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学生的图像感知与识读能力

2019-09-04刘雪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刘雪

摘要:图像识读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图像以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解读能力,不只是看,还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而小学低龄段的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的限制,面对各种“陌生”的作品往往鸦雀无声,使得热闹的欣赏课变得索然无味。随着美术课改的欢声雀跃,广大美术教师们不断探索如何能在欣赏课中听到学生“发声”。本文以博物馆美术教学资源为载体,从教学的角度,试图探索出馆校合作下如何提高小学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对于图像的识读能力。

关键词:图像识读   博物馆美术教育   馆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119-02

一、小学欣赏课图像识读能力的思考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化图像时代,各种新兴的视觉图像文化不断的博得学生眼球。在“读图”时代,学生能否对一幅作品做出辨析、评述、及自己的独特见解,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能否在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课堂观察、教育见习分析,对于小学美术鉴赏课的图像识读能力有了如下思考: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美术鉴赏课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影响学生对图像识读的真实效果。传统的美术鉴赏课教师通常采用语言赏析、再者是播放PPT或者是教学视频,学生对于图像的认识和理解仅局限于书本,教师只发挥了学生五种感官中的视觉功能,没有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少了真实的“美术味”。是否可以让美术鉴赏课走出教室,实现从“象牙塔”到公共课堂的转变?

(二)教学媒介的使用影响学生对于图像理解的深度

传统的教学媒介与美术教材的图像仅限于二维平面,学生无法感受物体形象与空间的关系。而小学鉴赏课多为雕塑、中国画作品、传统工艺等,这些材料的质感是教师的教具所不能替代的。是否可以让美术教材“活”起来,变成“立体”教材,让学生可以多角度从作品的色彩、纹理、造型去解读图像?

(三)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让学生体验不到图像的人文关怀和感性认识

受教学场所和设备的限制,学生不能与作品面对面“对话”,缺少对作品所处时代的时空限制,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是否能创设情景体验,在真实的空间中对图像的深度和广度认识?

二、博物馆与学校美术教育合作的必要性

(一)承担大众审美使者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学会通过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学生欣赏和评述能力”[1]这对教育者来说无疑是新的教学机遇。博物馆承载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博物馆教学日渐步入大众的视野,成为新兴的美术教学方式。博物馆中实物与文字介绍相匹配, 还配有专门的讲解员与视频资料,既方便学生观察实物, 又能给予学生理论指导。

(二)整合美术教育公共资源

博物馆蕴藏着大量的隐形教育资源。首先,博物馆的馆藏品涵盖了雕塑、绘画、工艺品、泥塑、陶器等美术“立体”教材,弥补了美术鉴赏课中的二维图像的短板,学生可以置身其中,从各个角度识读作品;其次,博物馆所具备的现代化设备满足了学生对于时间、空间的教学要求。博物馆的MR/VR的虚拟的沉浸式体验及现实增感设备让体验者可以踏入作品的起源之地,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作品的人文关怀和感性认识,学生可以找独特的欣赏切入点,形成自己的图像识读能力;再次,教学场地的变更,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生成效果。各种形式的教育讲座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交流,从艺术的角度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培养美术鉴赏能力。

(三)博物馆美术教育点亮美好心灵

博物馆中开设了各种寓教于乐的专题展览教育活动、主题绘画活动与手工体验。移动的博物馆、视频资料、美术鉴赏教学的多种学习方法,以直观性与形象性调动学生视、听、触多感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学中做。在博物馆公共课堂中学生可以直接观察艺术作品, 以教师说的点展开教学设计,使教学具有灵活性;还可以自由设计参观路线。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美术理论知识, 学生会感到乏味、无趣。美术课堂走上博物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以艺术的力量点亮学生的心灵。

三、利用博物馆资源提升圖像识读能力的教学启示

(一)在视听环境中形成对图像感性与理性观察

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图像的识读首先吸引其兴趣,从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思考。以湘美版四年级下册《银饰之美》为例,学生对于银饰的认知停留于“发亮”“银闪闪”,深究其中的光泽、造型、图式则显得困难。教师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以少数民族神秘的图腾文化、民俗风情来帮助图像识读理解。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大量的苗族银饰,从服装到头饰,帮助学生对银饰文化从感性认识到对图式的进一步识读。教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对银饰的工艺、造型、图式进行探索,还可利用博物馆中的视频资料播放苗族文化,感受苗族银匠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通过对图式不同角度的观察,尝试用锡纸做造型各异的饰品。

(二)以现场体验互动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图像分析理解能力

近年来,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配合展览推出了与生活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情境互相联系的公共教育活动,这是教学情境创设的机遇。以单元美术课程《古埃及文明》为例,学生应了解埃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并尝试用埃及艺术的造型手法进行创作。教师应思考面对异域审美如何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国际化视野的审美态度,博物馆先进的技术为教学带来新体验。湖南省博物馆开展一期名为——古埃及密码:如何像专家一样读懂文物。以此为契机,教师可带学生前去参观。以“古埃及旅游”为主题,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运用观察、MR与VR体验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减轻对美术作品的评述压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主题要点做出相应的补充,逐步的以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古埃及图像识读要点。并以小组形式进入VR和MR体验区,为学生带来有趣的互动体验,走进真实古埃及文明的“前世今生”,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促进对图像的理解;通过系列的活动,掌握埃及人的艺术创造手法,运用多种材质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三)以玩促学,引发图像思辨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学低龄段的学生。湖南省博物馆开设的《古埃及文明》系列主题馆教育活动,以此为机遇,让美术欣赏课“走”出课堂。大众欣赏完馆藏文物后,可以移情创作自己的作品。从维度、材料、技法和风格多方面理解古埃及的艺术文明。湘博开设的古埃及文明体验包括:DIY手工、探险笔记、迷宫游戏、“法老的魔盒”,学生以角色代入的游戏方式对“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古埃及的神庙里都有些什么?古埃及的艺术形成原因是什么?系列问题探索埃及艺术,通过对古埃及艺术作品的解读,延伸至现实中审美对象的思辨,进行感知、评判与表达,从而提高自身的图像识读能力。

四、结语

美术鉴赏课是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名家艺术的重要责任。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识图能力越发重要,博物馆其自身的优势以更直观形象的文物、艺术品提高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弥补传统美术鉴赏课堂的缺失。校馆合作下通过老师或博物馆相关人员的引领, 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欣赏中,有助于学生在视听体验中加深对图像的感知与理解,丰富学生美术知识的储备, 让学生从欣赏者成长为鉴赏者。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馆校合作下对于研究开发本土的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文物的了解,更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是新时代下广大美术教师对于新课标的“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美术教育,2016,(04):7-10.

[3]徐熙熙.美术馆公共美育资源引入中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