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大家王天胜:每一幅代表作的背后,都是生与死、灵与肉的宣泄
2019-09-02张越
张越
了解一位画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读懂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从王天胜先生的三幅代表作入手,解读这位隐藏于作品背后的杰出艺术家。
记者与王天胜先生的渊源颇深。我们大约8年前相识,那时候他刚创办中国现代工笔画院不久,很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本就是名画家了,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价值不菲,可他偏偏不想过安逸的生活,倒是深陷艺术教育里不可自拔!
他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工笔画家之一,名与利显然已经不再对他有吸引力了,那么他的使命,或许就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毕生积累的全部资源,培养工笔新人,并以此来推动中国工笔艺术的当代复兴。
不是记者刻意要给先生戴高帽。常识告诉我们:名与利从来都是毁人的病毒,而将一个人推向理想巅峰的,往往是使命。
王天胜先生的影响力来自何处?
自然是作品——杰出的艺术家,从来都不是靠言语,而是拿作品说话的。
读王天胜先生的作品,你会发现所有画面都超越了静态的艺术语言,而是融入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吸收了东方视觉艺术语言的元素,扩展了材料、技法的新领域,将传统工笔画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现的装饰性以及现代艺术的色彩观念都融入到现代工笔画中,使工笔画从传统走向了现代。
这看似简单的创新过程,其实是对中国工笔画的当代传承迈出的一大步。
虽然退休之前,王天胜先生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退休之后,他又担任现代工笔画院院长,但繁忙的工作并没有阻碍他跋山涉水、以写生为主的艺术生涯,恰恰相反,他对自然人文的挚爱之情,他深入生活的坚决之心倒是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与之同行。
也正是如此丰富的经历,使王天胜先生创作出了深入时代、深入生活、深入人心、深入生命的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就是中国当代工笔画的代表作之一。
了解一位画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读懂他们的作品。
今天,记者就从王天胜先生的三幅代表作入手,解读这位隐藏于作品背后的杰出艺术家。
代表作《扎西德勒》多次深入藏区,挑战生命极限,只为更深地理解生命、人性、信仰
艺术源于生活。这几乎是所有艺术家的共同信仰。
为了感受生命的力量,挖掘人性的至真至善,理解信仰的虔诚,王天胜先生吃了很多苦头。
1993年,为了能创作出原汁原味的藏区风土人情,他带着刚刚考入中央美院附中的女儿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干部班的6名学员一起走进了藏区。
在巴彦克拉山山口这块与世隔绝的盐滩戈壁区,空气极其稀薄,一位海军学员突然昏迷了,好在抢救及时,小伙子醒了过来。但是作为领队的王天胜却感觉到很后怕,他立刻决定撤回到不远处的一个兵站。
休息了几个小时之后,大家总算适应了高原气候。此时,是否继续前行,是王天胜面临的最难的抉择——万一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讨论后大家毅然决定,只要有口气就一定要翻过巴彦克拉山。于是他们再次迈向了未知的险境。
那次采风正值夏天,当车盘山而上的时候,慢慢有了植被,大家也适应了氧气稀缺的环境。但是,车行至半山腰时,突然熄火了。大家算了算时间,再有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翻过山顶,于是大家打消撤回的念头,共同推车,车子再次启动了。但是车的根本问题没能解决,在半夜十点半车正行至山顶时,车子再一次熄了火。这回所有人都紧张起来了!虽然是夏天,但昼夜温差极大,何况又在山顶,温度降至零下,车里的一箱西瓜都冻黑了,手电也很快没电了。天空下着大雪,落到地上又化为泥,车子越陷越深,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路过的车辆救援。
饥寒交迫还不是摆在大家面前唯一的困难。山顶空气稀薄,使大家呼吸都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睡着也许就再也醒不来了。为了让大家保持清醒,王天胜先生一整夜的时间都在呼喊学生的名字。
那几乎是他有生以来最漫长的一个夜晚,每一秒都有生命停摆的可能。直到第二天的太阳缓缓升起之时,他们才遇到一个回民支队从此路过,经过再三恳求,并以氧气和食物为交换条件,大家才得到了救助,最终抵达了玉树地区的部队所在地。
苦难过后,幸运之神终于降临。
到达玉树的武警部队后,王天胜一行人得知这里将在7月底举办盛大的康巴艺术节,“真是天赐的礼物!”王天胜和学生们开心极了,他们干脆推迟了返京的时间,在玉树足足停留了一个月。
那一个月,他和藏族人共同生活,饮食起居都入地随俗。那些日子,最难忘的就是他们被藏族人所特有的热情深深包围的幸福感,原本艰苦的日子就这样成了他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
在行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康巴艺术节终于到来了!王天胜先生手舞足蹈地向我描述了那场从未见过的盛会:
“康巴节就在部落的山谷里举行,看到高大俊美的康巴汉子穿着华贵的民族服饰走来时,大家全都傻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势,他们身上戴满首饰,他们的腰带上镶满了宝石,价值连城,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还看到了原始部落的歌舞表演,那天下着雹子,落到地上化成了泥,靴子溅起的泥点进在雪白的袖子上,但他们依旧热情不减,那种如痴如狂的状态是我从未见过的!”
那次西北采风历时3个月,行程两万多公里,王天胜先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后来创作少数民族主题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回京后,他就迫不及待地绘制了4开本的《王天胜白描手稿》,并完成了影响深远的《玉树藏女》《扎西德勒》等代表作。
此后,他又多次深入藏区,其中的一次采风活动,让他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他起初是得了感冒,后来转化为急性肺水肿,肺部被受到高压的影响变成蛛网状,这种病在高原的环境下是最可怕的威胁,肺部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可以轻易地夺取一个人的生命。
第一夜,他就干咳不止,后来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血,经过抢救,才脱离了危险。但为了不使团队受到影响,王天胜先生一直堅持到了采风结束才告诉大家。
多年前我与先生的谈话,至今还历历在目。他说他还会再去,香巴拉那片湛蓝天空、雪岭横空和淳朴的民风、华贵的服饰,以及神秘的宗教氛围仿佛在逼着人们去改变、去探索、去反思关于生命的、人生的、艺术的问题。
“香巴拉不能单指某一个地方,它是一种精神,还是一个梦,是画家所要追求的人间的真善美。”或许这就是先生热爱那片土地的原因吧。而他所描绘的少数民族主题作品(尤以藏民主题为主),恰好展现了他的内心感悟。
代表作《金芭蕉》
灿烂的生命终将化为残酷的死亡,“生命就是一瞬”
王天胜先生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与他的军旅生涯息息相关。他曾走过很多地方,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走进战士,因为“他们阳光向上,他们是祖国的保卫者,他们身上有挖掘不尽的精神”。
1999年,为了庆祝建国50周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组织了几个代表团,分别前往东海、南海、大兴安岭、中越边界等地,为祖国献礼。王天胜先生随团去了中越边界。
当时,中越边境的战争早已硝烟散尽,但是战争却留下了相当严重的“后遗症”:边境线上尚未爆炸的地雷密布,足足有200万枚之多!这导致当地的农民有地不能耕,有羊不能放,有矿不能采……不要说脱贫致富非常难,就连外出走路都要提心吊胆,触雷事件频频发生。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让百姓放心,扫雷战士就手挽手在扫过的雷区趟一遍,证明没有雷了。
王天胜先生来到边防时,恰好赶上战士们趟雷区,他二话不说,就加入了战士的队伍里。“我们手挽手,像波浪一样起伏地行走。其实当时我心里非常害怕,但是战士们让我有了一种信念,也有了一种胆量。”王天胜先生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眉宇间不经意露出了一丝动容之情。
在边防的那段日子,发生的每件事几乎都是触目惊心的。
一天,部队请来一些扫雷英雄给艺术家们作报告,其中一个指导员作的报告和别人不一样,他没说冠冕堂皇的话,而是一上台就把裤子撩起来——大家看得目瞪口呆——裤子里面,竞没有一丝血肉,只是一根毫无生机的钢架。他的腿被炸断了,并因此而失去了未婚妻。
王天胜先生被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从前士兵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而在今天,这些英雄们却成了‘被抛弃的人。我至今还记得那个战士的一句话:‘我只有一只脚,将来我还能否找到漂亮的未婚妻?他们的悲惨境遇真让人心痛!”
然而,这还没有定格为王天胜先生笔下最动人的画面,他的笔触反而瞄准了一名小战士。
一天,部队里举办了一场联欢会,能歌善舞的王天胜先生跟着边防战士跳起了“迪斯科”。一个叫王华的帅气的小伙子跳舞跳得很棒,与王天胜相视很长时间,后来二人聊起天来,方知王华因为表现优秀,公家要派他出去学习,一个星期后就要到北京去报道了。所以那天他格外兴奋。然而,几天过后,在王天胜先生将要返京之时,突然传来王华中雷了!问了原因,说王华第二天就要去报道了,最后一次扫雷,他回来的时候太高兴了,蹦蹦跳跳地往回跑,不小心踩中了地雷。地雷从后他脚跟穿过,在头上有一个洞,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原本我想画扫雷兵最英勇的瞬间,但最终我却画了一个很英俊的扫雷战士,他的原型就是小战士王华。”画面中,小战士穿着扫雷服和扫雷鞋,坐在弹箱上,若有所思。他背后的芭蕉叶是黄色的,有一些弹洞,左下角有扫下的空雷。芭蕉叶的缝隙中,有一个老兵和一个新兵在卸雷……
“生命就在一瞬间,时隔这么多年,这件事依然历历在目。”王天胜先生避开了我的眼神,似乎在抑制某些不听话的渴望涌出眼眶的液体。
之后,他又创作了《红土地》,画面中有一个表情凝重的老兵和一个满不在乎的系鞋带的小兵。这幅画的灵感来自于中越边境的烈士陵园,那里一排一排的纪念碑上都是十七八岁的小兵,因为他们想当英雄,但又不会保护自己,最终丢掉了生命。
绘画是语言一瞬间的表现,王天胜先生画过许多与战士有关的题材,他说,画兵画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让人的心灵真正受到洗礼。
代表作《春晖》
生命不是人类的专属,凡是生命都值得我们讴歌
在王天胜先生眼中,不仅人的精神值得赞誉,动物和植物的精神同样值得歌颂。获全国第四届工笔画大展金奖的作品《春晖》就是典型。
王天胜先生回忆,《春晖》的创作缘自北京中山公园的一次花展。当时他带学生上工笔花鸟课,恰逢中山公园举办花展,于是就带着学生去写生。郁金香是国外花种,当时刚刚引进中国,“我从未见过郁金香,一进去就被打动了,一片片红色的花海,生机勃勃,让我感动。”
那天,学生们画了许多速写,他自己却画的白描。他激动得连中午饭都没吃,连续画了8张画,“到晚上集中的时候,学生们看见我都笑了,说,王主任,你脸一半黄,一半红!”他听了之后,也情不禁大笑起来。
回來后,他一气呵成画成了《春晖》。
他用郁金香这个舶来品的盛开来象征改革开放而为国家带来的繁荣景象。王天胜先生在作品上写了题跋:“郁金香为世界名花之一,改革开放后大批引进中国。戍寅春日,余闻中山公园举办郁金香花展,前往观之。但见万紫千红、灿烂辉煌,余兴叹之至也。作此画以歌颂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祝愿祖国建设大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画面中金红色的郁金香呈近似火炬形的构图使人感到一种向上升腾的力量,黄色的大片烘染加之暗褐色茎叶的映衬使艳丽的花朵分外凸显,令人满眼繁华。
王天胜先生就这样拿着画笔,和他所关心的学生,和他所关注的战士,和他所热爱的生命与生活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数不清的春夏秋冬。
他的一生都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创作里。为了一处景致,为了一处人文风土,他愿意付出所有。
他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他的画穷尽一生也画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