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滨:一生情缘定交通
2019-09-03温才妃
温才妃
1 与北京交大同呼吸共发展
宁滨的人生经历犹如一段校史般地存在。生命的厚度有了,如果生命的长度还在延续,这段校史只会书写得更加丰厚。
1978年3月,19岁的宁滨作为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结束了三年知青插队生活,跨进北京交通大学的校门。从此,开启了他与北京交大的不解之缘。
41年间,本科、研究生、毕业留校、出国进修、攻读博士学位,从课题参与者到骨干、课题负责人,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到外事处处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宁滨一步一个脚印,始终扎根北京交大。
2008年3月,宁滨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交通大学校长。201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谈及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41年,宁滨曾深情难抑:“我在交大学习、工作和生活了40多年,是交大这块沃土滋养了我,这里的一草一木,与我息息相关;这里的一人一事,与我紧密相连。”
他曾回忆说,现在的大学生恐怕难以想象77、78级大学生得以重返校园后的学习热情,这一批大学生有种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的急迫感,每天都是课堂、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把能得到的书籍翻遍,习题从头做到尾,什么难就去钻研什么,那股子劲头“让老师们都觉得惊奇”。
宁滨根植北京交大的41年,正是北京交大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41年,作为北京交大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一直以“有理想,会观察,善思考,踏实勤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毕生奋战在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管理一线,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轨道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独创性的探索,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亲自指导培养博士、硕士50余名,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次。
他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期间,领导和见证了北京交大较长时期的改革发展历程,积极抢抓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 首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而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列控系统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关键技术装备全部依赖引进,严重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为此,国家将列控系统(信号系统)列为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重点之一,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但一直未能突破。
2004年,时任北京交大常务副校长的宁滨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考察,回国后决定立项一个校级项目,即CBTC系统的研发。他认为,有几代北京交大人几十年的科研积累,完全可以承担这个解国家所需的重任。
一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立项难、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三五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必须寻找到一个可以达到目标的途径。作为这个项目总负责人,宁滨首创“政产学研用”攻克城轨列控系统核心技术的理念,为实现高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梦想,带领团队探索出了一条安全控制系统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此外,CBTC团队在人才培养上还开创了“人才链”模式。即参与CBTC项目的学生毕业以后,可在国内进行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究的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找到合适的岗位,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研发中。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创新模式、建立了一支人才队伍,才实现了中国CBTC核心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宁滨带领北京交大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基于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突破了地铁信号系统核心技术,并产业化推广应用,实现了“自主可控”和“走出去”。
多年来,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铁道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铁路行业个人最高奖——詹天佑大奖等多项高水平科研奖励。
3 培养有“大情怀”的高端人才
宁滨经常和学生们分享自己上大学的经历,常常提到一进校门看到的红色条幅,上面醒目地写着“欢迎你,铁路事业未来的建设者”。
回忆当年三点一线刻苦攻读的时光,他说:“如饥似渴、与时间赛跑。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让自己尽快成长,成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这是他不变的初心,也成为他一生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坚守的使命。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一直推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
宁滨亲笔在媒体上撰文《桥梁·栋梁·脊梁》弘扬老校长茅以升精神;多次为师生和读者解读知行校训;2009年的五四青年节,他和师生同台朗诵交大校友郑振铎的诗《我是少年》,成为那场五四晚会中最激动人心的节目主角。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朴素、有思想、有学识的长者。他对北京交大学生,寄予厚望。
他曾经这样评价“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能简单、武断地给出定义、作出判断,应该看到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看到他们做事与思考问题敢于打破定式、创新能力强等优点。而且,虽然‘爱国、科学、奋斗、奉献不是当前年轻人经常提及的‘流行语,但并不代表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具备这些品质,不崇尚这些精神,只是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和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
他的育人理念是:一方面体现在应对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层面,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方面进行及时调整,培养真正适应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型产业和新兴业态需要,能够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领军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养高水平的高端制造人才。
另一方面,要培养具备“大情怀”的高端人才。這里的“大情怀”,是“读书不忘忧国”,是“感恩社会,服务他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引导青年学子拥有这种大视野和大格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关注国家的发展,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宁滨心语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广的根源与坚定而长久的努力,镇定沉着、稳扎稳打,下一番工夫自然会有一番效果。
要做好一个项目、取得一项成果,光有冲劲和钻劲不行,还要有一种恒劲,更要有一种淡泊名利、勇于牺牲的精神。付出和获得总是成正比的。此外,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一项重要的成果往往都是一个团队几代人不断努力不断积累的结晶。
如饥似渴、与时间赛跑。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让自己尽快成长,成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代表国家水平的高端平台,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特别是原创性研究是实验室建设的根本任务,但同时也要能够解决轨道交通行业中的重大工程实际问题。
国际学术交流是获取国际先进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在国际上有影响力高端人才的桥梁。
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
读博就是创造知识的过程,一定要渡过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学习到创造的煎熬期,只有亲自熬过去才能成功,他人无法代劳。
要多去现场、要在实验室坐得住、要有合作精神。
我在交大学习、工作和生活了40多年,是交大这块沃土滋养了我,这里的一草一木,与我息息相关;这里的一人一事,与我紧密相连。
最好的纪念是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