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医学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的“兴奋”与“清醒”

2019-09-04吴佳男

中国医院院长 2019年13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病证中医药大学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立足“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兼容并蓄”原则,中医传统医学正走上国际舞台。

5月25日,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其中,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里,首次将起源于中国古代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了分类。

融入国际 意义重大

在业界看来,以上成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将快速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国际化进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某官员表示,以上成果有助于中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的衔接,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彰显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为各国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

“这将推动我们在未来更好地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相关患者就医情况,测量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及费用,并可进行相关研究及为现代医学发挥不同优势提供依据。”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竺丽明阐述了成果更为具体的意义和内涵。

竺丽明此前身份是项目前期具体执行者之一。她介绍,ICD是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的缩写,由世卫组织主持编写和发布,作为权威的国际标准供世界各国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使用。以往10个版本中,所有疾病名称、定义和编码均为现代医学所使用。

2008年,WHO决定研制和编写ICD的第11个版本(即ICD-11)。当时,纵观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亚洲、欧洲和北美,中草药、针灸等传统医学的应用不断增加的同时,全球疾病分类和术语统计的国际平台中缺乏传统医学部分,这使得各国医生、研究人员和决策者在实施传统医学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消费趋势进行监控时无标准可循。

传统医学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将快速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国际化进程。

鉴于此,世卫组织认为在ICD体系中应有符合传统医学需求的分类代码体系,从而提出在“ICD-11”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启动分类项目。

中国政府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2010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现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该项目。中国研究和工作团队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专家智慧;二是坚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工作方针;三是确保我国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有地位,维护中医药核心利益。

时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等领衔,包括竺丽明等审评专家团队36人,以及术语、信息、标准、分类等各技术领域专家组若干,遍布全国26个省区市,近百人参与到此项目。

“这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程,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竺丽明介绍,2010年10月,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戴秉国三位国家领导人批复同意,在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和传统医学处处长张小瑞及时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沈远东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项目顺利开始。

竞争激烈 脱颖而出

“取得而今成绩实属不易,历时近十年。”在竺丽明看来,项目推进缓慢的主因在于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不同,各方认识角度不一。“WHO负责具体项目的官员对中医了解甚少,西方对传统医学的科学性和标准化也存在一定的偏见。”

即便如此,近十年来,从前期主持工作的竺丽明,到后期“接手”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窦丹波教授等人,突破语言和文化限制,以可采信的政策和数据为依据,坚守术语表达的标准和规范,做了大量庞杂而又细致入微的工作。“要以ICD的编制要求为依据,同时体现中医药理论体系,兼容日韩医学特点,还要克服来自国际的阻力,困难可想而知。”

近十年间,中国专家组建立了“病、证内容模板和病证分类框架”。这一框架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特点,符合中医传统医学病证内容,同时也兼顾了相关国家传统医学内容。最终形成的章节中,共有具体疾病名150条、证候196条。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怀琼回忆,项目开展的最初,“中国方案”曾面临其他传统医学的激烈竞争。几乎同时,韩国和日本等国都提出了相关方案。最终,因“中国方案”最符合中医药临床和理论体系,得到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国专家的认可,在竞争中胜出。

竺丽明告诉记者,“中国方案”的胜出,还与我国始终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兼容并蓄”方针,坚持传统医学模块“以我为主”的技术思路有关。“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理论基础均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医药。此外,纳入ICD的医学,原则上必须建立在先有国家标准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应用,能通过国家标准的应用对其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管理,以及对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等基本条件。”

中医药学获得国际认可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她介绍,自2000至2009年,我国还向世卫组织展示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实施,按省、地、县级别和东、中、西地区进行分类的随机抽样结果,对100家中医医院实施医疗质量监测,应用国家标准积累的近300万份住院病案和医疗费用结构等分析报告,从证据方面赢得了各方认可。

光明尽显 仍须努力

今年5月,项目组专家在上海选取了所有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4所西医医院数据,用“ICD-11”传统医学章节病证编码体系与中医相关国标代码库进行了比较测试。在中医类医院内,病证编码体系疾病分类匹配率为90.18%,证候匹配率为71.77%,佐证了“中国方案”中病证分类框架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在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方面的评估,以及循证医学、标准化等方面的发展,也有望推动我国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的住院病案首页信息的规范,实现采用中医药治疗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更充分地体现我国疾病诊治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竺丽明表示。

窦丹波也认为,世卫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体系可作为境内外商业保险用于保险付费的标准,可满足越来越多境外和国内人士不同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种种有利因素也将更好推动中医药在国际、国内的医疗服务发展。

不过,他也有着清醒的头脑,表示传统医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尚需更长时间。“事实上,目前,中医等传统医学病证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的比例还很小,只有不到国内的10%,有待不断完善、扩充。”

据了解,《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最早将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竺丽明等前辈在前期做了扎实的基本工作,我们将继续前行。团结中、日、韩三国专家,持续推进中医的标准化、现代化工作,用更多科技化手段让世界对中医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窦丹波最后表示。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病证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传统医学认识层面的新知新解及其要义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伊朗2009-2016年间传统医学使用及家庭费用支出情况概述
成功也会上瘾
MINORIT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