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理念嬗变与路径探索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思考
2019-09-03贾士秋郑州西亚斯学院
贾士秋 郑州西亚斯学院
互联网+教育,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背景,借助网络多媒体工具向学习者提供教育资源,传递数字化中心,并以学者为中心的一种网络在线教学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其具有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公益性的优势,进一步消解了专业教师的主体权威性。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一场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势不可挡。
一、“互联网+”时代教育传播理念的嬗变
“互联网+”成为教育传播的新风口,科技的进步,媒介的发达促使传播环境、传播技术的改变。教育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其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下面主要从教育传播要素和教学情境两个维度来论述。
(一)基于教育传播要素维度的嬗变
1.教育者由“把关人”变为辅助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涌向学生,老师要教导学生如何从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进行取舍选择,甄别有用信息,自觉抵制黄色暴力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媒体,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评判信息的能力。老师,不仅仅是以往的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过去作为“把关人”的知识强势地位被弱化,他们的角色转化为学生的辅助者。
2.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主体性增强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教育者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自主学习,从而使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另外,“互联网+”教育理念的进步,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使得老师、家长越来越关注学生本身,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角,原来唯分数论的填鸭式教育受到多数人的批判,翻转课堂备受推崇。个性化教学大大增加,标准化教学减少。
3.教育媒介由传统教学媒体变为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媒介更为丰富和智能
“互联网+”时代下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那些以教科书、图片、模型和广播录音等为载体的单一的视觉型或听觉型媒体,转化成以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现代视听结合型媒体。研究表明,更多的感官参与能够加深印象,教学媒介的更新、发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形象认识,使其更快捷,方便地理解教育者所要传达的观点、看法。
4.教育信息更加透明,也更容易获取
过去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教学也多是老师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再传递给学生的两极传播过程。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就是信息社会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多能易如反掌地掌握数字工具,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源,使得教育信息更透明,更容易获取。
(二)基于教学情境维度的嬗变
电视、电脑、手机的媒介融合,网络互联给教学情境的改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网络远程视频教学的授课模式打破了以往一对一、一对多面授教学的情境,也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平板电脑,手机等数字终端,使移动化、泛在化的学习方式变得触手可及,于是利用手机APP 学习的场景变得越来越广泛。比如通过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直播教学CCTalk 等APP 进行学习,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学习时代。
二、“互联网+”时代教育传播的路径探索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他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的媒介观,确实有失偏颇。媒介不是万能的,但媒介是有作用的。下面主要从媒介技术和媒介环境两个维度对教育传播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基于媒介技术维度的路径探索
未来教育媒介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 等互联网媒体技术的支撑,为教育传播提供更为多样的手段。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见图1):①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致更好的抽象。②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听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1]
图2 贝罗S-M-C-R 传播模式
以虚拟现实为例,虚拟现实应用于教学中,正好可以满足以上两个学习理论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帮助学生打造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通过亲身感受来增强记忆,相较于单一的视觉、语言符号,更立体,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基于媒介环境维度的路径探索
碎片化时代,SoLoMo①模式的媒介环境下,社交媒体也逐渐开始承担着教学应用的功能。比如:微博上学术大佬的观点分享,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享,抖音短视频上的课程分享,全国名师利用一直播等直播软件上课等。甚至曾经以追番、二次元、娱乐为主的B 站也一改过去的负面形象,因其用户喜欢学习获央视网肯定,2019年4月17日下午,央视网发布一篇报道《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占据当天热搜第七。B 站上有大量学霸UP 主们分享其高考,考研,雅思的学习资料、学习技巧及成功经验,成为目前年轻人学习的主要阵地。B 站数据显示,1827 万人在B 站学习,相当于2018 高考人数的两倍;被B 站用户称为#study with me#的学习直播,已晋升为B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2018年直播学习时长达146 万小时。[2]
三、“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贝罗的SMCR(见图2)传播模式[3],下面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三方面来论述“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基于教育者的角度——提高教育传播者的信息素养。
传播者的信息素养包括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和文化五个因素,这些都是影响教育传播过程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时代,作为对教育传播效果起决定作用并且影响教育传播过程的主体因素[4],教育传播者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主动学习掌握最新的教学媒体的应用,把握一定的教学媒体使用策略,不断学习充电,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学内容,从信源处保证传播质量。
(二)基于受教育者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传播过程的两端,影响受教育者的因素与教育者的相同。此外,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传播效果的直接反馈对象及教育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度及应用程度是最为关键的检测方向。因此,“互联网+”时代下,受教育者不仅要从传播技术、知识、文化和态度等层面提升自己,还要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习主动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己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
(三)基于教育媒介的角度——学校提供多种相应的网络配套设备
媒介在教育传播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通道。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徳在《个人影响》一书中提出,制约和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其中之一便是媒介。不同的教学媒介,传递同样的教学信息,其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安东尼·贝茨认为:①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关键是在给定的条件下何种媒体最合适。②对于特定的具体教学目标,还是存在某种特定的媒体,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5]媒体是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各种教学多媒体,帮助学生去理解。运用媒体得当,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形象认识,有效建构抽象概念。这就要求学校提供多种相应的网络配套设备,保障教育效果的如期呈现,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四、小结
在现代媒介高速运转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给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知识信息碎片化,获取渠道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样化等等现状,使教育传播亟需打破传统观念的壁垒,拥抱信息技术改革新型知识传播方式,以达到最优化教育传播效果。
注释:
① 由“Social”(社 交 的)、“Local”(本 地的)、“Mobile”(移动的)三个单词的开头两个字母组合而成的,连起来说就是“社交本地移动”,即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动。它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https://baike.baidu.com/item/索罗门/6242888?fr omtitle=solomo&fromid=9626891&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