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教材,构筑教学的“四度空间”

2019-09-02郑亚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小学数学

郑亚琴

[摘 要]研读数学教材,不仅要着眼于教材的知识生长,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在研读教材的实践中,要把握好教材的“厚与薄”“显与隐”“序与续”“深与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教材的建构、解构、重构,让教学有宽度、有深度、有坡度、有温度,从而构筑数学教学的“四度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四度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51-02

教材是实施课程改革、实现课程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研读教材,是教师的必修课。一般来说,研读数学教材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深入解读教材信息,包括教材的显性和隐性信息;其二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学情等,对教材进行二度重构。因此,从根本上说,教材研读的过程就是对教材的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下面,以苏教版教材的研读为例,谈一谈如何研读数学教材,构筑数学教学的“四度空间”。

一、研读教材的“厚与薄”,让教学“有宽度”

研读数学教材,首先要将数学教材读懂、读透、读通。所谓“读懂”,就是要围绕课程标准,对教材整体内容、单元内容、课时内容进行解读,理解教材内容“是什么”;所谓“读透”,就是要对数学知识点追问“为什么”,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本质;所谓“读通”,就是要把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结构。“读懂”的过程,往往就是对教材内容读厚的过程,而“读通”的过程往往就是对教材内容读薄的过程。

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前,教师必须“瞻前顾后”,研读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和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这是教材读厚的过程。在读厚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三个阶段教学内容的联系,同时明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的独特性。不仅如此,还要着眼于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相关内容。通过研读教材的“厚”,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性、结构性,从而驾驭教材。从中,教师能梳理出教学的脉络,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到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再从整体到“单位1”。当教师把握好教材脉络、知识的生长脉络以及教材知识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后,对于每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该先认识什么、积累什么經验,再认识什么、积累什么经验就会有整体、系统和结构性的把握,这就是研读教材的“薄”。“厚”与“薄”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厚”了,“薄”才是“凝聚着的精华”;只有“薄”了,才能更好地驾驭“厚”。只有研读教材的“厚与薄”,才能让数学教学“有宽度”。

二、研读教材的“显与隐”,让教学“有深度”

在研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读出教材显性的知识信息,更要把握知识背后的背景、思想、方法等,也就是教材的隐性内容。研读教材的“显与隐”,能让教师的教学“有深度”。一般而言,在数学教材中,知识是显性的,是明线,而思想方法则渗透其中,是隐性的,是暗线。应该说,知识明线和思想暗线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比如“多边形的面积”的相关内容,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三角形的面积”再到“梯形的面积”,尽管知识形态不同,在面积推导过程中所用的知识不同,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如“剪拼法”“倍拼法”“平移”“旋转”等,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却是“一以贯之”的。解读教材的思想性后,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图形的面积公式等显性知识,更要让学生感受、触摸到“转化思想”这一隐性知识的精髓,如“将未知转化成已知”“将复杂转化成简单”“将陌生转化成熟悉”等。只有当学生感受、体悟到数学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从“学会”走向“会学”“慧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背后都蕴含着深邃的数学思想,比如“分与合思想”“分类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等。思想是知识的灵魂,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三、研读教材的“序与续”,让教学“有坡度”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序的。这里的“序”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材的编排契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生长之序,这是一种逻辑之序;其二是教材的编排契合学生的认知之序,这是一种心理之序。研读教材,就是要把握教材编排的“逻辑之序”与“心理之序”,尤其是“心理之序”。只有把握了教材的“序与续”,教师的数学教学才能“有坡度”,才能与学生的认知形成和谐、共振。

研读教材的“序与续”,要深度发掘教材、延展教材,把握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学生认知心理之间的关联。比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在研读教材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在知识上,学生已经知道“角的大小”是指“角两边叉开的大小”;在活动经验上,学生已经能独立地画出一个角,能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能用直尺度量线段长度等。教学中,要重点把握学生认知的转折点、障碍点等,如用直尺量线段,只需要点重合,而用量角器量角需要点重合、线重合;从用直尺量线段到用量角器量角,要经历一个由直向曲的过程,这些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认知障碍。此外,学生在测量角的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量角器的内刻度与外刻度混淆。为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对角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锐角、钝角、直角的表象。如此,学生不仅能用“二合一”的方法进行测量,而且能借助表象进行检验。只有把握了教材知识的逻辑之序和学生认知的心理之序后,教师的教学才能彰显出应有的“序和续”。把握了教材的“序与续”,教学就能“到位”而不“缺位”或“越位”,就能引领学生有坡度地拾级而上,实现从旧知到新知、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

四、研读教材的“深与浅”,让教学“有温度”

小学数学教材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研究数学教材,就是要进行深度设计,以便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不仅如此,深度研究教材还要求教师适度地拓展教材,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兴趣,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同时,教材还存在着诸多的空白,教师还要善于对教材进行补白,以便让教学更完善。

比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材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用纸折一折,再涂色看一看;可以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看一看。解读教材就会发现,以教材为导向只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浅尝辄止,尤其不能激发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更别提运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了。为此,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引导方式进行改编,通过针对性问题盘活学生思维。如“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什么不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怎样相加减呢?”屏蔽具体的探究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主动调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如有学生将分数化成小数,有学生画图,有学生运用通分法解决问题,等等。通过改编教材,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将文本情境转化为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引领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深度研读教材,就是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转向自主,从而让数学教学更有温度。

提升教师的教材研读水平,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更能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读数学教材,就要把握好教材的“厚与薄”“显与隐”“序与续”“深与浅”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从数学知识的逻辑生长和学生的认知发展出发,对教材“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进行考量、拷问,才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品质,达到数学课程的育人效果。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小学数学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