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识”黑格尔
2019-09-03杨皓
杨皓
学生时代,教师总会略带浪漫意味地对我们说,要在书籍里发现独特的快乐,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非但是读者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过程,更是一种与哲人相遇,与大师交谈的心灵之旅。
没有争议,书籍为每个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知识财富。与一位位作家的相遇,型塑了每一个读者。但是,当书籍市场愈发庞大,“遇人不淑”之困境也难免在阅读过程中出现。
试想, 当你满怀期待地拿起一本新买的书籍,并憧憬着在阅读过程中与大师亲切相谈,推心置腹甚或把酒言欢,一番交流后,大跌眼镜的是,眼前并非良人,而是沽名钓誉之辈,甚至是假冒大师之名,招摇撞骗之徒。你会作何感想呢?
相遇
2018年末,记者趁着京东电商平台的图书促销活动,选购了四本图书,其中一本为“黑格尔所著”的《小逻辑》。当时,该《小逻辑》定价为28.5元(目前已降至19元),商品页面内的基本信息介绍与图书封面都甚为合意,是记者仰慕已久的哲人之一黑格尔的经典著作。正是因此,记者当时便不假思索的把该书加入了购物车一并购买。
稍作介绍,该《小逻辑》为某文史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较为简单,底色为白色,封面上半部分分别用绿色和黑色颜色的字体标注了图书的英文名和中文译名:《The logic of mind》《小逻辑》。除此之外,封面上还标注有“全译本”三个字,以及【德】黑格尔著,裴瑞雪译的字样。
京东电商平台快捷的物流保证记者很快拿到了这本《小逻辑》。怀揣着对知识的热爱与哲人的崇敬,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该书。亦是从开始阅读的这一刻开始,事情的发展复杂得超乎想象。
很快,记者发现,此书无论从哪一种可能去推断,都很难确信它是一本黑格尔亲自书写的哲学书籍。文中反复出现诸如“黑格尔认为”“黑格尔的这一论点是值得重视的”“黑格尔要我们注意”等语句,似乎在明示该书并非黑格尔本人所著。但翻看本书的版权页以及封面,都赫然写着“黑格尔著”。带着这悬而未决的疑问,记者一面只能硬着头皮往下看,一面甚至为此种状况寻找可能的开脱借口,如该书为黑格尔的门徒所作的读书笔记,就如《论语》一般,也许黑格尔从未亲自写作过《小逻辑》。
然而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再次摧毁了我的假设,更为魔幻的内容冲垮了我对该书的所有善意猜想与认知。“列宁认为黑格尔把繁殖归入逻辑范畴以及关于繁殖的思辨解释,既无聊又可笑”“列宁的这段话,既揭露出康德、黑格尔知识论的本质,又明确区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原则差别”。书中多次出现列宁对黑格尔观点的指摘或评论,这把该书为黑格尔门徒所记述的听课笔记之可能完全瓦解。要知道,列宁可是在黑格尔逝世近四十年后才出生的。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焦点疑问:该书究竟是谁所作?
怀疑
再次仔细翻看该书的封面,记者的疑虑不可避免的再次加深。除了封面上明确该书的作者为黑格尔之外,“全译本”的字样似乎也在表示,该书为外文原版翻译而来,译者为裴瑞雪。尤有进之,该书的前勒口上还印有如下字样,“作者简介:黑格尔(Georg Wilhelm Heg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8岁时进入宾根大学,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被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如此标准的作者简介,对照该书的具体内容,记者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么一句话: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再看此书的腰封,赫然写着“北大教授最爱读的书,汪丁丁/张翼星/陈启伟等推荐读物,中国政、商、学界精英热爱用书”,照此说来,无论该书究竟是谁所作,其来头倒是不小,评价倒也颇高。
千分不解,万般无奈之下。记者只能尝试在互联网上寻找此书的相关信息,以求解开自己的疑惑。通过搜索互联网,记者发现该书在多个电商平台上都有销售,仔细查看该书的商品评价可以发现,与记者有着同样疑虑的购买者并不在少数。有消费者在购买该书后评价道,“根本不是原书,只是个导读,内容完全不是,骗子!”“是难得一见的不伦不类作品。说是黑格尔的著作,还宣称是全译本,还抬出了著名的汪丁丁等一连串教授,期望很高。但实际上是一本粗制滥造的介绍和解读。真的很败味!”除此之外,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板块中,甚至出现了一篇题为“注意!现在卖的一种《小逻辑》是名不副实假冒的”帖子,帖子内容为:“这本黑格尔著,裴瑞雪译的《小逻辑》上面写着全译本,但你在这个书中找不到一个译的字,满书尽是黑格尔怎么说,马克思怎样说……这是一本水平很差的评黑格尔《小逻辑》的书,根本就不是什么《小逻辑》,真正的名不副实。出版者用这种方式骗人,应该受到严惩。该书定价38元,你从目录/封面根本看不出什么来,还会认为是一本最新的黑格爾的《小逻辑》的译本,但内容却根本就没有译文,我们的文人和出版社都到了这种无耻的地步了吗?”
相比网络上多带情绪的负面评价与控诉,记者决定尝试联系该文史出版社,以求解开疑问。普遍来说图书的版权记录页上都会有出版社的联系方式,该书同样如此。只不过有趣的是,该书版权页上的三个电话有两个的呼叫结果是电话不存在,另一个发行部的电话多次呼叫无人接听。记者再到网络上查看该出版社的相关信息,发现其官方网站所留的联系电话与该书版权页上提供的电话一致,遂电话联系的可能性便没有了。无奈之下,记者只能在微信上找到了该出版社的官方订阅号,在关注该订阅号后,记者把相关疑问以文字的方式发送给了订阅号后台,截至发稿前,该订阅号并未回复记者。
识破
伴随着消费者的口诛笔伐,出版社的沉默应对,以及记者自己的几分疑惑几分不平,记者找到了上海某出版社的青年编辑Alex,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Alex有着七年的编辑经验,自己担任责任编辑出版书籍七十余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书籍可以上市售卖,以这种类似‘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售卖书籍我并没有听说过。” 在看过该书并了解相关情况之后,Alex表示,“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一本合格的书,或者说这是一本出版社违反行业规则,责任编辑违反职业道德的书籍。首先,从图书的出版过程来书,对书籍的第一负责人是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应该对全书的选题、排版、质量等负责。就是说,假使这本书是该出版社领导安排给这个编辑的出版任务,但是出于职业道德,责任编辑也应该坚持立场,不出版这样的一本文不对题的书籍;其次,我们说书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商品介绍信息等与实质内容严重不符,那么这就可以定义为一种诈骗行为,因为商品售卖方没有提供正确的信息给消费方;最后,我们把视野放大一点,书籍作为一种负载知识传播功能的文化产品,其必须有对社会负责的意识。以这本书为例,如果某个对哲学相关了解不深的读者购买了此书,他也许并不能发现这本书的问题,那么他是不是就真把这本书当作黑格尔写的了?这种恶性损失是没办法估算的,也是我们出版人感到最痛心的地方。其实按照常理来说,出版社面对这样的书籍,是不应该让它出版出来的。就算疏忽出版出来了,我相信按照目前网络上对该书的反映与控诉,出版社也应该意识到相关问题,早就应该对这批书做出相关处理,比如下架回收等等。因为从长远利益来看,这样的书籍卖出去只会有损出版社的利益,让出版社背上不好的名声,自然后继出版的书籍就很难吸引读者购买了。”
另外,Alex也帮助记者打消了此书是否盗版书商假冒该文史出版社名义出版的盗版书籍的疑虑,“现在的电商平台在引进书籍售卖的时候都是比较严格的,某家出版社的书籍想要到某个电商平台上销售都要提供书号等基本信息,这些都是盗版商无法完成的。另外,存在这种可能,这本书是某个民营公司和出版社合作的出版行为,正是因此才造成了这本书上市后即便有恶评也无人做出相关处理的状况”。
关于消费者购买到此书的后续维权事宜,Alex表示,“这相当于是一个灰色地带,因为一般出版界对图书的编校质量、印刷质量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这种‘文不对题的情况少之又少,这有点钻空子的感觉”。
最后,为了让消费者在购买图书时规避各类陷阱,Alex给了如下几条建议:1.买书前多询问身边了解相关领域朋友的建议;2.购买前可以在豆瓣等网络平台上查看书籍的相关评价,以作参考;3.尽量选择知名度较高,社会评价较好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