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自然的林学博士
——访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黄志群

2019-09-02林萍姗

就业与保障 2019年15期
关键词:林学林业森林

林萍姗

你很难想象,这位满面春风、侃侃而谈的林学博士曾经历过在荒无人烟之地徒步三小时只为求生的窘境。言语中处处为科研正名,他的林学研究却曾涉险。黄志群是一位行走自然的智者,他用亲身经历鼓舞着一代青年投身科研,勇创大业。

高知博士携誉归

黄志群出生于1973年,家乡在福建省上杭县,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十四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土壤与土壤生物学发展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

1991年至1998年,黄志群在福建林学院就读,先后取得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2004年,他赴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至出国留学的六年间,黄志群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从事研究员工作,博士毕业以后他先在西澳大利亚大学做科研,次年在新西兰林业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

2010年的一次机遇,黄志群回国参加会议,福建师范大学邀请他考察林业工作,正是这次考察,他发现自己在国外的这些年,国内的林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实验条件变得特别好。时下国内对科研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求,加之自身条件匹配,黄志群深感回国效力将有一片新天地。于是,他带着先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回来了,他要扎根祖国的“沃土”,做出一番事业。

回国后,黄志群担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的研究员,是“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他是SCI期刊Plant Growth regulation,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责任编委,2015年国际森林土壤学研讨会共同主席。

担任教授工作后,他精心传授学科核心课程,指导博士生、硕士生,主持国家、福建省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长期从事人工林经营和森林土壤学研究工作。截至目前,他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40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30篇),特邀参与撰写英文专著1部。

回到国内,黄志群常以自身在国外林地探索的经历激励学生格物致知,以不惧困难、勇于挑战的品质影响着学生,让他们在科研中找到初心,找到乐趣。

忘情林地钻学问

黄志群在澳大利亚求学期间,最令他难忘的就是那一次野外涉险的经历了。那天,他独自开车到荒无人烟的野外进行实践活动,然而才到半路车胎就爆了,手机也没有信号,距离他最近的村庄在哪里他的心里没有概念。困在野外,和外界失去了联系,他的内心几近崩溃。求生的意识驱使他寻求帮助,走了近三个小时,黄志群终于寻得一户人家,拨通求救电话,这才脱了险。

据黄志群介绍,在国外做科研是离不开野外实践的,研究基地很偏僻,常常开车半小时还看不到一户人家。由于经费紧张,他常只身前往,十分考验自身的意志力和协调能力。如今回头看这些经历,他将之视为十分珍贵的财富。

实际上,留澳期间,黄志群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国外强调独立自主,拿到课题要一个人做研究,很难得到外界的支持。有时,他背着除草剂步入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森林,一个样地一公顷,除草只能自己进行,遇到无法处理的障碍树则找同学帮忙,与同学合力解决。早上四五点出发,下午两三点才能回来。车要自己开,全方面地挑战自我。文化差异、研究经费上的问题,使他一度想过放弃。而他的一个外国导师则时常鼓励他要乐观,坚持下去。

“当初想要出国读书,主要考虑到在国外时间可以自由分配,我有机会大量阅读林学著作,充实自己。而野外实验更能锻炼自己,经历困难,解决困难,积累经验,四年间我的野外工作能力和意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的科研也取得很大的进展。”虽然科研之路不易,但是黄志群始终享受其中。他比他的妻子早一年来到澳大利亚,妻子生完孩子,待孩子五个月大的时候,也带着孩子到黄志群的身边相伴。因为学业忙碌,他将妻儿安置在自己租的房子里,第二天就出差了。这位林学博士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其家人的陪伴、理解和支持。

回国以后,黄志群丝毫不敢松懈科研的步伐。刚接手工作的时候,他每个月都会带着学生到野外考察,考察的林地集中在福建省南平市和三明市。据他介绍,这两市是福建最重要的林业林区,生产力非常高,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森林退化的问题急需解决。前几年,科研条件相对艰苦,学生到林区实践一开始有些不适应,黄志群以身作则,学生看见老师能做得很好,也渐渐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渐入佳境。

“现在很多人对科研有些误解,以为科研是很苦、很枯燥的事,实际上真正融入其中,会发现科研总有挑战,也需要创新,不断有新的发现。起初的困难,践行到后面,收获的是乐趣。我的工作还包括帮学生对科研的乐趣做一些启发。”

与其说黄志群是一位考察林区的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位行走自然的智者。他对事业的热爱、对自然的神往、对学问的考究,使他的生活离不开他脚下的土地。也正因为他的忘情求知,他对自己的专业、行业有着入木三分的剖析及应对思路。

回报行业以真情

黄志群说,回国之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国内科研水平发展得非常好,年轻人的专业水平要比当年高,人数及科研质量也更高,地理学研究的设备和平台也不断更新。这几年,他在工作之余主要埋头做理论上的研究,因为当下一线的林业工作者最需要的就是理论指导,他想成为林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推动国内林业发展。

“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我的理解越来越深了。许多一线的林业工作者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缺乏理论基础。我们从事林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生产一线的林业工作者的经验进行理论性总结,回过头再来指导他们的实践。”

他以自己在广西林区做科研考察工作时接触到的林业工作者及与他们的交谈为例,谈道:“他们为森林施肥,以为和为农田施肥类似,施了肥树就会长,实际上森林和农田是不一样的。他们困惑为什么森林长不好,我向他们解释在森林里施肥不是没有用,而是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有机质。土壤里的微生物也要能量,如果没有有机质,微生物就会把养分转化,施了肥也保不住,还会排放到大气当中污染空气。我告诉他们理论知识,他们理解后开始慢慢接受了。”

黄志群分析了福建林业的现状与发展限制后认为,福建的森林在全国来看是较好的,无论是森林覆盖率还是生产力都是国内领先水平。但是福建林业和发达国家比有差距,且差距还很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森林管理落后方面,故而福建林业生产力最高的时候还不及有些国家的一半。所以,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要改变科学研究水平较为低下、机制不完善、林业变现周期较长、森林生产力等问题。

“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要抓住大好时机,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科研,经费投入很多,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实验室比国外都好上许多,学校也支持我们在野外建基地,又引进了一大批国外非常高水平的科学家进来,有好的老师指导、好的平台发展,更要沉下心来做学问,做出一些成绩来。我力争通过研究,既要提高森林生产力,将之转化成经济效益,又要提高生态效益,净化水源,改善水质,净化空气。”黄志群认为当代青年一定要加强科研热情,作为过来人,他极其愿意将自己的科研经验、成长经历分享给他们,以兴趣为本,让科研变得有趣。

从黄志群的求学、科研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从行业中历练、成长,最终将所学所知回报行业、回报社会,以一腔热血、满腹真情助力林学的研究和发展,助力着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林学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land produces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