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赏析
2019-09-03禾一
禾一
原文
永州之野(1)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2)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3)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4)三世矣。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5)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6)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7)。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háo)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8)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9)乎东西,隳(huī)突(10)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11)而卧。谨食(sì)(12)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齿(1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dàn)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14)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注释
(1)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野:郊外。(2)得而腊(xī)之:抓到并把它的肉晾干。(3)募:招收。(4)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5)嗣:继承。(6)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7)蹙:窘迫。(8)曩:从前。(9)嚣:叫喊。(10)隳突:骚扰。(11)弛然:放心的样子。(12)食:喂养、饲养。之:指代蛇。(13)齿:年龄。(14)俟:等待。
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人被它咬了,就没有治愈的办法。然而捉住它,把它的肉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蛇的人,用蛇来抵充他的赋税。因此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捕蛇。
有个姓蒋的人,捕蛇而不纳税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件事已有十二年,险些送命的情况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姓蒋的人听了更加悲伤,眼泪夺眶而出,说道:“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我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没有恢复我赋税的不幸厉害。假使我不干这个差事,早就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因为苛捐杂税,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家里收入的都拿出来了。大家哭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累得跌倒在地,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疫病的毒气,处处死人成堆。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不到二三家;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在十家剩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就是逃荒去了。可是我靠着捕蛇单独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到我们乡里,到处吵嚷、骚扰,惊扰乡民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每到这个时候,我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瓦罐里的蛇还在,就能放心地睡。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献上去,回家来就很有味地吃着粮食度日。我一年中面临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都快快活活地过安乐的日子。哪里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来,就已经死在后面了,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更加同情他。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如今从蒋家的遭遇来看,这话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
感言
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唐顺宗时期,柳宗元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柳宗元接触大量下层民众,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并写下这篇《捕蛇者说》。
文章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自述,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这一部分既有蒋氏所闻所见,又有其切身感受;既有祖辈经历,又有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感到其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还生动传神地勾勒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全文用捕蛇者与不捕蛇者的对比、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有力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同时反映了作者坚持改革的愿望。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根本目的。作者深刻同情百姓的遭遇,但他的无奈在于,自己当下位卑权轻,无能为力改变百姓的生存现状,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视察民风的封建官员,令人读来倍感愤懑。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当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时,只能盼清官、盼明君。即便像柳宗元这样的正直官员,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但问题在于,历史上的昏君、暴君、贪官、坏官并不会因为民众的美好希望而退出政治舞台。当社会矛盾过于尖锐时,改朝换代就会随之发生,可新朝代在经历一段统治时期后,又会延续旧王朝的恶政,随之进入下一次改朝换代的历史怪圈。因此,中国自秦之后历经十数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类似于甚至更惨烈于《捕蛇者说》中所描绘的状况。而老百姓盼望的明君和清官在历史上却屈指可数。
我们在封建社会结束后百余年的今天重读《捕蛇者说》,可以有一些新的思索。首先,千百年来的中国人民盼明君、盼清官,但明君和清官从来不是百姓盼出来的。文化传统的历史惯性是惊人的,即便在共和国建立大半个世纪后,人民群众对明君、清官的崇拜现象还依旧很突出。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法治的完善是消除暴政的有效方法。社会正义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关键并不在于一两个明君或清官主政,而在于执政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封建社会的臣民意识不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要求我们有公民意识,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人公地位,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和民生事务的讨论和行动中去。其次,广大党员干部要遵纪守法,有权不可任性,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这既是避免“苛政猛于虎”的历史悲剧再次重演的有效方式,也能让我们党永获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