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与“动”起来的关系及运用思考
2019-09-03翟孟杰
一、什么是让身体“动起来”
题目中的“动”,实际上是指“能够灵活运动”的身体。在案例讨论中,孙喜和提出本期讨论的实际问题是:NBA选手投篮动作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实际提出的是在运动项目中如何根据具体运动场域的情况选择并完成不同的动作。在NBA选手中投篮动作较多,如,最基本的罚球投篮动作、急停跳投、抛投、拉杆等;个人也有自己的投篮风格,如,库里的3分投篮。这就要求选手在面对复杂运动场域的环境中,根据选择判断做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动作完成目标,也就是让身体“动起来”。运动学习中的“动”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是指“有能”的身体,也可以称之为“灵动的身体”“充满活力的身体”灵动的身体塑造是运动学习或者体育教学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1]。这就是说让身体“动起来”并不是让身体做出表面的动作,而是在学习动作后,能根据具体复杂的运动环境,通过个人的选择、判断做出合理的动作以达到目标。如,在篮球比赛中需要传球时,应根据自己、对手和队友的位置等空间因素,选择胸前传球、击地传球还是高调传球等传球方式,还应根据对手、队友的进攻特点和对手防守特点等选择传给哪一位队友能获得最有效的进攻。这就需要在动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身体意识、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和关系意识,发展动作的多样性,在具体的运动场域中才能合理地做出选择,并做出想要的动作,这才是真正的让身体“动起来”。
二、如何让身体“动起来”
在话题研讨中,教师们在已经接受“大运动观”的前提下认为,在学习动作时,要根据动作的身体、时间、空间、关系4个要素设置不同的运动场域,让学生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中学“会”动作。一些参与研讨的教师提出了一些观点,山东董慢慢提出在各阶段要渗透运动意识的培养,学生内隐收获是学会了一种运动思维;山东李革新提出让学生体验肌肉的感觉;江苏朱敏提出让学生找到动作的感觉才最重要;山东侯静提出入门学习应以感知动作为主,动作学习是“感知——尝试——提高”的过程;山东付国超认为除了动作之外,意识的完善也是一条主线,如,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让学生体验、感知动作。以上观点是基于学生的认识和思考进行运动学习,“动起来”的身体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也就是说应该把学习主体的动觉感受放到第1位,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感受,即主体感受,才是体育教学展开的关键[2]。动作学习是人体在接受外界刺激时,通过大脑反馈做出的相应动作。动作学习开始阶段,通过反復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动作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在不断的运动环境刺激下,对运动环境做出判断、决定及相应反应的过程,是学习主体不断感受身体的过程。动作学习的关键是学习主体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中学会身体感知。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主体的感受设计不同的运动环境,让学生体验“我”的时间、空间及关系等运动要素。
当学生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如,动作变快、动作准确,学生才能感受到动作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才会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让身体真正“动起来”。如,案例给出的投掷设计中,投远的动作学习环节,水平二有手臂后引的动作,要求肘要高于肩部,教师要求肘部和耳朵一样高,这样学生有参照物的对照,能感知到肘部的高度,利于学生理解,比“肘高于肩部”的表述要清晰。为给学生主体以更好的感受,体验动作的正确性,教师可根据动作的质量打分,如,高于肩部计1分,低于肩部不计分,完成10次能得几分。如果学生第1次得5分,第2次得7分,第3次得10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能感受到进步,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只有感受到运动的成功和喜悦,感受到进步,才能对动作或者运动技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才能形成真正的让身体“动起来”。
三、基于让身体“动起来”的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运动学习过程是发展学生在不同运动环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不同运动条件设置中,不断地体验、练习,使自己的身体意识、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关系意识不断提升,从而使运动技能不断提高。随着运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感觉也会不同。教师在课时设置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运动体验,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感觉、知觉及动作之间的能力整合,让身体“动起来”。
从话题研讨给出的案例看,前几期的案例研讨“位移”“非位移”“转身”等都是对单一动作技能的探讨。动作是运动技能的基本元素,如英文字母和音乐的音阶一样,可以组成单词、文章和不同音乐的节奏乐曲。发展形成动作的多样化和序列化,为以后运动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期研讨的内容为“操作性动作的内容组合”,从“组合”两字可以看出,本期的研讨目的是在接受“大运动观”的基础上,将研讨重心放在动作学习构建的方法和体系上,根据运动的要素将基础的动作进行组合,发展学生主体的动作体系。本期案例所展示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对体育教师有较好的启发意义。如,在水平一阶段,进行身体低位(下手)、高位(上手)、中位(上下手之间的位置)及各种各样的投掷及熟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投掷动作的基本认知和把握各种投掷动作;到了水平二,则是对投掷的进一步精确把控,在投掷的力量、方向、角度、远度、精度上进一步提升和学习;在水平三上则是各种变化条件下的投掷动作及动作组合和创意动作的进一步发展;而到了水平四则是1个具体项目(篮球)不断变换场景下的投篮运用。这样的组合,可以看到设计者从动作、动作要求、动作变化到动作运用及形成运动技能的思路,更能体会到案例设计者的动作学习与“灵动”的身体形成的过程。
在课时设计上,根据运动的身体、时间、空间和关系要素,依据学生运动的主体、“我”的身体是怎样做动作的、“我”在哪儿、“我”和关系的对象或者其他人的位置是怎样的,将时间、空间、关系要素展开,利用苏珊·卡佩尔的弹性框再加工,就会得到下表(表1)。学生在不同的运动环境或运动场域中感受不同的力量、节奏、位置、路线以及不同的关系,从而理解动作或技术的真正意识,身体才能真正“动起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动作要经历“观察与模仿——练习与应用——组合与创新”3个阶段。在动作模仿阶段,根据时间、空间、关系等要素设计,可分为个人训练区、公共训练区,路径、姿势、高度、方向,时间、力量、节奏,独立、双人、多人。如,篮球的运球表现为:左手原地、右手原地、左右“V”字形、单手推拉及胯下、转身等,高、低,移动(直线、弧线、“S”形路线等)、原地,快速、慢速、快慢结合,个人、分组,对抗、合作,等等。根据动作的要素设置不同的运动条件,让学生体会不同条件下发展自己的运球能力。
在练习与应用阶段,学生在学习动作后,根据不同的技术组合练习检验动作学习的效果,也是对技术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体验,是动感强化和身体记忆的过程。如,篮球运球+传球、运球+投篮、接球+运球(各种运球组合)+投篮等。在动作组合中,将新学的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串联起来,将单一的技术动作放在整个运动项目中,发挥技术的功能性,也就体现了技术在运动项目中的价值。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运动技术,真正体验到运动技术的独特性。此外,通过技术组合练习,体现了运动强度,對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组合与创新阶段,根据运动技术的特点,设计出专门运用运动技术的游戏,或者将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加以改变,以达到专门练习运动技术的目的,是“动起来”的关键过程。如,在学习篮球传球时,2打1战术,只能传球的3打3等,运用传球技术,模拟篮球进攻的传球场景,强化运动技术学习效果。如,某个课时中,如何将四角传球的战术意识表现出来呢?让学生明确概念是传球在战术中的意义。在学习中,可加上掩护动作、摆脱动作、节奏变化等,使1个四角传球练习具有多层含义,让学生知道如何“动”才有意义。
根据动作的要素,游戏设计为“动作名称+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关系意识”的结构模式,这里的时间、空间、关系意识可以根据设计意图选择。如,篮球投篮技术动作设计时,可以是运球后的投篮、接球后的投篮、1分钟内的投篮、不同位置的投篮等,这就涉及时间、空间、关系等,设计游戏时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其中的1个或者几个进行组合,从而丰富教学设计,达到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喜和.由“动作”到“动”的认识提升[J].中国学校体育,2019(2):74-75.
[2]孙喜和,翟孟杰.以“我”为运动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6(2):24-29,49.
[3]苏珊·卡佩尔.体育教学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48.
[4]孙喜和·运动技能构成要素及教学运用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9(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