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
2019-09-01林丹丹
林丹丹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各学科教师因时因势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及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初中生物教学也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在强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并优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有所增益。
【关键词】核心素養;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和积累能满足个人长远发展及社会进步所需的意志品格及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需要教师结合目前初中生生物学习中普遍动手实验能力不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优化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生物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生物实验条件及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但从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来看,有些地方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很简陋,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生物教学实验室,生物实验所需的基础设备和器材严重缺乏,加之多年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不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忽略了生物实验课的学习,在实验操作和学习中,更多的是敷衍应付。对于教材中要求的生物实验过程及结果,很多学生只是背诵教材中的内容,缺乏对实验结果的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学校及教师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生物实验环境,包括设置专门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等。比如,认识显微镜教学时,单纯地按图讲解远不如让学生直接操作设备,结合教材中的表述观察显微镜下的具体呈现,对知识点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二、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实验形式直观化、鲜活化
不同教学内容的生物实验会有不同的实验形式,有的简单易操作,有的过程和操作比较繁琐,需耗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不免将实验课进行简化,对于那些耗时较长的实验,只是简单讲述实验过程及最终结果,导致没有有效利用实验教学时间,使学生缺乏有效、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对实验结果的学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过程及操作细节进行精心设计,使整个实验过程直观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勤于思考和分析、探究实验结果,对生物教学知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具体实验中要注重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对实验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例如,在玉米种子观察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学习方法,图中的胚芽、胚根、胚轴不便于学生的有效寻找和分辨,教师需改进实验过程,提前准备好玉米种子等相关用品,指导学生先将玉米种子浸泡几天,直到胚芽、胚根开始萌发,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发芽的种子并亲自完成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认识其内部构造。通过这种实验方式呈现了非常明显的实验效果,促进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大大提升了他们实验和探究的积极性求知欲,为其生物学科综合素养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所需坚持的原则
一是实验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生物实验教学中师生是实验的参与者,其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好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主导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规范、细心地参与实验全过程。例如,关于显微镜使用的教学实验中,教师对显微镜原理及基本构造进行讲解后,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在自主实验并探究显微镜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观察装片的步骤等,可明显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是坚持创造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实验的过程中,要善于围绕实验内容和能力要求,创新实验教学的模式、操作方法及分析总结等,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深化知识呈现方式的作用,鼓励学生不断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勤于思考的精神和质疑精神。
三是坚持知识与技能统一的原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自身抽象思维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统一,促进个人生物学科的综合素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对优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促进作用。要促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需要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及能力要求,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焦道利,田富鹏.参与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92-94
[2]朱德敏.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J].生物技术世界,2013(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