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六维”创新教学理念助力大班有效教学

2019-09-03信阳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师生教学内容

■陈 宁/信阳学院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5.7% ”,在这种形势下,大班授课已经成为一种主要趋势。然而,假如我们只注意授课班级大小的变化而忽略了教学理念的及时调整,那么大班教学只能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而教学效果则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分析大班教学存在的困难,探索能提高大班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理念,亟须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二、大班有效性教学存在的困难

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研究者的教学观察和反思,可以发现,大班有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1)师生互动、交流不足。根据澳大利亚教学与教育发展协会(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2002 年 AUTC项目报告的调查结果以及刘凌冰等2009年研究发现,缺乏互动是大班教学中最首要的问题。大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教学活动在组织和时间分配上的困难,采取一些容易安排的授课方式,即传统的讲授式。这种方式难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有时,即使教师设计了一些课堂互动活动,因为班级人口基数太大,往往也很难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这就可能打击一批潜在的、希望得到锻炼而没有得到锻炼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课堂上的互动不足,不仅会影响学生课上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影响他们在课下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难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长期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会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难以及时、有效而又有针对性地给予反馈、进行评估和考核。反馈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及时深入而又有针对性的反馈是教学活动进一步展开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然而,以一对百的大班教学使教师很难对所有学生课堂上的不同疑问和困惑给予及时反馈,这就会造成课上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不仅如此,庞大的作业批改量也往往会延长教师对学生课下学习情况的反馈时间,使学生错失纠错的时机。另外,由于教学班额大,每周的学时有限以及平常师生交流不足,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从而影响评估和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3)教学活动组织、监督及管理难。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然而,由于大班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差异性太大,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难以保证每个教学活动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也不能保证这个活动的效果。另外,既然是活动,就涉及一些不可控因素,而在大班教学中,因为庞大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不可控性就更大,监管起来也更难。所以,教师普遍对在大班中组织教学活动感到束手无策,担心其会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这种担心往往会阻碍教师积极探索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活动,从侧面影响了教学的进步和效果。

(4)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难。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特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符合人的成长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大班教学受班级规模的影响,教师备课和上课多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也就难以进行因人和因材施教。这就有可能导致有些无法跟上或适应的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有些觉得教学内容没有挑战性的学生放弃课堂。从而影响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三、助力大班有效教学的创新教学理念

Ur认为,尽管大班教学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大班教学是可行的。Verdon通过对200,000次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许多因素中,有效的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更为重要。而低效教学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优质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显得十分的紧迫与急要。那么,如何从教学各个方面创新教学理念,助力大班有效教学呢?

(1)教学中心方面:以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进步和发展为教学的中心。该中心论强调在教学中不应过度渲染教师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应同等看待二者的主体性,将二者结合成一个和谐互促的整体,将他们共同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随着时代的改变,教学的中心从传统的“教师中心”,演变到现在的“学生中心”或“学习中心”,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过于强调某一方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学中民主、平等的理念,合作互惠的原则,以及使成员通过协作达成共同信念,从而产生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性。“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与教学组织形式,在优化合作、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知识的建构,保障学生学力与人格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师生学习共同体”,不仅强调保障学生的成长,促进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也重视教师的成长、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建立。使教学中长期直接相关的两个主体能够成为一个共同发展,彼此成就的教学整体。这种教学整体不仅会给大班教学带来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还促进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交流。

(2)教学目标方面:设定兼具“显性”和“隐性”、“共性”和“个性”的“分类分层”教学目标。这里的“显性”指设定的目标要直观、具体,多针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因为具体知识的掌握能让学生快速产生直观的获得感、充实感和成就感,这种美好的体验将能帮他们保持学习的动力。“隐性”则指隐藏在具体知识学习中的抽象能力培养,二者代表了教学目标的分类特性。它们的结合既能使学生学到必要的具体知识,又能确保学生抽象能力的长期、隐性发展。“共性”和“个性”代表了教学目标的分层特性,它们侧重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遵循一般规律,也要兼顾个性化诉求。这种“分类分层”的理念符合以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心的大班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展开要能促使全员参与并达到目标,产生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从而改善大班教学中教学活动组织难以及个性化教学难的现状。

(3)教学内容方面: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必要性”、“层次性”和“全面连贯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调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在学生诉求、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接受能力、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特点、教师的优势、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寻找一个契合点,让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必要性”旨在打造“精课”,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课下能独立或协作学会的内容,课上不细讲,教师负责帮学生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层次性”一方面指教学内容本身要有一定梯度,另一方面指教学内容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全面连贯性”强调教学内容的各个模块之间不仅要紧密相连、逐层铺垫,而且要全面、具有整体性。这四种特性的结合将催生一种高效精简而又具个性的课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班教学师生交流、互动不足,难以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难题。

(4)教学手段方面:采用“融合归一”的教学手段。大班教学中巨大的受众差异性决定了在教学时不适宜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手段,“融合归一”中“融合”的含义就是在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的前提下,将多种教学手段适用的、能融合的部分进行融合,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小组协作式分享、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移动微型学习等教学手段进行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教学手段之间的融合形式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多样的、有选择性的,如根据教学需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教材配套APP软件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让学生课下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指定内容,课上进行翻转教学,还可以借助一些手机APP,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协作互助式的移动微型学习。“归一”的含义指所有教学手段的融合将最终回归到一个目的,即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进步和发展。总之,“融合归一”理念倡导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融合,这种理念一方面可能会更好地促进个性化教学,满足多种教学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使教学的最终目标更全面、更明确。

(5)教学过程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工具意识”。“问题意识”包括:①问题诊断意识。即面对一个问题时,要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诊断性分析,如可遵循以下三步:这个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解决?②基于问题的实践探究意识。当对问题诊断明晰后,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个可能的结论,然后制定相应的探究计划,借助他人或工具进行实践验证。③解决问题后的评价、总结和反思意识。实践结束后,反思实践过程,验证最初的结论是否正确,并对实践过程进行评价、总结。“问题意识”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诊断和反馈,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全新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志,(美国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在实施 SDL(深度学习研究)项目过程中,定义深度学习为:“深度学习是胜任21 世纪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和理解学科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课堂和未来工作中的问题,主要包括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学习毅力等六种基本能力”。学生“工具意识”是指要帮助学生养成能借助已有的工具完成学习任务,而不过度依赖他人。“问题意识”和“工具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大班教学中教师反馈不及时的影响,而一旦学生体会到了深度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活动监督、管理难的问题也会得到改善。

(6)教学评价、反馈方面:创建“多维立体”“人机结合”多选择、多途径的评价、反馈方式。这里的“多维立体”“人机结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被评价和反馈的客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个体、小组或群体。评价和反馈的主体也不单单指教师,还包括客体本身、同伴和工具,这里的工具指的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载体,可能是教师开学初为每位学生建立的个人动态电子学习档案,可能是教材配套的手机课堂里学生学习情况的电子记录,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记的笔记等。评价和反馈的形式包括诊断性、形成性和结果性三种。这种评价、反馈方式在保证评价、反馈的及时、有效之外,也使评价、反馈更全面、更公正、更能起到帮助教师看清教学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的目的。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多维立体”“人机结合”评价、反馈示意图

四、结语

大班教学确实给教师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作为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需要在全面理性地分析教学困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有效的、高质量的课堂体验。学校作为教师教学的直接后盾,应该给教师教学提供更好地软、硬件支持。而地方及国家教育层面也可以从宏观角度给予间接帮助,如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投入更多的资金等。通过各方努力,让中国高等教育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帮助中国高等教育更快地优化升级,走向国际。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师生教学内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麻辣师生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