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安衙铺
2019-09-02李守明
李守明
我的老家在武陵山区德江县与印江县和思南县三县交界的安衙铺(枫香溪镇新坪村)。那里居住着李、安、王等姓氏居民。据有关史料记载,安衙铺在明清时期曾是思南府通往印江野茅铺、沿河县,枫香溪铺至湘西,达中原古驿道必经之地设驿铺的地方。安衙铺还是四川候补参军李少坡的故里,李少坡“为官不忘桑梓,致富不忘教育”,修桥铺路、乐善好施的美德与人品,至今被当地政府和百姓记取,传为佳话。少坡先生在安衙铺至上坝15公里的距离内创办了从忠、凭依、养正三个书屋,修建了连接古驿道的大安桥、细沙溪两座石拱桥。当时,大官经过安衙铺要下轿,小官要下马,以拜访李少坡。每年春节及重大庆典活动时,族人都要把少坡的画像挂在“少坡堂屋”供宾客和李氏后人瞻仰。
安衙铺李氏祖籍江西临江府新俞县,小地名高岗堰。自明朝永乐年间李氏先祖从军随朱元璋大军到四川征苗,弘治末由川入黔后定居安衙铺,至今500多年发展历程。安衙铺李氏一族以“勤耕苦读创业敬业为本,忠孝仁义礼德明理传家”,由爱族而爱国,不畏强暴,敢于担当。历代从戎,立功受奖,为国捐躯,被追认为烈士的有之;荣登进士、当官为民,创办学校、修桥补路者有之,他们为后人永远怀念!
当时,安衙铺虽然是古驿道通过的地方,但山高坡陡,河流落差150多米,冷水河、印江河流经入乌江,形成两河口、白水泉峡谷,两岸喊声听得见,行走要半天。李少坡捐资并召集人手,取它山之石,在陡峭的冷水河两岸修建了长21米、宽4米、高2l米的大安桥石拱桥,连接两岸古驿道通向外界。明清时期,思南号军起义,攻打德江、沿河时经过此桥。解放战争时,解放军和黔东游击队解放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时往返经过此桥。每当德、印、思三县赶集市(5天赶一次)转转场,人们挑(背)着农副土特产品、牵着牲畜都要经过安衙铺,形成一道风景线。安衙铺交通闭塞,距离德江、印江、思南三县县城分别45、20、30公里,改革开放前只有铜仁经印江、思南至德江的公路。每当去铜仁、遵义、贵阳,人们都要去印江县城或思南县城住宿买票候车,有时要二至三天以上才能买到票上车。人们去德江袁家湾或潮砥赶场,或去印江思南两县县城赶场,必须备上手电简、火把,天未亮出门,晚上才回家。一到晚上,手电简、火把光像萤火虫一样,由远到近,由近到远闪烁在古驿道上。记得我少年时,一次是跟父亲去印江县城赶场,一次是小学毕业后去德江中学读书,都是天未亮就出门。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双脚打了血泡,行走十分困难,两次都走夜路,一边打着磕睡一边行走,东一脚、西一脚,艰难地走在山路上。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铜仁经印江、思南至德江、遵义的公路,没有德江县至印江县的县际公路,百姓出远门很不方便。如今,德江县至印江县修建了县际公路,杭瑞高速经过印江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印江至贵阳省城又修建了印江经瓮安至贵阳的高速公路,随着村村通公路、通油路、通客车,安衙铺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尤其是安衙铺至印江县大田村邻县邻村公路修通硬化,从安衙铺到省城贵阳,由改革开放前三天时间缩短到5个多小时,这是历朝历代未曾想到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小商小贩走村串寨,将大米、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出售到户;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管,农民吃上了自来水,改变了过去在水井里取水挑水排队,甚至遇到天旱要到五六里远的河里挑水的困境;家家户户安装了宽带,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精准扶贫攻坚落到实处,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获得异地搬迁安置;农村和农民安全感大大增强,发案率大大减少;村小学的学生吃上了营养餐等等。农民的幸福感得到大幅度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安衙铺形成。一是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投入,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近百人,其中,博士生1人,研究生2人,在外工作和从事教师职业的达七八十人,其中,地厅级干部和研究员、大学教授、中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的近30人。现在仅新坪村就有在校大学生30余人。自2009年至2018年底,安衙铺李氏后人有90余人(次)参与捐资共计17万余元,为村小鱼塘小学恢复重建“从忠书屋”、打造提升枫香溪镇袁场中学(前身为“凭依书屋”)建校150年校慶文化、续修《德江县枫香溪镇安衙铺李氏族谱》及修建进村道路等,使四川候补参军李少坡尊师重教、创办学校的美德在当代得以继承和弘扬。
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推进,农村面貌、生态环境改善(过去的石漠化大大改善,山坡石头裸露不见了,基本达到山青水秀),生存和居住环境大大改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会在安衙铺实现。
曾经承载安衙铺人文历史记忆的载体,如进士故居、进士华表、惜字塔、李氏祠堂等虽然早已消失,但李氏一族一代代保留下来的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将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