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硝烟中的“红色电波”

2019-09-02温来生李炎

绿色中国·B 2019年1期
关键词:电波长廊电台

温来生 李炎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向外宣传抗战的重要舆论阵地和传播通讯工具,广播电台好似一条横跨中国大地的“空中公路”,不仅及时传递着前方战况,而且还通过电波唤起民族斗志、推动抗日救国,成为中国抗战文化事业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国广播事业的辉煌发展历史。

殊不知,在北京市怀柔区,也有一座秘密的电台——中国革命广播历史纪念长廊,就藏身于风景秀丽的天池峡谷景区内。然而,正是这条看不见的无线“红色电波”通道,将怀柔及京郊长城沿线抗日战局情况和抗战口号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伴随着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秘密代号为“6505”的中国革命广播电台,就像镶嵌在天池峡谷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时时处处涌动着和传承者经久不衰的红色血脉……

红色电台藏匿山谷

从天池峡谷北门进入,一眼就能看到悬挂在半山腰上的红色牌匾——“中国革命广播历史纪念长廊”。这里是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备号召,为确保党的声音在战争时期能传到千家万户,而建设的广播电台之一,秘密代号为“6505”。

中国革命广播历史纪念长廊横贯蟠龙岭,全长两百多米,是为防止“帝、修、反”对我党我军搞突然袭击,而凿穿了一座山,于1965年在山洞里修建的秘密广播电台。1971年后闲置,当时洞外蟠龙山上还建有约20层楼高的发射塔,洞口设有机枪掩体,山顶碉堡林立,哨兵密布。闲置后很多设施已经拆除,为警示后人,不忘当年超级大国陈兵边境,经济封锁之历史,有关部门特开发修复此洞,把它建成中国革命广播历史纪念长廊,以此展示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历史。

绿树掩映,青山环抱,整个中国革命广播历史纪念长廊四周被植物和山体包裹的严严实实。由长廊进入,映入眼帘的便是当年广播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地方。蓄水池、会议室、洗漱间、卧室……红军的军被、解放鞋、搪瓷水缸、锈迹斑斑的广播器材……看着旧物旧貌,你会感觉前一秒钟,这些广播工作者还在紧张的忙碌着,不时发出嘟嘟、嘟嘟的声音,抗战捷报通过阵阵“红色电波”飞向千家万户,抗战必胜信息油然而生。

“原来山顶上建有约20层楼高的发射塔,洞口设有机枪掩体,山顶碉堡 林立,哨兵密布,洞内有播音室、储水室、浴室等设备齐全,而且洞内加温,通风效果非常好。”村中老人回忆说,当时为了防止敌机轰炸,机房盖取其山形廻曲,树石成林,易于隐蔽。机房建筑用三尺厚的钢筋水泥,虽遇五百磅重弹,可以不至损坏。整个机房好似地下室,只两头有门,两侧俱不开窗,必需有空调设备,才能使空气流通。

中共中央为何会在这里建立秘密电台?工作人员介绍,电台之所以选择在天池峡谷,是因为这里地形隐蔽,周围是高大的山岭,山上密密麻麻长满了各种荆棘树木,且每隔不远处就有一处高高的大石头,有利于架设发射天线。与此同时,距离相邻村庄最近的地方有几里路,也比较适合保密工作,是建立电台比较理想的地方。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是1940年代初毛泽东对通信战士的赞誉。在战争年代,电台的作用至关重要。无线电通信战士的战场没有硝烟,他们通过无形的电波,及时准确地传递着情报与信息,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做出独特的贡献。怀昌长城沿线一带革命红旗不倒,这枚军功章里,就有秘密代号为“6505”无线电通信战士的一份功劳,确保了来自延安的党中央的声音“一分钟也没有中断”。

红色秘密代号“6505”

设立电台,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选址机密。

“‘6505设在此处,首先主要考虑的是比较隐蔽、安全。当时怀昌一带是日本飞机轰炸的一个主要目标,第一这个地方要隐蔽,不被它发现,第二真正要发现了被飞机轰炸,飞机俯冲扫射的时候也很有难度,刚才看到周围的山还是比较高的,真正要俯冲下来是很不容易的。”据长廊解说人员介绍,虽然“6505”电台规模很小,但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怀柔长城沿线一带,却能及时地把我们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局,我们在战场上取得哪些胜利,尤其是战场的一些具体情况和“一手材料”,很快且及时播发到世界各地,对宣传抗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置身长廊中发现,两侧墙壁上挂有不少历史资料,皆是來电台录制节目的抗战英雄留影或邀请函。其中一张录制节目表显示,当日的播报内容有抗战歌曲、时事评论、抗战丛谈、防卫知识等,播音语言主要是汉语,同时还兼顾汉语方言节目在国内的播音。事实上,不论是播报的什么内容,还是选用的何种语言,其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救国士气,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拾级而下,在位于地下的发电机房里透出一股股凉意,闻起来有一股潮湿的霉味。靠着墙壁上安装的照明灯才能勉强看清楚四周的环境,以前发电的机械早已不见踪影,但是建筑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很多线路通道还保存完好。

据介绍,正是因为地形的掩护,才让这个发电机房成功躲避了日本飞机的轰炸,为发射机房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将抗战的信息通过电波传递到世界各地。

记者试图进入机房一探究竟,但里面漆黑一片,只能凭借手电筒的微光看到部分电线设备。颇让人惊讶的是,尽管当年的机电设备早已不在,但整个建筑保存完好,异常坚实。然而谁能想到,这里当年尚为城外僻处,如今已是繁华热闹的风景区。和周围环境相比,这个躲在景区里的“电台”略显寂寥,但却依然发挥着功效,录音效果良好。

据讲解人员介绍,当时为了不让电台出现任何故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时刻注意,时刻保持警惕,否则可能因为一个电报不能及时发出而导致战争失败,同志们阵亡。因此,电台工作人员每天都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精神头。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也不敢轻易放松,随时检查机器有无故障,及时保养,让电台永远保持畅通,随时能和前线取得联系。“因为高度紧张,那时候晚上做梦老是梦见发电报怎么发也发不出,然后就着急地被吓得憋醒了,就再也不敢睡。”讲解人员笑着讲道。

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必将重蹈覆辙。

当年,尽管秘密代号为“6505”的广播电台十分隐蔽,但时间一长,囤驻于怀昌一带的特务官兵似乎闻到了什么。为了破获秘密电台,特务官兵同卖国求荣的汉奸相互勾结,将定向测试电台装在汽车上,每天在周边村子和山谷里兜圈子,侦测秘密电台的方位。由于电台地理位置相当隐蔽,且防侦测技术过硬,每次搜查,官兵们都是悻悻离开。这在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的北平,一座秘密电台长期隐蔽下来非常不容易。

凡是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人们,无不为主人公李侠奉党的指示,战斗在敌人心脏,置生死于度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壮烈牺牲的光辉形象所感动。遥想当年,“6505”电台的播音机房设备非常简陋,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台设备,一只话筒,除此外,再无其它。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一批批革命战士在这里留下了最珍贵的时光和记忆。而事实上,李侠的生活原型和日常工作,很多故事就取材于工作在这里的新闻战线革命烈士的真实事迹。

时至今日,抗战硝烟虽早已散尽,但是留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伤痛,却永远在心,不能忘怀。正如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当人们见到主人公李侠,自然而然就想起抗战英烈们的光辉形象和他们那战斗的地下电台——“永不消逝的电波”!

(责编:张志国)

猜你喜欢

电波长廊电台
The Speed of Light
瞌睡电波
“电波卫士”在行动
漫画长廊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我军的第一部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