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性血管闭塞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一氧化氮水平相关性以及阿托伐他汀干预效果临床研究*
2019-09-04校建波李海荣李佩阳王伯良
王 琦,校建波,李海荣,李佩阳,王伯良,曾 迪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急诊科(西安 710038)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P)是一种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心脏疾病临床表现,UAP是继发于冠脉阻塞或闭塞后的一种急性加重症状,患者多以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加重,休息或夜间新发作性心绞痛或心绞痛持续时间出现延长等为主要特征[1-2]。临床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导致急性血管闭塞,为引起UAP的重要原因。阿托伐他汀为一种新型的保护血管、调节血脂、稳定斑块、阻止血栓形成以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他汀类药物,目前,该药在UAP的临床治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治疗疗效[3]。笔者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8年5月间我院80例UAP急性血管闭塞患者为对象,探讨了阿托伐他汀对该疾病的疗效及患者急性血管闭塞与vWF和NO水平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6月到2018年5月间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4],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发生血管闭塞支数至少1支,狭窄程度50%以上,患者年龄75周岁以下,24 h内未进行扩张血管相关治疗,2周内为服用过降脂药物,经我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感染性及炎性疾病,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本研究药物过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以上80例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6.77±6.64)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24±1.58)年;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24.46±1.12)kg/m2;合并高血压18例,吸烟史20例,心梗病史16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6.36±6.57)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31±1.62)年;BMI指数(24.62±1.18)kg/m2;合并高血压19例,吸烟史21例,心梗病史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BMI指数及病史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依那普利及硝酸异山梨酯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153035,规格:100 mg),300 mg/次,1次/d;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国药准字:H32026567,规格:10 mg×16 s),10~20 mg/次,2次/d;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国药准字:H37023441,20 mg×30 s),10 mg/次,3次/d。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7,规格:10 mg×7s)治疗,10 mg/次,2次/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变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内皮舒张功能指标因子一氧化氮(NO)、心脏舒张功能指标(E/A)等指标变化。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外周肘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层血清,-20℃冰箱保存待用。TG、TC、LDL-C、HDL-C等血脂指标采用化学测定法进行检测,vWF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NO水平采用Griess法进行检测。本次检测仪器为OLYMPUS AU27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 CVFD-II(H)型心脏功能状态监测仪(济南汇医融工科技),相关试剂及试剂盒来自默沙克生物公司。
4 疗效评价 依据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5]制定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静息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血管闭塞恢复80%以上,同等劳力下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80%及以上;有效:治疗后主要导联倒置T 波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转为直立,或心电图显示缺血性下降ST段回升1.0 mm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血管闭塞恢复50%~79%,同等劳力下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79%;无效:治疗后不符合以上任何标准。统计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脂水平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TG、TC、LDL-C、HDL-C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G、TC、LDL-C指标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WF、NO、E/A水平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vWF、NO、E/A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WF、E/A指标水平均降低, NO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WF、E/A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脂水平情况比较(mmol/L)
注:*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P值,△为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t/P值,▲为两组治疗后比较t/P值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WF、NO水平情况比较
注:*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P值,△为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t/P值,▲为两组治疗后比较t/P值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35/4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0%(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例(%)]
4 患者急性血管闭塞与vWF、NO的相关性 分别以vWF、NO因子作为独立变量,以急性血管闭塞作为依赖变量,采用Spearman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WF因子表达水平越高,急性血管闭塞的风险性越高,故,vWF水平与急性血管闭塞成正相关性(r值=0.536,P<0.05);而NO因子水平越低,患者急性血管闭塞的风险性却越高,因此,NO水平与急性血管闭塞成负相关性(r值=-0.419,P<0.05)。见表4。
表4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
讨 论
临床研究显示,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剧,UAP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危害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类型之一[6]。UAP的主要生理病理机制是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动脉局部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局部血管出现急性闭塞,造成冠状动脉血流供应中断而发病[7]。目前,虽然临床上通过一定药物治疗、冠脉搭桥、内置入支架等多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能够对UAP患者病情进行控制,但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较高[8]。因此,在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通过对UAP早期相关影响因子的监测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UAP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功能性损伤,而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以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纠正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是治疗UAP的关键。vWF为一种多聚体高分子蛋白质分子,是一种重要的血浆组织成分,也是一种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已否的重要标志物。vWF通过与内皮下胶原以及血小板膜GPⅠb-Ⅸ复合物等相结合,进而促进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进行黏附聚集,同时,vWF通过与Ⅷ、GPⅡb-Ⅲa等因子结合,参与血小板聚集的过程。当血浆vWF浓度水平升高时,表明体内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或损伤处于高反应应激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vWF水平与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成正相关性,即:vWF水平越高,UAP患者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越高,与上述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内皮细胞是具有血管舒张、收缩以及细胞分泌的生理功能,是一种重要的内皮功能调节因子。研究表明,内皮细胞是通过内源性NO对血管舒张及收缩功能进行调节的,当血浆内源性NO利用度或者生产水平降低时,可导致血浆高度炎症因子进行表达,促进内皮单核细胞黏附作用,形成泡沫细胞,导致血管平滑肌增生、血小板聚集,进而引发血管急性闭塞[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NO水平与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成负相关性,即:血浆NO水平越低,UAP患者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就越高,同以上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临床通过改善患者vWF、NO水平等可对病情起到相关的控制作用。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其较强的降脂功能,能够起到很好改善冠脉微循环,促进心机细胞恢复以及阻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此外,相关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还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舒张与收缩,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脂、vWF、NO、E/A等指标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明显更优。结果与孙勇等[11]报道结果一致。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在UAP急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UAP急性血管闭塞患者血脂、vWF、NO、E/A等指标水平,临床疗效满意,急性血管闭塞与vWF水平成正相关性,与NO水平成负相关性。临床上通过检测患者血浆vWF、NO含量,为UAP患者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