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病魔也找上了动物们

2019-09-03叶纷飞

科学之谜 2019年8期
关键词:壶菌炭疽羚羊

叶纷飞

欺软怕硬的巴氏杆菌

2015年5月,英国一队摄像人员为了拍摄濒危动物高鼻羚羊的生活状态来到了哈萨克斯坦,可是却目睹了大约21万只羚羊在一周内集体死亡的悲惨景象,其中多数是新生儿或即将分娩的母羊。

由于过度捕猎,羚羊本身数量就不容乐观,这次死亡的数量更是占到了哈萨克斯坦羚羊总数的三分之二,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困惑,他们经过多天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结果,使羚羊患病并最终致死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种巴氏杆菌,而这种杆菌本身是羚羊菌群的正常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细菌迁移到了羚羊的内脏,污染血液,破坏内脏,并使羚羊在几个小时内死去了。

科学家们联想到在1981年和1988年也曾发生的类似的大规模死亡事件。这三次事件的共同联系是死亡现象发生前数日的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可能正是这样的气候变化导致了细菌的迁移,而身体羸弱的新生羚羊和怀孕母羊无法抵御细菌的毒性,率先病倒,最终导致了细菌的大规模蔓延。

杀死塔斯马尼亚恶魔的病魔

塔斯马尼亚恶魔的外貌并没有它的名字那么凶恶,其实它学名是袋獾,是一种有袋类的食肉动物,身形与一只小狗差不多,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它之所以被称为恶魔,跟它进食时发出的独特而刺耳的嚎叫声有关,据说12只袋獾一起进食,数千米之外也能听见它们的叫声。

别看袋獾体型不大,它们可不好惹,作为现存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可以咬死体重是它五倍重的袋熊,可是也正因为它无肉不欢的习性和惊人的撕咬能力,一种可怕的病魔找上了它。

袋獾面部肿瘤病,这种以袋獾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可算是它们的天敌。生病的袋獾的嘴、下巴和脸上会出现溃疡和巨大怪异的肿瘤,基本上在几个月内死亡,因为这些肿瘤会影响它们进食,还会发生转移,转移到内脏的肿瘤更难以治疗。更雪上加霜的是,袋獾常会为了争夺地盘而争斗,在争斗中它们会咬和抓伤对手的脸和脖子,这样生病的袋獾就会传染健康的袋獾。袋獾还有吃腐肉的习性,进食了因癌症而死去的袋獾也是疾病传播的一大原因。

罪恶的炭疽杆菌

你可能也听过炭疽杆菌的大名,因为恶名昭彰的日本731细菌部队,炭疽杆菌也跟着骂名远播,其实细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只是看使用者的目的是否正义。不过炭疽杆菌之所以能成为生化武器,也跟它强大的生命力、传染力和杀伤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炭疽杆菌的生命力远比人类和动物强大得多,长期的严寒环境也杀不死炭疽杆菌,有研究发现,从俄罗斯永久冻土解冻的古代驯鹿尸体里的炭疽杆菌仍然具有感染驯鹿和人类的能力。

在野外,炭疽杆菌会感染斑马、河马、非洲野狗、黑斑羚等多种野生动物,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这些动物患病死去的地方,野草会长得更加茂密,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在这些地方进食,而炭疽杆菌留在野草上的孢子,已经盯上了它的下一批猎物。有报道说,2017年,炭疽杆菌造成了非洲科特迪瓦共和国境内大约38%的野生动物死亡。

鹦鹉身上的皮肤癣

科学家们首先在澳大利亚观察到鹦鹉喙羽病,由喙羽病病毒引起,这种病毒攻击鸟类的毛囊,导致羽毛脱落和畸形,最终所有羽毛的形成都会停止。这种病毒还会影响形成鸟嘴和爪子的组织,使它们干燥、易碎,喙的破裂和坏死会阻止鸟进食。病毒削弱了鸟类的免疫系统,使鸟类更容易受到二次感染,尤其是受损的喙或爪更易被感染。这种病毒威胁着所有鹦鹉物种,不过目前还未在其他动物身上发现。

考拉饱受衣原体的困扰

考拉是澳大利亚特有的有袋类动物,它长得憨态可掬,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软的浓密灰褐色短毛。小考拉的生长过程有点像人类宝宝,刚生下来时以母亲的乳汁为食,22~30周龄时,小考拉开始断奶,这时它的母亲会从肓肠中排出一种半流质的软质食物让小考拉采食,这种食物柔软且营养丰富,就像人类宝宝在吃固体食物之前,会吃的粥状的半流质食物一样。在小考拉可以完全地采食桉树叶之前,它们以这种食物为生,但是隐患也藏在这种食物中。

前面说过,这种半流质的食物是从母考拉的盲肠中排出的,其实就是经过母考拉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母考拉如果感染了消化道或生殖道的疾病,病原体就会从这种食物传给小考拉,比如说衣原体。衣原体被公认是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之一,它在人和考拉身上都会引起生殖道炎症。

鼠疫,投向人类的“鼠”肉炸弹

鼠疫杆菌曾经也跟炭疽杆菌一样,被作为生化武器进行研究,不过它在动物中传播范围并不太广,主要在鼠类啮齿动物中传播,这个杆菌的传播跟人肉炸弹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自己的身体为载体向人类发出攻击。

鼠疫是一种传染性強、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种群里一只老鼠感染上了会快速传染给其他老鼠,并且几乎每一只被感染的鼠都会死去。鼠疫杆菌通常由跳蚤从病鼠传给人,跳蚤吸食了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它的消化管会被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缘故,病蚤在吸血的同时会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鼠疫杆菌就这样传播到人身上。当然鼠疫在传染的过程中,老鼠和跳蚤也付出了身死的代价。

壶菌出没,蛙声绝唱

不久前,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团队声称,在过去50年间,一种真菌病——壶菌病已导致500多种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其中90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壶菌病为什么独独对两栖动物伤害这么深,这要从壶菌的感染部位和两栖动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说起。

两栖动物的皮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水和电解质都可以渗入两栖动物的皮肤,它们甚至能用皮肤呼吸空气,皮肤可以说是两栖动物重要的循环器官和呼吸器官。而壶菌病是一种皮肤传染病,壶菌蚕食蛙类的皮肤并导致大面积溃疡,使病蛙皮肤的电解质交换功能降至正常水平的50%以下,病蛙体内血钾和血钠浓度大大下降,严重影响了病蛙的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蛙类心脏骤停。

有这么多种我们原来没有想象到的病原体在威胁着动物们的健康和生命,而这之中又有多少是因为人类活动而引起或者扩大影响的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亡羊补牢,研究制造控制病魔的疫苗和药物,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们的影响,就从减少动物走私、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做起吧。

猜你喜欢

壶菌炭疽羚羊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2005-2018年中卫市炭疽流行因素分析
梦幻羚羊谷
90种两栖动物灭绝或与壶菌病有关
绝望中的羚羊
猎豹与羚羊
痴迷于“无用”科学的科学家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