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大豆羞萎病诱发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9-09-03赵金龙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25期
关键词:染病叶柄豆荚

赵金龙

大豆羞萎病属次生病害,是大豆生产上较常见的真菌病害,仅在黑龙江省局部发生,主要危害大豆叶片、叶柄和茎,轻发生时大豆植株生长后期茎基部折断并向一侧倾倒,病害严重时会引起大豆植株嫩梢死亡和豆荚大量枯死甚至整株枯萎,地块发病率达70%,大豆减产50%左右,早期发病可导致大豆减产70%以上。近年来由于耕作结构不合理、土地经营粗放,加之生态环境的变化,大豆羞萎病大发生几率增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羞萎病的危害,掌握该病诱发因素及时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大豆羞萎病的蔓延,减少经济损失。

一、大豆羞萎病的病害症状

大豆羞萎病从大豆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除主要危害大豆叶片、叶柄和茎外,幼苗、豆荚、种子均可受侵染,苗期整体形状类似缺钙症状也类似激素药害。幼苗染病:幼叶凋萎下垂、植株矮小,幼苗早期枯死;叶片染病:发病叶片初期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叶柄有的一侧凹陷或纵裂,造成叶片反转下垂或叶柄扭曲,叶片凋萎但不易脱落,叶柄从上向下逐渐变为黑褐色,基部细缢变黑;茎部染病:茎上的病斑主要发生在新梢上,呈长条形黑褐色,首先在第一至第二节发病,并由下逐渐向上发展,髓部中空、变色、脱节,稍用力挤压易凹陷,在叶柄结合处茎秆常弯曲,呈“蛇”爬行姿势,茎基部染病形成疮痂,易折断,植株顶端向下弯曲,呈“害羞”状,发病重的大豆整株矮小、弯曲、萎缩,湿度大时,叶柄及茎秆病部由下向上都长有白色至红色粉状霉层,霉层环茎一周后,大豆逐渐枯萎死亡,甚至出现绝产;豆荚染病:豆荚扭曲畸形,从荚梗处或边缘褐变,不结实或结实少,病粒变黑、皱缩、不饱满,人们俗称“臭豆”,就是豆荚染羞萎病导致的,一般没有发芽能力;子粒受害:受病较重的子粒脐部周围有褐色病斑,受害轻者仅脐部变褐,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并逐渐变成粉色,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二、大豆羞萎病传播途径

大豆羞萎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菌源;大豆苗期通过气孔、自然的孔口或蓟马、根绒粉蚧、地老虎、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对大豆为害伤口侵染;也能借助风或水流,飞禽或昆虫传播。

三、大豆羞萎病的诱发因素

1、多年重茬

重茬是近几年大豆种植普遍存在现象,也是大豆羞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常年连作地土壤通透性差,田间病残体积累过多,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遭到破坏,为羞萎病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致病菌源,并逐年加重。

2、耕作、管理粗放

浅层耕作一方面不能把积累的病原菌深扣入土底层;另一方面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造成土壤渗透性不好,排水不良,易诱发羞萎病的发生;而杂草丛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大豆羞萎病发病重;种植密度大的田块通风透光不好,田间垄内高温、高湿的小气候造成大豆植株生长不健壮,抗逆性差,同时利于病菌的繁殖及病害的发生蔓延。土壤偏酸、黏重同样加重发病。

3、不合理施肥

大豆前期长势弱,氮肥的施用过多使大豆植株生长过嫩,抗病力大大降低,增加了大豆羞萎病发生的机会,一般发病较重;钾肥施用不足,大豆植株抗病力下降,秆弱,易引发大豆羞萎病发生;另外有机肥带菌也易发生大豆羞萎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

低洼内涝地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积水,大豆植株长期浸泡在水中,长势弱,表现为植株瘦小、淡黄,根系没有新生根,沤根现象严重,呈湿腐状,抗逆性降低,易感病且羞萎病发生严重。

5、除草剂使用不当

春季超量使用除草剂或使用封闭除草剂不当,特别是在低温,多雨等不良环境下超量使用,造成大豆苗期受药害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发育,造成抗病能力下降。

6、气候影响

高温少雨、低温多雨、大风、雷雨或冰雹天气易发病。持续高温少雨,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大豆植株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有效养分进行生长发育,苗后生长势差,感病病株会陆续表现症状;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会使大豆生长发育不良,自身免疫能力降低,抗逆性差,易发病;雷雨、大风或冰雹会给大豆植株造成伤口,利于羞萎病发生蔓延。

四、大豆羞萎病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为防止大豆羞萎病随种子传播蔓延,对种子要严格检疫。

(2)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大豆地连种严重破坏田间生态环境,加重羞萎病等次生病害发生,轮作可控制羞萎病的发生,最好是水旱轮作。

(3)播种前、收获后深翻地灭茬、清洁田园。播种前、收获后深翻地灭茬可促使病株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收获后及时清洁病株残体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减少菌源。

(4)大壟栽培。采取大垄栽培有助于加强田间排涝,降低田间湿度。选用田块应排灌方便,达到雨停无积水,开好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是预防大豆羞萎病的重要措施。

(5)测土配方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利于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6)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早播、早培土、及时中耕培土;高温干旱时科学灌水,通过提高田间湿度降低灰飞虱、蚜虫传毒;通过精耕细作、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控制和阻断病菌传播途径。

2、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预防种子带菌和苗期害虫用200倍液40%福尔马林浸种30分钟,晾干播种或用70%多福合剂按种子重量0.5%拌种,或用35%多克福种衣剂700ml+2.5%适乐时100ml拌种75~95kg。

(2)田间喷施药剂。苗期预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喷施,或40%氟硅唑乳油20ml+45%咪鲜胺水乳剂125ml/hm2,或3%甲霜霉灵水剂100ml+30%多菌灵悬浮剂200ml/hm2喷施阻断害虫传毒及传菌途径;发病初期:43%戊唑醇悬浮剂50ml+25%咪鲜胺水乳剂250ml/hm2,或40%氟硅唑乳油30毫升+45%咪鲜胺水乳剂250ml/hm2喷施,或在结荚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防治。

(作者单位:164035黑龙江省建设农场)

猜你喜欢

染病叶柄豆荚
斗 草
豆荚儿,嘭!
斗草
扭动的小蚕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小房子上的绿豆荚
爱 情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
芋头叶柄也作蔬
豆荚儿青青豆荚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