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阅读深思考

2019-09-02陈锦芬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学教材技巧方法

陈锦芬

[摘 要]随着中高考数学卷中阅读量的增加,阅读水平越来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解题速度,因此,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的提升刻不容缓。培养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应使数学教材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教师应从实际工作出发,深入研究学生阅读能力差的成因,从示范读——师引导、生体验(适合低段学生);扶着读——看提纲、寻答案(适合中段学生);自主读──会转化、提见解(适合高段学生)三个阶段,深入探索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力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数学教材;阅读力;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42-03

一、现状:重要而不重视

每年中高考结束时,微信朋友圈总会被“阅读能力差=做不完”“好学生都是读出来的。阅读的境界:楼外楼,山外山,人外人,圣外圣”“以前高考的数学卷子,所有题目加起来可能只有2000多字,以后高考的数学卷子阅读量也许有5000字甚至更多,如果阅读水平欠佳,理解水平、做题速度等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等信息刷屏。看到这些信息,笔者的脑海里浮现出几个画面:数学公开课上,多媒体、微视频等各路“兵马”齐上阵,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唯独没有教材的影子;在平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有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教材,把数学教材当成了作业本;单元或期末复习时,学生总这样说:“把语文书带回家读读背背,数学书不用读的。”

二、思考:需要更需重视

既然中高考时阅读力这么重要,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却不重视对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能力的培养呢?

1.小学数学教材需不需要学生去阅读?

首先,什么是小学数学教材?教材也叫教科书。什么是教科书?百度上说:教科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材。教科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材料,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作用。(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科书是理論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有利于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其次,小学数学教材是谁编写的?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是他们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组织编写而成。编写过程中,编者考虑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编写后,要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之后才被允许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利用小学数学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全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

2.小学生为什么不喜欢阅读小学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不同于绘本的图文并茂,也不同于小说的情节曲折,它的语言简洁、无歧义,数学符号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需要认真琢磨才能领会每个字、每个符号、每个图的含义,所以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阅读小学数学教材。

随着“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理念的提出,很多教师开始改变教学方式,通过研究一系列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自学教材这一环节,有的还配备了自学提纲。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学提纲而阅读数学教材,是一种“简单阅读”的状态,但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往往读不出要点和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也就是说,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数学教材所带来的收获,也就谈不上喜欢阅读小学数学教材。

三、探索:阅读方法和技巧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主动阅读数学教材、能读懂数学教材呢?笔者认为应从低年级开始,多引导、多要求,让学生慢慢学会根据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读法,学会慢阅读,学会边读边做记号边批注,学会深层次的思考,养成数学阅读习惯,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示范读──师引导、生体验(适合低段学生)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他们课外读的多是绘本,其以图形为主,伴有故事情节,比较形象。相对而言,小学数学教材比较抽象,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读,也不知道阅读数学教材对解题有什么帮助,更没有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价值。“教”的存在是因为有“学”的需要,学生只有真正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价值,才会产生强烈的数学阅读需求。

(1)情境图的阅读——看、数、说

情境图的设置是数学教材的一大亮点,特别是低年级教材,大多以卡通人物、图片、表格、简短文字等形式呈现内容。在读情境图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使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整体看主题图,并思考: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多少?然后由学生自由说。学生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很无序。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图中有这么多东西,我们在看图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序看图,看到一类东西时,也要有序地数准个数。”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及数出的个数完整地说出来。

(2)解题过程的阅读——记号、批注

当学生学会读教材上的情境图后,教师就要开始有意识培养学生读教材上的解题过程,为学生的规范解题铺路。规范的解题过程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时,教师让学生先仔细读图,然后完成教材上的“知道了什么?”。学生填数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小华套中12个、小雪套中7个?这里的省略号指的是什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认识到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也就是审题。接着,让学生读“怎样解答?”,并自由说说读懂了什么。学生只会把题目复述一遍,于是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把题中的信息用圆片摆出来,再画一条虚线隔开,并追问:“这条虚线画在这里有什么用?可以画到其他地方吗?”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阅读,知道了虚线的左边是小华和小雪一样多的部分,批注“一样多”;虚线的右边是小华比小雪多的5个,批注“多5个”。这样,学生对算式“12-7=5(个)”中各部分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教师让学生继续在算式中“12”下面批注“小华12个”, 在“7”下面批注“小雪7个”,在“5”下面批注“多5个”,使之进一步厘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2.扶着读——看提纲、寻答案(适合中段学生)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理解力的提高,加上低年级时的阅读经验,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半扶半放,给学生一些学习提示,让学生带着提示去阅读数学教材。

(1)概念、规律的阅读——以“纲”导读

很多概念、规律都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这些数学语言表达精准、结构严谨。在教学时,教师往往采取“引用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教学模式。中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理解和运用概念,只是很需要教师的指引。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课始引题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一:

自学教材第61页并思考问题:(1)什么是面积?举例说说哪里有面积?(2)找找生活中的物体,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你是怎么比较的?(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把读懂后想到的在教材上标注出来)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不但回答了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还画出了“表面”“封面”“侧面”等词,深化了对面积的理解。在学生汇报反馈之后,接着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又出示自学提纲二:

自學教材第63页并思考问题:(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3)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各有多大?举一些例子。(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把重要的词做上重点记号,并在它的旁边批注理由;把你举的例子写在相应的地方)

学生在自学时,不但画出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定义,还圈出了“厘米”和“平方厘米”、“分米”和“平方分米”、“米”和“平方米”这些词,并在旁边批注“面积单位有‘平方两字”等,把找到的例子分别写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旁边。

(2)解决问题的阅读——以“动”带读

数学学习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才会真正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时,对于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教材用象形统计图呈现了四个孩子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要求画一画、圈一圈,把隐藏在图形、算式背后的信息找出来并在旁边批注。学生阅读后,在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的旁边批注“有4人”;用箭头把小红的1瓶矿泉水移到小兰那里,把小明的2瓶移到小亮那里,在旁边批注“把多的给少的,变一样多了”;画出“13个”,在旁边批注“平均数”。最后,在算式(14+12+11+15)÷4=13中的“(14+12+11+15)”下面批注“4人总数”,在“4”下面批注“人数”,在“13”下面批注“平均数”。抽象的平均数在学生的自学阅读中被消化了。

3.自主读──会转化、提见解(适合高段学生)

经历了从低年级的示范读到中年级的扶着读,到了高年级,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

(1)情境题的阅读——去伪存真

一线教师都清楚,学生到了高年级,学数学最大的困惑是不能理解题意,特别是当题目中有一些干扰信息时,学生就把握不准题目求的是什么、需要哪些信息。这时如果有人帮助稍加分析,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笔者认为,这时候学生最需要的是静下来慢阅读,去掉与解题无关的信息,读出题目中蕴藏的精髓。

在教学“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先去掉一切干扰因素,读出题目中的数学问题,在过程中可以借助画图等手段。如,解决“某种农药[32]千克加水稀释后可以喷洒1公顷的菜地。喷洒[15]公顷菜地需要这种农药多少千克?”时,笔者要求学生读出“就是求[15]个[32]是多少”。后来,在解决“把[34]升橙汁分装在容量是[14]升的小瓶里,每个小瓶都装满,可以装几瓶?”时,学生读出了“就是求[34]里面有几个[14]”。又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后,教材中有一道题:“土楼是福建、广东等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楼的外围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有两座地面是圆环形的土楼,其中一座外直径34米、内直径14米,另一座外直径26米、内直径14米。两座土楼占地面积相差多少?”看到长长的题目,一部分学生无从入手,于是笔者帮学生分析:其实,题目的前半部分是概述土楼的情况,后半部分才是解题需要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在读后半部分题目时,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草图……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读懂了“就是求圆环的面积”。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题意,把长长的文字描述转化成图形(线段图、几何图)或数量关系式,在化难为易的同时也让学生尝到了数学阅读带来的快乐。

(2)概念定义的阅读——咬文嚼字

数学教材上的有关概念、法则的表达,数学符号的运用,数学关系式的书写等都相当严谨,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去理解,这样学来的知识学生才会记忆犹新,同时爱上数学阅读。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的认识”时,笔者就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在汇报时,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他们给“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作弧”这句话中的“部分”做了重点记号,还在旁边做了批注——不是线段,又给“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作扇形”中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做了记号。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的阅读方式,让自己读懂了、读会了要学习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又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教材上有一道算式:14÷12≈1.167=116.7%。学生阅读后提问:“为什么前面用‘≈,后面用‘=?”并围绕提问展开讨论。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阅读中实现了“我会学”。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教材阅读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从示范读到扶着阅读再到自主读,使学生养成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学习的成功、快乐,明白自己可以通过阅读数学教材获取数学知识,从而重视数学阅读。

(责编李琪琦)

猜你喜欢

数学教材技巧方法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