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包法官冯晓光

2019-09-02孙莹

法庭内外 2019年8期
关键词:书记员调解员工作站

孙莹

胡同里的国徽

清晨,法官冯晓光和书记员王卓琳骑着电动自行车离开法院,驶进北京市东城的胡同小巷里。两人背上鼓鼓的大书包,看起来分量不轻。

七拐八绕,车子停在了东四街道司法所。细心的街坊们发现,司法所门口多了个崭新的牌子:东城区人民法院驻东四街道诉调对接工作站。经常有一位身穿制服背着书包的法官,和书记员在这里调解纠纷。法官年纪不大,长相斯文,但一开口,原本吵吵嚷嚷的地儿,瞬间就安静了。出来的人说,法官说得有理,就这么办。

今天,冯晓光要对9起劳资纠纷开展诉前调解的司法确认。刚要进屋,却见司法所所长王永恒急忙忙要出去。见冯晓光来了,他像见了救星,一把拉住法官。“又吵起来了!这家人因为居住权问题总是吵,吵急了就动手,我们调解好几次了也不成。冯法官,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边走着,王永恒向冯晓光介绍情况。一行人迅速骑车赶往现场。

这是一起因继承引起的家庭内部纠纷。一方是四合院产权人的儿子张某,另一方是其表兄李某。产权人共有10个兄弟姐妹,目前除十妹外均已去世。九弟生前未婚无子女,酷爱收藏,与产权人共居于此,去世后留下几大箱古玩字画。李某担心古玩字画被他人抢走,趁机占据了其生前居住的房屋,并称产权人曾书面同意自己居住。张某则认为父亲去世后房屋就是自己的,李某无权居住,必须马上搬走。双方恶语相向,屡次想要动手。

听完双方陈述后,冯晓光认为争议焦点首先是字画的归属,遂开展调解工作。因张某还有一个姐姐,母亲也健在,涉案房屋尚未办理继承,经法官释法,张某认识到自己尚无要求腾房的实体权利,遂同意先办理继承,再主张权利。在听完法官对代位继承的详细解释后,李某趾高气扬的态度也逐渐消失。按照法官的建议,双方同意字画处置问题听从十姑安排,居住权问题待字画处置完毕后另行协商解决。半个小时,一场“暴风雨”就此消弭。

赶回工作站,两位劳动者正因追索报酬的时效问题与用工单位争得面红耳赤,调解陷入僵局。冯晓光和书记员打开背包,取出国徽悬挂好,然后取出法袍、法槌、案卷、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穿戴摆放整齐。他一边布置这小小的“法庭”,一边安抚双方的情绪。待大家都安静下来,他一丝不苟地审查了双方的材料,听取双方意见,用最通俗的语言释法析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促成双方同意在适用时效的前提下适当上浮支付金额,当场握手言和。

街坊们见司法所里又挂起了国徽,法官在现场处理案件,纷纷感兴趣地围过来旁听,并抓住机会,就自己关心的法律问题向法官咨询。冯晓光用一个个普法小故事来释疑解惑,大家听得入神,与法官互动,相互讨论,一时间热闹极了。

不花钱的继承

继承纠纷是诉调对接工作中的常见案件类型。不久前,冯晓光处理了北京市景山街道一起涉及8名继承人的四合院继承纠纷案。涉案房屋是位于故宫附近的一个完整私房四合院,8位继承人年纪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62岁。几位继承人从小时候起户口均不在父母处,开具亲属关系证明较为繁琐。因继承诉讼周期较长担心身体吃不消,且可能面临交纳巨额的诉讼费用,一直未办理继承。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冯晓光将所有准备工作都提前沟通到位、准备妥当,使诉调无缝对接。两个小时,案件调解和司法确认工作就完成了。一趟法院没跑,一分钱没花就办完了事儿,令8位老人欣喜赞叹不已,主动要求与法官、调解员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个特殊的日子。

还有一起涉及一位抗美援朝老英雄的继承纠纷。老英雄邱某今年88岁了,17岁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至今腿部仍留有弹片,脚踝肿胀,行动不便。他的三儿子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他悲痛不已。为了处理好丈夫身后事,儿媳赵某经过与二老商量,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丈夫遗留的房产、公积金、养老保险、股票、丧葬费等财产问题。经前期电话沟通,家人都同意所有遗产均由赵某继承。定好时间,冯晓光和人民调解员崔健、书记员王卓琳一起来到当事人家中进行司法确认。“钱都给儿媳,我没意见。只是房子的份额我还是先留着吧,等我孙子结婚成家了,我直接给我孙子。”没想到,刚一坐下,奶奶就提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房子我不要,就都给我孙子吧!”老英雄也用手指了指孙子,闭上眼睛,长出了一口气,他显然还没有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老人耳朵听不见,冯晓光把问题写在纸上,耐心询问老人的真实意愿。新的遗产分割方案最终达成时,已是华灯初上。

更辛苦的工作

实际上,从今年4月份以来,这样的场景在东城的大街小巷里经常出现。背着国徽去调解、去巡回审判,成为冯晓光和书记员工作的新常态。他们走到哪里,流动法庭就建在哪里。诉调对接工作站里,搭建起一个个临时的小法庭。

法庭虽小,作用不小。

200余名退休职工半天时间就拿到了应得的福利,22起医疗纠纷一朝化解,原本恶语相向的邻居、兄弟握手言和……不需要经历漫长的流程,不需要提供繁杂的材料,不需要交纳公证或诉讼费用,就能办成很多事。

一传十,十传百。“走,去工作站找冯法官!”成了很多百姓解决法律问题的首选。工作站日渐繁忙起来,冯晓光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半旧的电动自行车,背了很多年的大背包,还有重8斤的国徽,陪伴着他从一个工作站奔驶到另一个。当事人听他释法,调解员学他用法,街坊听他普法。白天,他在工作站里现场指导调解员开展工作;晚上,他在微信群里指导调解员如何提出法律建议、修改调解协议。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已建立了7处诉调对接工作站,分别位于东四街道、北新桥街道、景山街道、建国门街道、竹杆社区等。下一步,还有宝华里危改项目、东城交通支队等工作站即将挂牌,进而铺向全区17个街道。两个月时间里,已经就地化解纠纷149件。

“说实话,去诉调对接工作站开展巡回审判,比在法院审案子更辛苦。胡同狭窄不能开车,每天我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大书包骑着车到处跑。不光路上花时间,风吹日晒,审结案件的数量也比在法院开庭少。”冯晓光坦言:“我在外边跑,庭里的其他法官就要承担更重的审判任务。”

对此,庭长韩毅兵表示,如果只算司法统计账,确实不划算。但是,东城地处首都核心区,如果算算政治账、社会治理账,结论肯定不一样。这项工作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便利和实惠,我们要长期坚持下去。

冯晓光其人

在诉调对接工作站里,什么案由都有可能会遇到。实际上,别看冯晓光年纪不大,民商事审判经验可一点儿不少,也是个“多面手”。他办理过继承、共有、相邻关系、名誉权、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房屋租赁、机动车交通事故、信用卡、金融借款、诉前财产保全、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各类纠纷1700余件。其中有老凤祥诉小商铺侵犯商标权系列案、业主委员会诉物业公司清退案、物业公司诉开发商索要未房改区域公共维修基金等疑难复杂案件。他办理的案件,无发回改判,实现了“零信访、零投诉”的好效果。

说起在街头巷尾调处纠纷,冯晓光也是有经验的。他曾作为巡回法官被派往天坛地区。一年间,他走遍了天坛的大街小巷,让百姓近距离感受到了法官的“亲切感”和“热心肠”,还促成了天坛街道首例指定监护人工作。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无户口、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义务人的“三无”老人。在老人病卧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到离世的时间里,他一日三次上门照看,用吸管杯给老人喂水喂饭,帮他糊上四处透风的窗户,多方协调解决老人生前身后事。

工作9年里,冯晓光给人的感觉是,总是很忙。忙什么呢?书记员王卓琳说:“冯法官说效率很重要,调解不过日,判决不过月!早一日落定,当事人就早一日踏实。”

“定分止争也好,释法析理也好,明察秋毫也好,主持正义也好,我心中所想,也是每一个法官所想吧,大家都幸福一些,就好了;无争,无讼,安宁……”冯晓光说,“老百姓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更容易解开心结,放下争端。所以,我会继续走街串巷跑下去,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解决法律问题,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温度,有满满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书记员调解员工作站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化身“人民调解员”的立法人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坚守团场的老调解员——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孙光杰
老百姓的“帮大哥”——追记“人民满意调解员”高瑞奎
法院书记员管理的问题及其措施变革*
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
解读《书记员巴特比:华尔街的故事》中的生存危机
德钧关爱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