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半数学生唱歌跑调中小学音乐课何去何从

2019-09-01尚永娜

音乐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音乐课唱歌

2018年10月11日《文汇网》发布了一条新闻《教育部:全国六成小学生、近七成中学生唱歌跑调!是天生的还是音乐老师没教好?》报道称,全国中小学生音乐素养测评中,4万5千名中小学生唱音乐教材上的歌一唱就走调,音准达到中等水平的小学生只有40%,音准达到中等水平的中学生只占35%。据悉,此数据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测评中心在全国进行艺术学业质量测评后得出的结论。主要是通过测评中小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唱歌技能的情况,来测评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全国共抽样26万中小学生通过听音乐,来检测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抽样4万5千多名中小学生测试音乐教育中唱歌的水平。测评数据显示,通过听来鉴赏音乐,学生的表现普遍不错,但是检测学生唱歌的音准,情况却令人担忧。此新闻一出,引发了圈内音乐教育界人士的大讨论。

一、中小学生唱歌跑调众人谈

首先大家关注的是:孩子们唱歌为什么音准不好?据《文汇网》这篇文中介绍,测评中心在老师中进行了大量调研,发现学生在唱流行歌曲时并不走调,只有唱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时才走音严重。但是业内人士称,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曾经也编入过流行歌曲,不管是周杰伦还是邓丽君的歌曲,只要一编入教材,再流畅动听的歌曲,学生的音准也立刻不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的话道出了原因:“流行歌曲,学生是听会的,而音乐教材上的歌曲,学生是学会的。”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不妨看看各路专业人士的意见。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某专家直言:“问题就在教上。因为学校上音乐课教学生唱歌时,注重的是传授歌曲知识、节奏,歌曲往往被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歌曲本身则被肢解成一段一段,一节课教上几行,当学生学会整首歌时,说不定已经一个月过去了。老师总是觉得,不这样就不叫教学,但是音乐本身就是要教会缺少对乐曲的完整体验,怎么可能唱歌不走音?”

北京市某小学音乐教师认为,也不应把责任都推到音乐老师身上。她认为,现在小学每节课只有40分钟,要把一首完全没有听过的陌生歌曲让全班学生都唱会,的确有难度。何况根据水平测试要求,还要考核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知识点,在每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一般小學每周2节音乐课,中学每周1节音乐课),还要强调音乐课堂的趣味性、综合性、艺术性、科学性,每节课练习歌唱的时间真的很有限,学生还没唱会一首歌,下节课的教学任务又紧跟着来了,学生难免对歌曲旋律掌握不好。

三门峡市一位音乐老师认为学生唱教材歌曲跑调原因有如下三点:1.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流行歌充斥耳际是大部分学生爱唱流行歌的原因,对流行歌曲听多了、唱多了,自然将旋律的准确性把握会好些;2.一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确旋律简单,歌词有趣,好唱易传;3.教材歌曲往往只在音乐课上唱,又有常识的考核,所以练的太少。

上面两位老师其实观点比较接近,主要是说“唱歌不跑调的前提是多听、多练习”,所谓“熟能生巧”。而学生唱流行歌曲为何不跑调?那是因为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是由于它的歌词朗朗上口,旋律简单流畅,歌曲又具有时代性、时尚感,从而使得社会接纳度高、流传面广,乃至街头巷尾、网络媒体、甚至手机铃声都让这些歌曲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学生聆听接触机会也多,自然学的快、唱的准。那为什么学生一唱流行歌曲都不跑调,而“流行音乐一编入教材,学生就唱跑调了”?这很值得思考。文中说这是因为“流行歌曲是听会的,教材歌曲是教会的”,所以最终效果差别巨大,那对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启发?对于中国民歌、戏曲而言,口传心授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现在音乐课不注重唱歌本身,而玩花样繁多的形式,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吉林某高校音乐老师认为:“孩子们从小被锁定在了起跑线上,丧失了与自然接触、自由玩耍的机会,自然而然就由内而外都缺少情感表达的能力,以至于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都是死知识,不鲜活。”也许这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当今学校教育的弊端,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环境相去甚远,同时学生又与原本性的本土音乐和自然环境缺少亲密接触。其实奥尔夫教学法强调的就是这些,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鼓励艺术实践和创造。但奥尔夫教学法更强调身体动作参与音乐教学,注重运用身体去感受音乐各要素,综合性很强,所以在歌唱教学方面反而显得弱化了。倒是柯达伊教学法特别强调歌唱教学,这其中包括合唱教学以及视唱(识谱)教学。河南濮阳某高中音乐教师说:“没学声乐前,唱歌很好听,乐感极好,学了之后,内功散尽,高考生尤其突出,感觉唱歌好的都不是音乐专业的,业余的更自由。”

深圳一位老师认为,“现行音乐教材编写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学校和教研室又要求老师们严格按照教材授课,把老师们的能动性限制死了。”这的确是很大的问题,据我了解,在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很少有固定统一的教材,更没有“全国统编教材”这一说。上课的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音乐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把握教学进度。同时,他们的中小学特别注重音乐表演实践,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乐队、合唱团等,中小学音乐老师的课时量和排练任务也是比较繁重的。

郑州某小学音乐老师认为,音乐水平测试中包含一些音乐知识、识谱能力和歌曲掌握情况的测评,这给她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一是每周上音乐课时间很有限,两节课也就80分钟,每个班五六十人,还要维持一下纪律,音乐知识还需要讲解、背记;识谱能力需要训练,而学生识谱能力参差不齐,有零基础简谱都不会的,也有学了多年乐器基础较好的,而教材是五线谱,一年级第一课就是降E大调,在教材编写逻辑上就有问题,用教材教学生识谱很困难,而不用教材,学校又不允许……很多教材里的歌曲,音乐老师自己都不喜欢、学生当然更不爱唱。所以音乐课作为一门“副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求老师们兼顾所有要求、把学生教到“全部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郑州另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认为:“现在上级评价优质课就有问题,好像不是关注音乐本身,也不注重学生到底有没有学会唱歌,而是看谁的课堂花样多,把音乐上的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学生学习效果当然不好。”其实据笔者观察,对于中国民歌、戏曲而言,口传心授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不可完全摒弃,但现在音乐课不注重唱歌本身,而玩花样繁多的形式,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郭声健老师的一篇微信公号文章《还好你没学过音乐》。文中说的是一个名叫旦增尼玛的青海藏族歌手参加中国好声音,纯净质朴的声音同时打动了李健和庾澄庆两个评委。据歌手说,他没有专门学过唱歌。只是从三四岁时全家就有聚餐时轮番唱歌的传统。奶奶是当地的歌手,从小他耳濡目染受奶奶影响较大。李健说:“其实你这种歌唱就来自本能,这足够啦!你把这些音乐化成自己血液里的歌唱方式,你就有天赋!”庾澄庆也羡慕地说:“我的战队里就缺少这样的天籁之音。”对此郭声健老师感慨地写到:“音乐本来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每个人其实都是音乐家,只是后来当音乐成为一门专业之后,那些专业性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才由专业人士总结出来。于是,学音乐的人开始迷信与依赖这些专业化的东西,一切从本本出发,从专业出发,进而放弃了自己对音乐的本能感受与表达。这时候,音乐不再与自己的身心融为一体,音乐被教材与教师等外在力量从自己的身体里抽取和剥离出来,因而才有我家里人所说的我们的音乐教育大有把天才教成庸才的趋势。这位歌手说他从小到现在没学过音乐,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遗憾。郭老師认为,其实这不是遗憾,是幸运。“不要把我们的音乐教育想象得太美好,有的时候音乐教育甚至还会很伤人。我说你很幸运,是因为你的奶奶、你的家庭给了你最好最美的音乐教育。我甚至敢说,就我所了解到的现实情况看,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都比不上你的家庭、你的家乡给予你的最天然、最质朴、最生活化的音乐滋养。”

也有老师认为是因为音乐课不教学生识谱,所以导致学生唱歌跑调。我觉得这并不是学生唱歌跑调的根本原因,答案就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这位藏族歌手没学过音乐、未必识谱,包括他奶奶是当地歌手,也未必认识简谱和五线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嗓音嘹亮、歌声婉转的歌手。据说歌唱家帕瓦罗蒂也不识谱,照样是世界著名男高音,中国像常香玉等很多戏曲演员,非但不识谱,连字都不识,也不妨碍他们成为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当然,抛开唱歌跑调这个事不说,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仍然有很大问题。关于识谱问题也有另一种声音,比如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上了12年语文课还不识字、不会写文章,那一定有人问,‘你语文老师是怎么教的?然而中国的中小学生上了10年音乐课,到高中还不识谱的大有人在,却没有人问一句‘你音乐老师是怎么教的?所以说,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不教识谱有很大问题。有了识谱能力,学生才可以自主学习一些喜欢的陌生歌曲,甚至也可以尝试音乐谱曲创作。”

二、中小学音乐课该何去何从

中小学音乐课到底该怎么上?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安排进度?如何进行评价?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若想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可以做出如下改进:

(一)改进教材设计,给老师以选择自由度

首先要改进教材中不合理的内容和进度。对应老师们反映的教学内容和难度的问题,我记得杜亚雄教授曾分析过匈牙利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他认为匈牙利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很遵从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特点,从Sol-Mi开始入手,用首调唱名法、字母谱、节奏谱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逐步巩固各个音程之间的音乐感觉,总之,教材编写独具匠心,内容安排比较合理,值得学习。

其次要给老师们自由选择教材、自由安排教学内容的权力。赵洪啸老师在他创造的“音乐自由教学法”中提出了“教自己擅长的,教学生喜欢的”原则,我认为很有道理。只有老师自己喜欢的作品才能教好,音乐课是情感教育课、审美教育课,老师要先感动自己,再感染学生。每个音乐教师都不是全能的,总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教学时扬长避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老师才更有信心和能力把音乐课上好。

(二)改进评价机制,给音乐教学松绑

评价机制是指挥棒,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考试形式等。针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包括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和期末测评,针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包括教师基本素养、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目前即使针对学生音乐能力水平的测试,其实依然是间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尽管是学生学习效果不好,但被问责的肯定还是老师。那么这种评价体系设计是否合理?根据教育部公布这个结论,是有些耸人听闻、不由得让人怀疑了。

此外,音乐优质课的评价制度也值得商榷。什么样的音乐课是好课?每次全国音乐优质课比赛都会引发省级、市级、县区级进行音乐优质课的层层选拔,最终参加全国比赛的都是各省音乐教师中的佼佼者、音乐课比赛中的优胜者。在这个评比过程中,评分细则和评价标准以及评委的音乐教育观念、指导思想都很重要。记得在一次全国小学音乐优质课展示活动中,一位思想较为保守的教研员批评一位四川的音乐老师优质课过于强调“身体参与活动”,那个老师下场后哭的很伤心,她认为自己在一线教学多年,特别了解孩子,而这个教研员根本不懂得小学音乐课该怎么上。由此可见,“法无定法”,一千堂音乐课就有一千种上法,我们很难用统一标准去衡量生动鲜活的音乐课堂教学。持有不同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可能截然不同。

综上所述,全国学生音乐水平测试的结果是否真的合理?其信度和效度到底如何?真的如教育部所公布的“全国六成小学生和近七成中学生唱歌跑调”吗?这个结论着实值得怀疑。果真如此,不啻为给全国中小学老师当头棒喝,不亚于说一声“你们的音乐教学几乎是无效的!甚至学生是被你们越教越差的!”可怜中国的音乐老师们从十多年前的调查结论“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中尚未走出困境,如今“全国过半数中小学生唱歌跑调”这盆冷水又迎头泼来!话又说回来,假如此次测评结果是“全国90%以上中小学生唱歌不跑调”,那就一定意味着孩子们喜欢上音乐课、喜欢音乐了吗?也许那是音乐老师上课一言不合就让学生反复练唱歌的结果呢!那样的音乐课孩子们就能学好了吗?所以说,我们不应以某次测试结果绑架老师,更不应以这样的测试结果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

尚永娜    博士、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音乐课唱歌
喜欢的课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左手右手一起抓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
唱歌猪
不会唱歌的蝉
一只大狼想唱歌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