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题”发挥,助力想象思维拾级而上

2019-09-03曾蓉蓉

教师·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小学语文

曾蓉蓉

摘 要: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培养想象思维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教材,因势利导,提升学生想象思维,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作者着眼于统编版語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后习题,借“题”发挥,探索想象思维拾级而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0-0017-02

一、追本溯源,重审“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的开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有深远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不再围绕知识传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指向学生的终生发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的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一至三年级是想象力培养的主阵地,教师需将想象思维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引导学生语言、思维、创新潜能的持续发展。

二、想象思维培养的问题表现

(一)教师对想象的误解

不少教师认为想象训练只是对课文的复制,只需要花点时间让学生简单复述就行,学生想象内容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稍作修改,对课后想象要求甚至视而不见,忽视有效想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二)设计形式化,流于表面

在训练想象的课堂中,教师创新能力不足,教学中放任学生“天马行空”,却不得其法。学生的想象力被钳制在简单机械的枷锁上,徒有其表,经不起推敲。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停留在空想,想象成果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一纸空谈。

(三)训练方法简单随意,缺乏引导

教师对统编版教材缺乏研读,无法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理念,其关注的视野过于狭隘,容易把想象训练孤立为碎片式的训练点,缺乏单元整组观,思维训练谈不上层层推进、一脉相承。面对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从读懂教材着手,揣摩编者意图,依托课后习题这一可贵的资源,寻得突破口。下面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课后习题在培养学生想象思维方面如何大有可为。

三、探究实践,寻想象之法

(一)观照单元整体,关注想象要素联结

本单元是想象的习作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内容。编者将想象的要素渗透在每课教学中,分散成若干想象能力训练点,让学生有梯度地进行学习、运用,这样的结构使每一板块都为达成习作这一核心任务服务,旨在通过学习想象,积累方法,实现综合运用想象方法,提高习作能力,体现习作的核心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把握每一课的训练重点,关注前后内容的联结,有序提升学生想象思维,让想象能力在习作中自然落地。下面是本单元结构图:

(二)借“题”发挥,有“路”可循

教师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后,还需关注单元课后习题与文本的内在关联,着眼课后习题,把握想象思维训练的连贯性和延展性。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弱,他们习惯于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空有想象的爱好,却找不到通往想象空间的道路。因此,在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托课后习题分析归纳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想象的思维方式,拾级而上,使学生有“法”可学,有“路”可循,从敢想象到会想象。

1.链接生活,延展想象广度

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小真的长头发》,它由多个小故事呈现。每个小故事中的想象皆来源于生活,但却比现实更神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打开想象思路,感受大胆想象的乐趣。

首先,教师借课后习题一梳理“长发的用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想象开去,联系生活,借助文中的言语形式激发想象思维:“要是在操场上把辫子围成一个圈……就成了……”“要是在游乐场里把辫子拉长……就成了……”。其次,文中说到小真的长头发像紫菜卷那样卷在身上,教师请女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长头发还可以是什么样子。可以包成一团,可以是大波浪,可以编成一张网,还可以是散开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再次被拓宽:原来这长头发的造型还可以千变万化呀!基于不同形状,想象长头发的不同作用。最后,继续打破思维壁垒,构建有形想象。启发学生思考:小真的长头发形状会变,还有什么也会变?通过有广度的思维,挑战更丰富的生活常识。这样的引导既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的欲望,又将单一想象点连成了一大片想象链,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发展提供了多个着力点。

2.对比感悟,启发想象角度

《我变成一棵大树》这篇课文的想象,主要体现了变化的神奇,讲述了“我”变成一棵大树后的奇妙经历,在想象中实现了“我”的美好愿望。本课习题同样落脚于“想象”,但角度不同于《小真的长头发》,它是从作者内心愿望出发,想象自己变成别的事物。

本文课后习题贴近学生内心,教师可依托习题设计以下教学环节:首先,畅谈生活烦恼和愿望,走进学生,启发想象。其次,设计“超级变变变”的环节,学生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基于上一环节的倾诉,学生的心灵之门悄然敞开,此时的想象,是情感自由的释放,为大胆想象创造了湿润的土壤。最后,回归现实,谈感受。在畅所欲言中,学生沉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烦恼得以排解,愿望得以实现,内心得以满足,这就是大胆想象的另一种魅力。

3.合作游戏,提升想象热度

在“创作手指画”的习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创作,结合精读课文所学,从事物的特点想象,如为金钱豹印出身上的斑点,为小兔子加上可爱的尾巴……从不同角度想象,除了印成动物,还可以印成植物、器物等。接着,使用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法”,把小组内零散的单幅手指画进行组合,通过组内沟通、联排,想象创作出的角色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组合成新图,最后合作创编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从不起眼的手指印到有趣的故事,从简洁的开头到续编曲折的故事,学生不断践行想象方法之妙,感悟创想之奇,初尝想象之趣,学生想象之火得以延续。

当然,在互动交流中,每一位小组成员的想象都需要相互反复斟酌,出現问题时需及时补充完善,使创编的故事情节得以顺利推进。这样一次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会在潜移默化中将思维训练、口语表达与习作无缝对接,学生获得一场灵感的大丰收,从敢于想象跨入乐于想象。

4.导图拓思,关注想象适度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不管是插图、旁批还是课后习题,都启发学生联系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这也是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想象思维训练的又一次延续。学生已初步习得“依据事物的特征进行想象”的方法,在例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用”好例文,对已习得的方法及时补空,引导学生在抓准事物特征的基础上,考虑想象的适度,展开有质量的想象。

首先,教师依托课后习题,学生阅读旁批,回顾前文习得的想象之法,梳理例文中铅笔的“梦想”,绘制成思维导图:到山坡上萌出芽儿,到荷塘里撑起伞,到菜园里长成豆角、丝瓜……其次,根据铅笔和想象的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推进思维,想象依据分支链的形式无限发散,经过思维全景呈现。此时,教师引导归纳:想象不是凭空乱想,也应合情合理。学生做与主题相关的取舍,避免无意义的发散。利用思维导图的梳理,学生更易发现规律,体会想象的合理性,也教会学生想象不仅有方法,还有要求,层层推进,逐步深入,这样的提升才能扎实稳健。

5.延伸课外,拓宽想象维度

打破惯常性思维,有意识地“反其道而思之”,是第二篇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教给学生的另一项思维本领。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们的惯性思维长期占据先锋,读文后完成课后习题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启发者,引入课外资源,使学生乐于尝试逆向思考,发现思维变换的乐趣。

通过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习作范例等板块的习题,教师为学生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进行了一系列“想象思维”训练,为落实“想象”本领搭桥铺路,使学生在习作时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在一个完整单元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提升。

教材中形式多样的课后习题勾勒出了每篇教材的线索,参考课后习题,迅速抓住训练重点,为教师训练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供了一条“辅助线”。我们当充分挖掘课后习题的思维能量,从学生出发,从不同维度探析,把语文课堂当成学生思维发展的主阵地,让小习题“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黄国才.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汪 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小学语文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