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义差异法对小尺度街区公共空间评价研究
——以成都市大源国际中心为例

2019-09-03杨春燕

四川建筑 2019年2期
关键词:物质性片区尺度

周 妍, 杨春燕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1 小街区规制及研究意义

1.1 街区制和小街区规制

街区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对城市建设和组织进行管理。这一概念发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增加沿街面,且便于土地交易。罗伯特·克里尔认为街区是城市结构的基本单位,建筑沿街建设[1];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以此为单位进行相对机械的布置,缺少人文关怀。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街区的建设除了建成效率,开始更加注重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街区公共空间营造和人的活动的结合得到人们的重视。正如彼得·卡尔索普所言, 街区是“综合的和人的尺度的场所,街区把不然的人和活动结合在一起,为人们相互间的联系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场所”[2]。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重点在于街区的开放、高效、公平与集约化发展等角度,对全国城市街区建设提出原则性要求。而早在2015 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城市规划战略中提出“小街区规制”,随后出台《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2016年版)》,在城区范围内对小街区建设进行控制和引导。基于这样的街区建设背景,对已建成区域的研究调查,能够切实理解区域内公共空间组织的合理性。

1.2 研究意义

从小街区理论的提出,到国内的逐渐重视和普及,再到小街区示范区的建成,随之而来的具体评估和分析必不可少。本文以大源国际中心片区为例,研究小街区规制实施效果,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了解使用者对实施“小街区”建设后的片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评价,了解实施总体效果;二是总结分析研究对象在进行小街区改造后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小街区建设需要重视的重要因素。

2 城市公共空间构成分析

公共空间作为人们体验城市的主要领域,是具备承载使用活动功能的物质空间,同时也具有非物质性要素的影响,反映一定的场所意义和文化内涵。因此,分析公共空间物质性要素及非物质性要素,能够更全面立体地研究街区公共空间使用情况,其中公共空间物质性要素又分为空间功能和空间特征,非物质性要素以空间活力为主体(图1)。

图1 小街区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2.1 小街区公共空间物质性要素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具体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主要包括空间功能和空间特征,小街区公共空间功能包括交通通行、景观绿化、公共服务和所有功能布局情况。空间特征包括空间变化程度、空间开放度、空间方位感、空间密度感、空间特色、空间吸引力和空间舒适度。

2.2 小街区公共空间非物质性要素

公共空间的非物质性要素具体表现在人们在其中利用公共空间开展各项活动时,理想的空间会在人们在其中活动的同时形成独特的空间氛围,这个过程是长期的[3]。因此,非物质性的构成要素包括空间吸引力、明暗程度、色彩丰富度、商业活跃度以及对空间美感程度的感知。

3 基于SD法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对象

2016年9月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启动建设九大“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其目的是形成以小街区为基础的、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以指导其他片区的建设和改造。本次研究选取大源国际中心片区为九大示范区之一,它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南部,占地面积约330亩,以行政办公和商务商业为主,是天府新区建设规划的重点发展区之一。如图2、图3所示,在不影响现有用地内建筑的基础下,延长了原有的吉泰一路至天府大道中段,并在吉泰一路和天府三街之间新增一条道路,改造后各地块的街区单元尺度为100 m(130 m、160 m)×150 m不等。

图2 改造前大源国际中心片区平面

图3 改造后大源国际中心片区平面

3.2 分析工具

3.2.1 语义差异法

语义差异法又称为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由查尔斯·奥斯古德(CharlesE.Osgood)于1957年提出,其原理在于运用语意义学中“言语”为尺度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对各既定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构造[6]。该方法的适用性很强,在各个领域都已被广泛应用。

本文运用SD法对大源国际中心片区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可概括为:研究街道空间中被调查者对大源国际中心片区的公共空间的功能、特征和活力,对这些对应评价因子的描述参量进行评定分析,定量的描述对目标空间的感受。

3.2.2 评价因子

SD法的评价因子为多个意思相反的形容词对组成,每一对形容词中一个表达正面印象,另一个表达负面印象,本文选取了22个形容词对作为描述影响要素的评价因子,分别为欠缺的-齐全的、拥堵的-通畅的、低效的-高效的、不适的-适宜的、危险的-安全的、易忽略的-明确的、暴晒的-阴凉的、不合理的-合理的、完善的-缺少的、充足的-不足的、单调的-丰富的、封闭的-开敞的、方位感差-方位感好、拥挤的-宽敞的、特色不鲜明-特色鲜明、无吸引力的-有吸引力的、舒适的-不舒适的、冷清的-热闹的、呆板的-活泼的、昏暗的-明亮的、丑陋的-漂亮的、单一的-丰富的。针对这些因子分别设置7级评价尺度,即很差、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很好,7个等级对应的分值分别为-3、-2、-1、0、1、2、3。

3.2.3 实地调研

在目标地点的重要公共空间节点和街道步行区域向路人发放调查问卷,让被调查者对问卷中提到的各项因子打分,了解他们对大源国际中心小区片区公共空间的主观感受。调查时间为2017年9月21日和9月24日,总共收取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占比95 %。

3.3 数据分析

将回收的所有问卷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大源国际中心片区的公共空间每项因子的平均分值,比较总体评价和分组评价,结合实地调查情况进行探索。本次研究涉及的平均值是通过加权平均值计算方法得出,公式如下:

其中权数为7个等级的对应分值,fn代表各等级被选择的频数。

3.3.1 总体评价分析

如表1所示,在分析出的全体被调查者对三个角度下的22项指标的平均值均为正,即使用者对改造后的街区公共空间持正面评价。其中平均值最大前5项分别是:道路通行、道路网络、环境整洁度、景观美感度和空间方位感。而在所有22项评价因子里评价最好的前10项中,空间功能组的有6项,空间特点组有2项,空间活力组有2项,各自占组内比例分别为60 %、28 %和40 %。说明被调查者对区域内公共空间功能的总体评价相比其他两项评价更高。

表1 各要素总体平均值排序

3.3.2 分组评价分析

在空间功能中,道路通行和道路网络的分值最大且均为1.40,其中有被调查者表示,改造后其通过片区的时间缩短了近1/3,这说明加密路网有效提高了该片区的通达性。其次是环境整洁度,该项的好评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卫生管理工作高效和市民环境意识高的综合效果。评价最低三项分别是非机动车环境(0.75)、功能布局(0.55)和步行尺度(0.50)。前者分值低的原因是片区内的道路多为双向2车道,没有单独划定非机动车道,再加上车道上存在沿路停车现象,缩减了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步行尺度评价较小的原因主要在于非机动车占用步行空间的现象较严重,尤其在主要的写字楼和地铁站点出入口、公交站点附近,达到了影响行人通行的程度;功能布局的较低评价在于区域内街道界面功能单一,商业服务以大多数是餐饮、酒店和便利店为主,但难以形成互补的、全天候的商业活动。同时临街的建筑贴线率小于80 %,难以保证商业空间的连续性。

在空间特点中,评价最高的是空间方位感(1.05),这是因为片区各地块均为风格各异的高层写字楼,再加上统一的空间色彩、标识和设施设计,使得这个区域的人能够快速定位。评分最低的是空间舒适度,说明如何改善高层建筑形成的较大建筑后退区域过于空旷的现状,使之成为更有活力的步行空间,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空间活力中,评价最好的是景观美感度(1.10),虽然片区内的建筑高度较大使得后退形成的人行区域较大,却都在灵活的景观设计下创造出尺度宜人的景观。而平均值最低的是商业种类(0.45),现状片区街道和底层界面经营的商业主要是餐饮服务类和便利店,其次是极少数的服装店,这与片区租金高,一般的零售商业难以承受的原因有关。

4 结论

为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打造绿色、宜居、步行友好的城市街区空间,成都市展开了一系列小街区建设工作。本文创新性的运用语义差异法,梳理分析被调查者心理感受的量化数据,总结小街区公共空间的建成和使用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建成后小街区公共空间物质要素重要性排序为:道路通行、道路网络、环境整洁度和标牌指示。非物质性要素为:景观美感度、空间方位感、道路明亮度和空间特色。本次实证研究对其他街区改造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对后期评价其他片区的小街区规制实施中如何营造宜人环境,保证空间特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猜你喜欢

物质性片区尺度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宇宙的尺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