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2019-09-03刘燕
刘燕
摘 要:高职院校是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性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来源。“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走向,而具备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高职学生群体正是大众创业的中流砥柱。文章简述了“互联网+”、创新性人才的概念,并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从校园文化、教师队伍、考核机制及教学改革四个方面浅谈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0-0125-02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教育过程中“量”的积累而促使学生形成“质”的飞跃。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源于思想、素质、专业、实践四大模块。也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从新起点、新角度观察事物,以新思想、新方法改进事物,用新理念、新技术创造事物。创新需要天马行空,但也需要落实于具体的、客观的环境之中。提高高职院校教育合力,学生、教师、校园、社会、企业、政府需密切配合协作,从大的社会环境而影响到小的校园环境,从小的心理環境而映射于大的校园环境。彼此交互、融合、支持与理解,才能促使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一、“互联网+”特性概念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先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置于空前的高度。“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或产出。“互联网+”代表21世纪先进的生产力,能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转变。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加上多个或多种类型的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全面、多维的深度结合,最终能够创造出新型的发展生态模式。“互联网+”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深入,而这样的影响已缓慢进入大众的思想观念之中,继而形成了互联网新型思想体系。
二、创新性人才定义
对创新性人才的定义,国内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分析,最后得出创新性人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精神层面。创新性人才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进取、斗志昂扬。创新性人才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对事物有自我的观点、见解,不人云亦云。创新性人才大多具有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自信心。不同领域、行业的创新性人才,其所具备的其他技能及文化知识不尽相同,但在精神层面却高度一致。其二,品质方面。创新性人才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对认定的事物不轻易放弃。在反复的尝试、接触及实践过程中,越战越勇,愈久弥坚。创新性人才敢为人先,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具备锲而不舍的韧性。其三,能力方面。创新性人才的综合素养或特长、技能等侧重点不一,各具特色。追本溯源,创新性人才在能力方面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对新事物,尤其是对科学技术拥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人文底蕴,文化修养较高,克己自律;学习能力极强,善于观察、分析、钻研,能够快速把握事物的关键点和关键信息,并将其反映到现实生活,乃至于社会运行的大环境中。总而言之,创新性人才“不安于现状”,更愿意“想一想”“试一试”。
三、“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校园文化
教育不应只在课堂上发生,还应拓展至校园中的点点滴滴。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理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及情感态度等,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一系列积极因素。建设校园文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其一,民主的校园氛围。科学诞生于民主的土壤之中,同理,创新创业意识也源于民主的校园氛围。作为教育者及校园管理者,应注重凸显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建设民主、自由及活泼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乐于在校园中学习、生活,愿意参与校园活动,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应删繁就简,将僵硬的制度、条例删除,融入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内容。其二,加强创新创业宣传。校园文化对学生群体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对于强制性的灌输或耳提面命,让学生自主地去接触、发现,更具有教育意义。学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思想的宣传,加大宣传的力度,扩大覆盖面,引导学生缓慢进入创新创业的特定环境中。学校可通过校内网、海报、宣传窗口、广播站、校园报刊等途径进行宣传,建设出创新创业的校园特色文化。其三,大力组织校园活动。高职学生群体热情洋溢、活泼好动。教师应通过学生的年龄属性,善于利用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投入校园创新创业的活动主题中。活动形式可不拘一格,如演讲、征文、专家讲座、文艺汇演、作品展示、案例分析等。学校应发挥社团的带头作用,从教师到社团,从社团到学生,让广大学生群体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从而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二)教师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或技能的传授方面,还在于思想意识、人格品质、道德素养、行为模式,乃至于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经意间均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根深蒂固。“名师出高徒。”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进行过有关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的创新品格形成,且对教学成效影响巨大。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和谐统一。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以身作则”,同时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的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深入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岗位,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做到理论与实践并举、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和谐统一。创新创业可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但“点”至“面”的发散,无疑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广泛涉猎,博览全书,以良好的综合素养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学术思想与教学手段的和谐统一、严谨的学术思想,是教育者的立身根本。然而,具体到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多元化的手段开展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以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教学突破口,寓教于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可从多角度反馈教学信息,这其中包括教学的指向性、有效性,学生群体的学习效率、进步空间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考核机制方面尚不完备。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人员及教育工作者,未能重视考核机制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重大意义。思想意识是行为模式的指南,认识不够,自然难以完善考核机制,而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功效。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的考核机制偏重于对结果、成绩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具体的教学工作者,均应在思想层面上提高对考核机制的重视。同时在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中,应将重结果的考核理念轉变为对起点、过程的考核。没有创新意识,创新也就没有好的开始;没有翔实的内容和客观实际的操作流程,创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停留于理论层面。方法和内容,决定了最后的结果。本末倒置,无疑会使得教育走向狭隘之处。此外,对学生的考核,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于实践,可操作性、可行性不高,创新创业必然会大打折扣。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更加包容,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群体再接再厉。给予学生鼓舞,能让学生感受到被教师所尊重、关注和理解,并将其转化为甜蜜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改革
创新是运用原有的物质、理论基础,通过创新性人才的综合运用,改进、完善或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技术的过程。一般而言,创新均有益于扩大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新兴的设想、理念、技术及产品等,又反过来作用于创新的源头,使其进一步“发生反应”。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点,在于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强化教学改革。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大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全面而深入地渗透于社会生产、运行的方方面面。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诸多传统行业纷纷变革,搭乘互联网高速列车,更新管理经营理念,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与此同时,互联网成了具有广泛意义的平台,辐射四周,“互联网+”的思维应运而生。同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可利用互联网与教育的相互融合,借助信息技术能变会动、化虚为实的功能,刺激学生群体的感官感受,加深学生印象。网络世界资源丰富,教师可有效搜集、甄选教育资源,将这类资源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高职院校大多与企业、社会团体等有着深度的合作关系,利用这些资源,可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训平台,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师是学生学习或者模仿的榜样,是学生趋向的“标准”载体。而通过分析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可以发现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着正比例关系。考核机制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考核的意义在于总领、把握和反馈,是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最后把关。通过完善的考核机制,可有效总领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知识及创新意识。在教学工作中,优化教学模式,形成多角度、广覆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 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3-56.
[2]戴建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多赢新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