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再思考
2019-09-02叶文虎
叶文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了近四十年;作为一个思想和理论的术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了四十多年。从理论上探讨“可持续发展”,似乎意义和必要性不大,因此本文只就其实践情况进行一些反思和探讨。
对一个事件进行评估的流行做法是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但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不可能获取足够的数据资料来加以分析,所以很难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加以评估。另外,即使运用大数据手段获得了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还需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而这两者的建立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专家会建立起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所计算出的结果也会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在无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情况下,只能从总体和宏观上去观察和把握。
对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当代人的发展应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四十多年来,当今发展所需的自然环境条件,似乎不是变好了,而是越来越坏了。诸如,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势头不但未减轻,而且更严峻;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的趋势越发严重;国际战乱日趋频繁等。四十年的实践不禁会形成这样一种看法和实情: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愿望虽好,是否过于理想化,不可能有什么明显的实践效果?但由于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提出的,又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提倡,于是就不便质疑,只能观望。本文认为当前实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根本困难有以下两点:
一是曾经所采取的“当代发展行为”是否可持续不能完全预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重大缺陷,它使用的是一个没有任何约束力的道德性语言,不具操作性。实际上,任何一个“当代发展行为”的决策者和操作者都不会故意选择会危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行为,然而许多发展行为都在若干年后被发现对后代贻害无穷。其原因在于“当代发展行为”的决策者和操作者的认识不到位,发展观不同,发展目的不同,因而对发展行为的选择也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这些结果中,有些实现了原定的目的,比如获得了物质财富和利润,而有些预料之外的结果也同时出现了,比如我们今天所遇到的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乃至战乱不止的问题等等,无一不是前人“发展”的另外一种后果,或者说是先期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后果。这些后果导致今天的人类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是形成全球认可的协同机制和规则难度极大。为使人类不陷落到各种危机之中并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要求全人类的行为必须协同起来,这包括各国之间的协同,还包括各国的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协同。协同必须要有机制和规则,特别是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追求。而问题在于,各个国家的情况有诸多的不同,各类人群的情况也有诸多的不同,特别是现实追求的不同。因此,共同认同并愿意遵守的机制和规则,一时之间非常难以形成,这需要相当长的时日。在无法形成全球的协同机制和规则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怎么做?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当前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可持续发展不再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本文以为,我国正在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进行着已初见成效的探索。
首先,我国在国际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完善了可持续发展原有思想的不足,奠定了全世界各国能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认识基础和逻辑前提。其次,我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生态文明时代”的概念,即人类社会正在向新的文明时代过渡,人类的一切发展行为都必须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理念贯彻到所有发展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既是目标又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要求。这两点弥补了原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严重缺陷。
最后,在操作层面,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三生共赢”准则,即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三者是一种共生关系,必须共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必须在时空上都赢得进步。若全世界都能接受并认同这一理念、准则、标准,并按着“三生共赢”理论提出的方法和模式去行动,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弥补了原有提法在操作性方面的不足。
当然,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探索研究解决。比如:如何使生态化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健康、迅速发展的原动力?通俗地说就是如何使保护生态环境取得比工业化更好、更快地获得物资生产和经济利益的成果。又比如:如何使社会发展三大主体的行为,即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沿着生态化的方向协同起来?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政府行为,本质上是要起到社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它如何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政策,调动其他两个主体行为;企业行为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它应该向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公众行为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怎样才能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公众在推动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等。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会在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在京启动
2019年7 月19 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综合服务平台”)在京正式启动上线运行,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他强调,要以综合服务平台启动为契机,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李干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提出明确要求。生态环境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既严格监督又帮扶指导,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污染防治技术和方案。牵头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派驻工作组到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研究。统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力量,对重点区域39 个城市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帮助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组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向沿江城市派出58 个专家团队进行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不仅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而且带动了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干杰表示,为有效解决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存在的成果转化不足、供需矛盾脱节等问题,加快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态环境部专门印发了《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围绕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加快建立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目前,综合服务平台已经汇聚4000 多项环境治理技术类和管理类成果,实现了线上咨询和线下服务的有效贯通、环境治理供需关系的有效对接、专家和技术的有机融合。平台的上线运行,将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科技服务的互动性、权威性和灵活性,为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精准、有力的支撑保障。
李干杰强调,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是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关键载体,也是支撑各级政府部门生态环境管理、企业生态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要做好平台推广应用,加强宣传介绍,积极引导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利用平台加强对企业的治污帮扶,积极鼓励企业利用平台加强供需对接和交流合作,切实让平台成为为民服务的新窗口,成为助力企业治污的好帮手。要持续完善平台内容和功能,吸纳更多渠道科技成果资源,强化平台智能服务,推进线下科技成果流动平台建设,加大成果宣传、推介力度,推动成果加速转化落地。要强化平台运行保障,相关部门加强建设和运行指导,相关单位积极做好技术支持,开发运行单位不断提升运维能力,确保平台稳定、高效运行。
启动仪式上,与会代表共同观看了介绍综合服务平台宣传片。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主持启动仪式。
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及在京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16 家重点行业协会代表,媒体代表参加启动仪式。
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推介活动
雄安
成果转化,走遍雄安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
2018 年12 月3 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联合雄安生态环境局举办了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暨“走遍雄安”生态文明宣讲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
福州
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分论坛
2019 年5 月6-8 日,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分论坛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与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签署《共建生态环境海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合作协议》,建立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有序转移利益分享机制和合作共赢模式,激发产学研用各环节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着力推介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广东
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技术、装备、服务展示交流对接会
2019 年6 月10 日,环境发展中心联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省直单位在广州举办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技术、装备、服务展示交流对接会,重点围绕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聚焦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为政府与企业在技术装备、营运服务等供需方面提供交流对接平台。
上海
中国环境技术大会
2019 年4 月14 日,在上海召开的“2019 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上,推介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体系构建。
成都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
2019 年5 月9 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承办的“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在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省成都市举办,重点推介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送科技、解难题,在科研人员、技术持有方和管理部门、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合作的桥梁,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
长沙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
2019 年7 月25 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承办的“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在长沙启动,重点围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需求和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反馈意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治污提供了整体解决思路和系统解决方案,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治污一线,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精准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
PACE 2019 中国环境治理学术年会暨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2019 年6 月27—29 日,“PACE 2019 中国环境治理学术年会暨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和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共同主办,《中国环境管理》编辑部协办。会议围绕“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理论、方法、实践等多维度的深入探讨交流,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媒体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参加了论坛。
本次会议形式多样,大咖云集,精彩纷呈。会议由主旨发言、晚宴特邀报告、圆桌论坛、分论坛等环节组成,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作大会致辞。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任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张象枢、PACE 理事会主席胡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华等嘉宾作大会主旨发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奥兰·杨(Oran R Young)教授、上海纽约大学Dan Guttman 教授、地球宪章国际秘书处执行理事Mirian Vilela、香港科技大学齐晔教授、浙江大学石敏俊教授、世界银行高级投融资专家朱达、南开大学徐鹤教授、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高级环境专家石正方、香港中文大学徐袁副教授等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葛察忠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南开大学徐鹤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等参加了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当前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未来的改进建议。分论坛从环境治理理论和方法、环境治理实证研究、中国环境治理机制和执法、环境社会治理创新、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全球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交流和讨论,分享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
此次会议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的高度肯定,他在发言中提到,通过此次会议“人民大学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让我们可以共同探讨推进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如何进一步做好当前环保工作”,并“希望这个年会能够越办越好,办成综合性、多学科、开放性的学术年会,为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发言致辞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作主旨发言
“一个有机协调弹性的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前提,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的和结果;反过来,只有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治理体系落后势必严重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下一步工作中首先要对我们未来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搭建起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根本基础。”
“作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知名高等学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为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学术智慧和智力支撑,是中国人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力度,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致辞
观点撷英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任勇探讨了中国绿色消费转型问题,强调中国应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当前绿色消费转型的窗口机遇期,在全社会大力推动绿色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华教授以环境圆桌对话为例说明环境社会治理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呼吁应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更加重视环境社会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著名环境经济学家张象枢分析了环境治理体系的概念内涵,提出了环境治理体系的框架结构及当前的主要研究任务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奥兰·杨(Oran R Young)教授指出在环境治理体系中可利用多种行为机制来引导社会成员参与环境治理
地球宪章国际秘书处执行理Mirian Vilela 以区域环境协定为例说明地球宪章作为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
精彩瞬间
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