底蕴。湖南民间音乐的形成,都以湖南的民间文化为基础,共同萌芽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在湖南民歌和花鼓戏的发展过程中,都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艺术风格、特点、内涵,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国家和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两种音乐艺术,通过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日趋完善。它们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湖南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中,极具浓郁的湖湘人民的民族特色。

其次,在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音乐艺术之美学精神相似。在演唱过程中,都要求演唱者的声音亲切、甜美,在表演时演员要有感染力、表现力,结合民族特色展现音乐中的美,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演唱语言虽然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歌唱中,无论是花鼓戏还是民歌,都强调歌唱语言的艺术性,要求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音乐语言也出现了融合发展的趋势,湖南民歌中蕴含着花鼓戏的元素,例如:湖南民歌《洗菜心》极具花鼓戏特点,在音韵表达上也展现了音乐艺术中韵味美的统一,这首作品的音乐素材贴近生活,内容风趣幽默,是民歌与花鼓戏的完美有机结合。

第三,是在实际演唱中,对唱腔进行装饰的润腔技巧相同。润腔是通过各种装饰音、力度、强弱变化,对唱腔旋律的装饰与润色。湖南花鼓戏的润腔技巧中运用最多的是花舌腔、颤音、衬腔的技巧,在湖南民歌中也借鉴使用了花舌腔和衬腔的润腔技巧,例如:湖南民歌《洗菜心》,使用花舌腔和衬腔,让歌曲的音乐风格显得更加活泼、风趣,音乐表现力更加圆润生动。同时,在演唱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时,发声方法都采用了传统民歌的发声方式,使用假声唱法,要求哼鸣位置统一,气息连贯,声形并茂。

最后,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音乐艺术风格类似,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互取性。從二者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与交流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民歌与花鼓戏都具有湖湘文化中的艺术特点,在音乐素材上互相采纳、吸收,融合并共同发展。乡土气息浓郁,也是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共同特点,无论是湖南民歌中的小调,还是花鼓戏音乐,都来自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从《洗菜心》《补锅》两个代表作中便能清晰的看出,二者都直接反映了群众的日常劳作与生产生活。不仅是音乐素材的互取,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演员也有互取性。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民歌手,大多数是湖南籍的民族歌唱家,他们都曾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湖南花鼓戏,他们的成名成功同样促进了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推动了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民歌湘军”现象,湖南花鼓戏对民歌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融合发展中的文化传承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整体,湖南花鼓戏与湖南民歌的关系,也渐渐发展成融合趋势,在民歌中的基础上,融入花鼓戏的元素,进行加工与再创作。这一传承与创新的过程,需要音乐工作者以理论的引导为基础,丰富音乐中的文化底蕴、历史价值以及思想情感精神,植根于湖南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培育出富含湖湘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同时,在运用花鼓戏的演唱技巧时,要汲取花鼓戏音乐艺术的特色,增强民歌作品的感染力与舞台表现力。不仅如此,在音乐创作动机的选择上,也更应该贴近群众的生活,创作出通俗易懂、更被群众接收的作品。在实践中相互渗透,传承与创新,将湖湘文化代代相传。

湖湘民间音乐文化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它体现了湖湘地区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代表着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夙愿,是人民社会劳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湖南民歌与花鼓戏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两者,应为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坚持相关政策,积极鼓励音乐工作者的发展,发扬民族特色文化,推广湖湘特色。提高文艺团体和高校老师的音乐素养,为保护与传承活动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而保障湖湘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推陈出新、吐故纳新,不仅仅是在发展湖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需要被重视,在发展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过程中更应该被注重。利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传承与保护中创造出让民众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推动湖湘民间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湖湘音乐人需要共同努力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陈曦泽.浅论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2]徐玉兰.湖南花鼓戏在民歌中的融合与传承[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3]陆小燕.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特色对比[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04).

猜你喜欢

花鼓戏文化价值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花鼓戏3月跟拍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唱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