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的原理与策略研究:以手机行业为例
2019-09-03陈云谢科范王雅琪
陈云 谢科范 王雅琪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提出“坚持全面创新”的理念并指出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其后,国发〔2015〕32号文件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自此,中国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进入推进全面创新的格局。大众参与创新,导致创新模式和重心的转变。一方面,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的基础上,以用户创新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坚持自主创新、跨越式创新的基础上,小创新乃至微创新变得更为可行。微创新是用户参与创新、大众参与创新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微创新(micro-innovation)一词,按照维基百科(wikipedia)的解释,其在英语国家场合第一次出现于原Google副总裁李开复接受《福布斯》记者及专栏作家范碧嘉(Rebecca Fannin)采访时所做的发言。但李开复当时用的是微创新的动词形式,即micro-innovate;他说那些中国网络(IT)界的所谓“山寨”,光靠模仿复制是不能成功的,他们中的成功者也在进行本土化及micro-innovate。同时,维基百科又言及,微创新(micro-innovation)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奇虎创始人周鸿祎,他在2010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到微创新。事实上,周鸿祎参加2010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时间是2010年8月,而李开复接受《福布斯》记者采访的时间是2012年3月,显然前者早于后者。不过,李开复在2010年11月在香港城市大学做演讲是也提到了微创新及英文的micro-innovation;但这也晚于周鸿祎。
另外,周鸿祎在很多场合说过微创新的鼻祖是乔布斯。例如,在周鸿祎的《乔布斯和微创新》的博文中写道:我是最早鼓吹微创新的一个,可能也是嗓门最大的,但微创新的鼻祖应该是乔布斯。周鸿祎同时还正式地援引了乔布斯的一句话:“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在新浪财经悦读会上,周鸿祎更明确地说道:“微创新的理念不是我发明的,原话是乔布斯说的,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我加了一句话,微小而持续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笔者查到了乔布斯的原话:The world change because of your small wonderful innovation;显然,乔布斯原话中用的是“small innovation”,而不是micro-innovation。
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与“微创新”相关的英文术语,其中,用“mini-innovation”只查找出相关报道1篇,未发现以此为主题词的学术论文;用“small-innovation”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也未发现相关文献。用“microinnovation”找到4篇参考文献,其中1篇文章是小语种,另外3篇文章中,Sampsa Hyysalo关于体育用品行业微创新的研究论文中,通过竞技皮筏艇的案例,强调用户体验在微创新中的作用,这与我们对微创新的理解基本一致;Pertti Saariluoma等人的文章,则是强调产学研合作以及基础研究知识转化为创新的速度,其对微创新的理解是“创新的微观视角”,与中国学者和企业家理解的微创新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而在我国,有关微创新的论文则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商界和学界的热点问题;例如,孙仁祥的文章中提到微创新的实质在于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改进;评论家金错刀在文章中提到微创新不强调技术创新,而是强调应用创新和技术的应用;上文提到的周鸿祎则强调微创新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的特性。
因此,可以这样说,乔布斯最早提出了微创新的理念,并通过苹果公司的实践树立了微创新的典型成功案例。而英文的microinnovation一词,则是made-in-China的一个词语。中国众多的IT企业、互联网企业是微创新的热捧者和实践者,包括奇虎360、腾讯、百度、小米等均是微创新的成功实践者和受益者。微创新在中国已成为一种创新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学者的日益关注。虽然我国有许多学者对微创新进行了研究,但其中大部分屬于对微创新必要性的探索和对微创新成功经验的总结,其中有诸多的理论问题有待深究。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试图以手机行业作为样本,从手机行业的微创新实践中凝练出有关微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
微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乔布斯的small-innovation是从创新的大小或程度来看待微创新的。周鸿祎把解决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一点的单点突破看做是微创新。周青等认为,微创新就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对产品或服务的微小之处进行的创新;赵付春将微创新定义为基于主导创新平台或设计,以员工的自发创新为基础,以流程、产品和服务等局部改善为手段,强调相关方的参与和反馈而展开的渐进式创新方式。
我们认为,微创新是指企业发掘、满足用户某一特定需求的设计、技术或营销方面的微小创新。
按照传统的对创新的分类,创新可以分为激进式创新(或破坏性创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微创新显然属于渐进式创新的一种。
可以把渐进式创新分为中创新和微创新。这样,在不与传统的创新分类相冲突的情况下,创新可以分为大创新(激进式创新)、中创新和微创新。以手机行业为例(见图1),历史上手机行业属于大创新的有:手机的商业化(大哥大进入市场),数字式手机的出现,智能手机的出现,CDMA制式的出现,3G开发,4G开发,新的手机操作系统的开发(如Android、iOS的最初导入等)。中创新包括:手机摄像功能的导入,MP3播放功能的导入,手机录音功能的导入,手机电池的更新换代,彩屏的出现,触摸屏的导入,软键盘的导入,新的输入法,手机导航技术的导入,手机浏览器的导入,手机邮件功能的导入,手机微信功能的导入,手机外壳材料的变化,超薄手机的出现,应用商店,饥饿营销,用户定制等。微创新包括:手机外观设计的变化(如苹果的矩形圆角设计)、手机翻盖方式的变化(如摩托罗拉的V8旋盖手机)、图标排列方式的变化、输入法的细节变更与优化、手机锁屏功能的出现及创新、摄像像素的增加、摄像防抖动技术创新,手机充电功能提升,屏幕尺寸变化,手机照明功能的出现,防水防摔功能,等等。
微创新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微观微小、需求驱动。具体而言:
(1)微观(micro)。微创新的概念范畴既不属于国家创新系统、也不属于区域创新系统,而是一个纯粹的微观概念,是企业创新中的一种微观过程或微观行为。
(2)微小(minor)。微创新是对原有技术或原有状态的一种小的改进,属于单点的、小幅的创新,其技术创新含量不一定高(有时是现有新技术的一种应用创新),单个的微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也是有限的。
(3)开发用户潜在需求(potential needs)。技术创新有三种驱动模式: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以及技术-需求联动模式。微创新属于需求拉动模式,只不过,这种需求拉动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纯粹的用户拉动,而是用户与企业的共同拉动(见图2)。传统的需求拉动模式,是指用户对某一产品形成需求,企业则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开发新的技术。而微创新的需求拉动,则是企业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使之显现化,然后,在用户和企业的共同拉动下,促发了企业的微创新。
(4)用户参与(user involvement)。一般认为,微创新是基于用户体验的;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很有道理,但还有失偏颇;对微创新的理解,主要是要强调其用户参与特征。用户参与比用户体验更全面,其包含了用户体验,但内涵比用户体验更广。用户参与包括:用户体验、用户建议、用户定制、用户DIY、用户设计等多种形式。具体如图3所示。
微创新的原理
可以归纳出微创新的四个原理:无限性原理、周期性原理、潮流性原理、多途性原理。
无限性原理,是指每一个产业在微创新方面存在的机会是无限的,企业所要做的是选择用户所最需要的、与公司整体战略一致的、可连续累积形成创新优势的微小的创新创意并加以实现。比如,各大手机厂商可以从手机的屏幕、多媒体、照相、智能化、互联网和语音控制等方面进行微创新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而当前最符合用户需求也是用户最关心的是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虽然当前智能手机很受用户欢迎,基本机不离手,使得续航比以往更受到重视,从而,手机电池续航也就成为了困扰用户和企业的关键性问题,企业若能在手机续航方面不断进行微创新,就能赢得更多的顾客,并在在手机行业占据领先位置。
周期性原理,指的是微创新的创新周期比大创新、中创新要短,同时微创新使企业获得微优势和市场微增量的周期也很短,具有微周期特征。因此,微创新需要不断小步快跑。例如,手机功能日新月异,如多媒体、照相、智能、游戏等,其使用周期逐步缩短,各大公司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最容易被顾客感知到的是手机外形的变化,包括屏幕尺寸、长宽比例、四角形状、厚度、颜色、外观布局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很快,每年在外形上的创新平均达到6~7件;外形的微创新既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发其他微创新的重要方面。
潮流性原理,是指微创新虽然有无限的机会,但有些创新机会是消费者需求的潮流,也是产业发展的趋势,此时企业一方面可在潮流热点领域进行微创新以跟上潮流,我们称之为纵向的“跟超”微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在潮流之外另辟蹊径进行微创新以体现差异化,我们称之为横向的“偏潮”微创新。以手机行业为例(见图4),2003年流行彩屏领域的微创新,2004年流行摄像领域的微创新,2005年流行MP3领域的微创新。2007年,流行智能化微创新。2008年,流行像素的微创新。2009年流行语音控制的微创新。2010年,流行外观设计微创新。2013年至今,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大部分专家学者以及手机商家提出接下来的微创新重点应是在手机续航能力以及可穿戴式移动设备上。
多途性原理,是指在微创新的过程中,要满足某个用户需求或实现产品的某项新功能,则其途径是多条的;这是因为,微创新往往是运用现有的技术,而不是从头开始开发新技术;企业可以充分选择和应用现有的各种技术,实现技术的应用创新。这样,企业应力图通过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解决方案去实现同一种需求,从而实现不同企业在实现同一需求时还产生了各自的特色,实现途径上的差异化。例如,要实现手机锁解屏,可以有一键锁屏、摇动锁屏、指纹解锁、语言解锁、口袋鎖屏、人脸解锁、滑动解锁、光感解锁、九宫格解锁、波纹解锁等,如表1所示。
微创新的策略
微创新的策略包括:组合策略、混合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用户锁定策略。
组合策略,是指将若干微创新组合在一起,或者将技术上的微创新、营销上的微创新相结合以提升微创新效果乃至使其上升为中创新的一种策略。例如,Android5.0相对于前几代产品来说应当是介于微创新和中创新之间的一种创新,其是多个微创新组合的结果,这些微创新包括:UI的流畅化设计、新增语音助手功能、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短信群发功能改进、照相新增功能(声控拍照、构图网格、滤镜效果)。
混合策略,是指微创新、中创新与大创新的混合。有实力的企业,在多个连续的微创新之后适当布局中创新和大创新,一起达到拉开与竞争对手距离的策略;同时,当一个企业在实施某个大创新或中创新策略之后,再续行实施一些微创新以保持竞争领先地位。苹果公司的创新往往被认为是跨越式创新的典范,因为其一直引导智能手机的新前沿。实际上,如果将苹果公司的事件历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苹果公司的大创新是由一系列的微创新链接而来的。在苹果公司进入MP3播放器市场时,MP3这种产品市场上业已存在,苹果公司不是MP3的发明者,但他通过超大储存的东芝小硬盘等不是很复杂的微创新,创造了iPod,进而占领了MP3播放器市场;紧接着的一个微创新是在iPod中导入小屏幕,成为iPod Touch的基础。从iPod到iPhone看起来是一个大跨越,但从市场横截面来看,智能手机在市场上早已出现,如Palm公司、Blackberry公司、Danger公司、甚至HTC都率先介入智能手机市场;从时间轴来看,苹果公司也是在iPod Touch,装入通话模块并进行一系列技术上的微创新和经营上的微创新,最终才成就了iPhone的辉煌。
由于微创新具有低门槛性,容易被模仿,因此,需切实采取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适时申请专利,并重视对Know-How的保密。苹果的App Store被认为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商业模式如果没有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便会带来各种复杂的风险。App Store的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也是由很多微创新构成的,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微创新显得非常重要,一是App Store中提供的众多的应用并不只考虑主流需求,而是考虑到了大量个性需求,因而开发和提供了众多的需求虽然不大,但面很广的应用软件,真正发挥了长尾经济的效应。其二是App Store的创新平台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得全球应用软件开发商能经济参与App Store应用的开发;而这种利益分享机制是以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作为保障的。像手机屏幕、桌面图标、锁解屏、滑动缩放等创意,如果不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其很容易被模仿;三星靠大屏幕手机曾一度在市场份额上领先于苹果,但当苹果开发并推出大屏幕手机iPhone6时,三星的短暂竞争优势便很快受到削弱。
用户锁定策略是指在微创新中保障以及扩大忠实顾客群,使其對本企业形成忠诚锁定。其方式一是形成用户社区文化,如苹果的果粉、小米的米粉等;二是对用户参与微创新予以激励,如酷派为手机用户制作APP提供奖金等。
结论
本文以手机行业为例,在对微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析基础上,阐述微创新的性质和特征,提出微创新的无限性、周期性、潮流性及多途性原理,并给出了微创新的组合策略、混合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用户锁定策略。在企业推进和支持微创新的同时,政府也要意识到微创新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和推进微创新,如面向企业和社会建立各种微创新平台,为企业和社会各种开展微创新技法培训,在科技进步奖中加大对工人、农民的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或增设社会个人创新奖项,等等。
今后研究的方向是,进一步梳理手机行业的技术树,从专利分类的角度来分析手机行业的微创新的实践规律。拟通过问卷调查,对用户对微创新的效应感知、微创新的用户参与的态度与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拟进一步研究微创新中的用户参与的各种模式的实现方式及其中的利益分配等问题。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四链融合机理研究”(17BGL230)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