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中如何寻找中间量
2019-09-02朱云民
朱云民
[摘 要]等量代换是指用一种量(或一种量的一部分)来代替与之等值的另一种量(或另一种量的一部分),它是数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解题策略,也是代数的理论基础。教学时,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找到中间量,并能运用中间量建立起两个无关量的等量关系。
[关键词]等量代换;中间量;策略;代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59-01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第六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一般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让学生分析主题图,借用杠杆平衡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时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一、操作与追问中感知和凸显中间量
[例1]1只猴子的体重相当于3只兔子的体重,1只兔子的体重相当于2只鸭子的体重,问:1只猴子的体重相当于几只鸭子的体重?
学生凭借手中的天平道具和动物图卡模拟演示。生1先摆出“1只猴子的体重=3只兔子的体重”的基本条件,再用2只鸭子替换1只兔子。按此规律将所有的兔子全部替换为鸭子后,天平呈现“1只猴的体重=6只鸭子的体重”的平衡状态。生2则先摆出“1只兔子的体重=2只鸭子的体重”的基本条件,然后在左边托盘放入1只兔子,同时在右边托盘放入2只鸭子,并按此规律接着放,直到天平呈现“左边3只兔子,右边6只鸭子”的平衡状态;再依据“1只猴子的体重=3只兔子的体重”的基本条件,将3只兔子替换成1只猴子,最后呈现“1只猴的体重=6只鸭的体重”的平衡状态。对实物的形象演示,结合天平平衡的生活经验,学生初步体会到不同物体之间只要找到相关的中间量,就可以互相替换。
师(追问):生2在天平左边只增加到3只兔子,为什么不继续增加下去?
生2:因为“1只猴子的体重=3只兔子的体重”,为了配出那一只猴子的体重,只能增加到3只兔子。
[点评]教師诱导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找到中间量,并与其他相关量产生联系。适时的追问,让学生想通猴子和鸭子的体重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体重都和兔子的体重存在等量关系。教师的追问突出了兔子的中间量地位,它联结猴子和鸭子,起到了纽带作用。
二、板书与讨论中明晰中间量
在前两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并阐述思路后,教师板书:1只猴子的体重=6只鸭子的体重。
师:谁还能提供别的思路?
生3:用算术方法——3[×]2=6。
师:请你上台解释一下,在这个算式中,“3”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6”又有什么含义?
教师的追问,启发了学生将算术与实物演示图对照,明确“3”代表3只兔子的体重,“2”代表1只兔子换算成2只鸭子,“6”代表6只鸭子的体重。通俗地讲,也就是1只猴子的体重等于“2只鸭子的体重”的3倍,即1只猴的子体重=6只鸭子的体重。板书、口头解释,以及随后教师动画演示两套代换路径,均使学生进一步明晰三种动物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
师:现在大家体会到什么是等量代换了吗?
生4:1只猴子的体重=3只兔子的体重,1只兔子的体重=2只鸭子的体重,兔子作为中间量,2只鸭子可以替换1只兔子,用6只鸭子替换完全部的3只兔子,那么1只猴子的体重=6只鸭子的体重,这就是等量代换。
[点评]一堂课不能拘泥于直观操作,而忽视了向算术解析的升华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教学环节在教师动画演示两套代换路径后,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等量代换的概念。
三、辨析与延伸中掌握和巩固中间量
[例2]1只猴子的体重相当于4只兔子的体重,2只兔子的体重相当于3只鸭子的体重,1只猴子的体重相当于几只鸭子的体重?
[点评]在学生解决“1只猴子的体重相当于几只鸭的体重”后,教师指引学生将例2与例1进行对比,思考:为什么两道题的问题相同,结果却截然不同?学生在分辨、探讨中发现,因为两道题给出的基本条件不同,所以代换之后的结果也有区别。
[例3]假设△+[□]=24,△=[□]+[□]+[□],则△=?,[□]=?。
[点评]从图形到算式,学生只需通过圈画和推理就可以完成(如图1)。学生直观观察到用3个[□]替换一个△,4个[□]加起来就是24,于是计算得出[□]=6,所以△=6[×]3=18。整个替换过程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清了等量代换思想。
上述仅为等量代换思想的一些实际案例。等量代换思想广泛运用于代数计算和几何转换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渗透,牢牢抓住中间量,以中间量为纽带,建立无关量之间的代数模型,使等量代换思想遍地开花。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