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特点和介入治疗八例分析

2019-09-02田宏伟乔树宾黄洁胡奉环杨伟宪袁建松崔锦钢刘圣文

中国循环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弥漫性移植术胸痛

田宏伟, 乔树宾,黄洁,胡奉环,杨伟宪,袁建松,崔锦钢,刘圣文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1]。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2]。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心脏移植后1年的主要死亡病因[3-4]。CAV目前的病因包括组织兼容性差、急性排斥反应、慢性炎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等。除此之外,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病因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功能异常[5-7]。与局灶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CAV是以弥漫性、进行性内膜增生为特点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CAV以末端小血管病变开始,逐渐蔓延到心外膜冠脉,导致冠脉狭窄甚至闭塞。病理检查发现CAV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炎症环境中大量增生,导致管腔发生弥漫性狭窄,甚至闭塞[5]。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细胞增殖药物、血运重建、心脏再次移植等。本研究总结分析8例CAV患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阜外医院共进行454例心脏移植。移植前供体心脏冠脉均正常,由于胸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头晕等临床症状入院接受PCI DES治疗的CAV患者8例(1.8%),其中男性7例(87.5%),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糖尿病4例,多支病变患者为2例,发病时伴有胸痛症状者4例,接受心脏移植时的平均年龄为(41.9±16.1)岁。8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的病因包括冠心病(3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大动脉转位(1例)和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PCI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PCI手术适应证:移植心脏的血管近中段狭窄>80%,无PCI手术禁忌证。

治疗方法:冠脉造影及PCI术均由本中心经验丰富的独立术者实施。

心脏移植血管狭窄程度的定义:移植血管狭窄程度的计算公式为(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管腔直径。PCI后残余狭窄<50%定义为PCI成功,PCI术后随访复查冠脉造影,血管支架内狭窄>50%定义为支架内再狭窄(ISR)。

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和接受冠脉造影检查随访。

2 结果

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8例患者首次接受PCI DES的平均年龄为(48.0±16.2)岁。心脏移植术后首次PCI DES时间为(6.1±2.4)年(表1)。8例患者共有11处靶病变行PCI DES治疗,其中有6处病变为闭塞病变,另外5处靶病变狭窄程度在80%和90%(表2)。

表1 8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例(%)]

表2 8例患者心脏移植术后首次PCI DES的临床资料

8例患者的治疗结果:8例患者11处靶病变均行PCI DES治疗,共置入12枚DES,其中1例置入3枚DES,2例各置入2枚DES,其余5例各置入1枚DES(表2)。治疗过程中无急性血栓、边支闭塞、无复流等并发症发生,8例患者PCI手术均成功。

随访结果:8例患者PCI DES后平均电话随访(31.4±24.7)个月,4例患者的4处靶病变PCI DES后平均(31.7±21.0)个月接受冠脉造影,其中1例患者1处靶病变原支架通畅;3例患者3处靶病变出现ISR,1例支架内狭窄100%,未再行PCI;2例支架内狭窄同时合并新生病变,支架内狭窄程度为分别为50%和60%,新生病变狭窄程度分别为90%和100%,均给予PCI治疗。首次PCI DES术后未行冠脉造影复查的4例患者中,2例随访未发现心血管不良事件,2例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心原性猝死和心力衰竭(表3)。心脏移植术后首次PCI DES至死亡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1年;,心脏移植术后至死亡时间分别为1年和8.3年,8例患者无再次接受心脏移植(表4)。

表3 8例患者首次PCI DES术后造影及随访事件资料

表4 8例患者的随访资料

3 讨论

心脏移植目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脏病较有效的手段[8],虽然心脏移植后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88%[9],但是CAV仍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CAV具有广泛的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通常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阻塞病变,病理变化包括血管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等[10-11]。研究表明,2/3的近中段病变表现为脂质斑块,68%的远端弥漫性病变表现为血管内膜纤维化增生[12]。对CAV的预防和治疗对心内科医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有可能提高患者移植后的长期存活率,不幸的是目前关于CAV的治疗非常有限。CAV多表现为远端血管弥漫性病变,因此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CAV效果有限[13]。心脏再次移植并不是所有患者的选择,死亡率也较高[14]。因此对于CAV的第一道防线仍然是免疫抑制剂的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通过阻断细胞增殖的传导信号抑制细胞增殖。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的规范使用能够显著降低心脏移植术后的CAV发生率[15-16]。晚期CAV病变多以冠脉管腔严重狭窄导致心肌缺血为主要表现,免疫抑制剂对此无效。由于CAV近中段的病理变化与冠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类似,因此,介入治疗可以用来治疗CAV近中段病变[17-18]。

CAV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顽固性心力衰竭、猝死等。由于心脏移植去神经,CAV患者发病时通常缺少典型胸痛症状,通常以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头晕、心悸等临床症状入院就诊。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表现为典型的胸痛症状,研究显示典型胸痛症状可能和心脏移植后神经再生有关,胸痛发生率约为10%~30%,胸痛发生的具体机制目前研究不清[19]。

PCI治疗CAV具有手术成功率高、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优点,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分级为3级的CAV患者远期死亡率明显增高,PCI能够明显降低这些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另外,他汀类药物能够提高这些患者的生存率[20]。尽管如此,但是PCI后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仍然很高,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再狭窄发生率为35% ~100%,DES再狭窄发生率为20% ~56%[5]。本研究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的4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ISR,稍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因此,PCI治疗CAV被认为是一种缓解性治疗方案,并不能阻断CAV发病进展。与金属裸支架(BMS)和POBA相比,DES能够显著降低靶病变再狭窄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5,21-22]。目前,再次心脏移植被认为是CAV患者的唯一确切治疗方法,但是与原发性CAV患者相比,再次心脏移植能增加远期死亡率[23]。

总之,CAV多表现为弥漫性闭塞病变。尽管PCI治疗CAV患者ISR发生率高,但是再次心脏移植供心紧缺,费用昂贵。目前,PCI仍然是CAV的主要治疗手段。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弥漫性移植术胸痛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围手术期难治性冠状动脉痉挛临床分析
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结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