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舞台道具的表现空间及形式美感

2019-09-01张智勇

大观 2019年6期

张智勇

摘 要:舞台道具在目前戏剧表现中具有很强的渲染效果,现代戏剧的导演倾向于将道具做多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这一点本身是可取的,但是,这也使得有部分戏剧导演误认为道具越华丽越受观众追捧,整个戏剧舞美十分绚烂而演员的演技却黯然失色。因此,好的戏剧演出需要导演对舞台道具的表现空间把握得当,要分清主次关系。同时,要让其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所有的形式美感,这才是真正值得追捧的戏剧舞台道具。

关键词:戏剧舞台;舞台道具;表现空间;形式美感

戏剧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其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与生活、音乐相融合,形成一种以舞台讲述故事的形式,创造出各种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再加上今天现代剧的多元化,戏剧导演在道具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多数情况下,道具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对舞台剧本身,有着烘托背景的作用。好的舞台道具布置可以使观众第一眼就明白这部剧想要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所以道具是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一、道具本身对戏剧的作用

(一)故事背景

道具在舞台上基本上起到交代时间背景的作用。舞台上往往用各种花来暗示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满池荷花是夏天,傲然蜡梅是冬天,清高菊花是秋天。不仅仅是季节,白天黑夜也要交代明显,这既是对剧情的严谨推敲的表现,也为后文剧情发展埋下伏笔。不只是时间天气,对于时期的背景文化也要深入考究。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特殊的家具形式和风格,也有属于那个时期特有的印记,甚至连颜色都能彰显出时代特点,如革命时期的破旧朴素的军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各大标语和头像海报。道具不仅是舞台上的一个物件,也是舞台上沉默的叙述者。道具的表达能让观众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时间,对该舞台剧更具有代入感。道具是打开戏剧表演的一把无声的钥匙,默契而融洽地将故事中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无形中融入戏剧。

(二)推动情节

在戏剧舞台上,往往会有一种关键道具成为戏剧的主题,它承前启后,贯穿主题,带动情节的发展。比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里面的扇子,这面扇子既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定情信物,也是故事高潮的关键,从一开始小楼抛扇相遇、扇子题诗定情到后来决绝血溅扇面,巧妙引出故事发展情节,引出男女主角,象征男女之间的情义,扇中桃花也承载了李香君的决意,最后扇裂,代表两人间感情的悲剧。整部戏剧结构精巧,构思巧妙,以小小的扇子来承接全文,又将情感路线浓缩到扇中,实为精妙。整部戏剧若是没有这把桃花扇,将无从演起。类似这种作品里面的道具还有很多,道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戏剧舞台的框架。

(三)加深人物认识

一个人的身份和他的衣着打扮有很大的关系,和小说一样,戏剧也注重人物衣着服装。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将人物形象分为生旦净末丑,分别用不同脸谱来传达,鲜明地展现了各个角色所对应的人物形象。戏剧也是如此,戏剧中的人物配饰和相应道具都是经过导演反复斟酌、深思熟虑才布置出来的。黄宗洛老师曾经为了表现《茶馆》中松二爷懒惰胆小、谨慎无能的形象,特地将旗人平常用的小物件全部挂在身上,还从花鸟市场弄了一对鸟,这样全副武装,使观众对松二爷的形象一目了然。一个人佩戴物品的情况和他的职业、性格、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戏剧舞台本身就是一个彰显人物性格的地方,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配饰是必不可少的。正是这些小的物件,在细节决定人物形象之余,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四)营造舞台气氛

评书尚且需要惊堂木,戏剧舞台再现故事,需要更多的辅助道具丰富戏剧动作、情感以及氛围。同时,戏剧是远距离观赏的艺术,道具布置尽收眼底,道具的形状和色彩是观众接触到的最直观的背景。如果观众在台上只能看到演员演技,那戏剧就变得乏味了,一个好的氛围能够很好带动演员演技,也能加强观众观看戏剧时的真实感。舞台氛围是戏剧中把握节奏和情感的关键,它是由导演、演员和道具共同诠释的。舞台道具能够增强观众的视觉效果,更加直白地营造了戏剧氛围。关于道具的选择,导演一般都会优先考虑与戏剧一致的风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剧情,增强舞台上的和谐感。导演在布置道具时,对尺寸、距离、方位也要严格斟酌,努力创造出良好的戏剧氛围。

二、道具的运用原则

在国外各种绚丽文化冲击下的中国艺术界,现代戏剧舞台导演表现手法各有异同,各个戏剧流派都有对表现的诠释和追求,道具的运用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不管是夸张还是偏于细腻,道具在舞台上的运用使戲剧本身带有色彩,也给道具自身获得了新的定义。许多道具在戏剧中被赋予精神、哲理的象征,通过视觉上的反复呈现使观众感受到道具的强烈色彩。同时,道具也是铺垫情绪的方式,不同情景道具的应用,能够从另一个方面传达出演员内心的情绪。

(一)戏剧整体基调

道具本身就是给戏剧服务,属于戏剧的一分子,这也包括人物服饰、背景装饰、道具年代以及灯光气氛的效应,这些因素与演员、台词构成整个戏剧,因此整体基调必须一致,不然就破坏了整个剧的和谐和结构。但是现如今更多科技的因素加入舞台效果中,有些导演为了追求更加酷炫的效果,不顾整体,使用与剧情不相容的道具,使得整部剧鲜明地突出道具,或是过分滥用,将舞台戏剧情节忽略掉,导致重点倾斜,不能称之为一个戏剧。

(二)符合剧情

曾经有人这样称赞鲁迅先生的文章:“全篇没有一个废词,没有一个多余的符号,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所谓艺术,就是去掉糟粕,将最美的那一面呈现给观众。道具也是这样,能用两把椅子就不会摆一排靠椅,每一个道具都肩负了它在剧中的使命。一部剧中的道具,缺了一个整个剧就缺了点什么,不多不少刚刚好才是最好的。可能有人会质疑之前提过的装饰性道具是否是多余的,并不是这样,这些装饰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在叙述故事。一个舞台道具是否成功,并不是以精致度和数量去评判,而是每个道具都能经得起观众和演员的推敲,懂得恰到好处才是美。

(三)频率原则

一个剧中,每个道具出现的时间和频率都不一样,戏剧时间毕竟有限,每个道具如果只出现一次,基本上不可能让观众留有印象,那就更不用谈道具对戏剧的推动作用了。选择道具的时候,最重要的标准是出场时间和频率。戏剧靠道具来烘托,道具也要靠演员动作来彰显存在感。黄宗洛老师在《茶馆》中出场时,腰间的大小零碎用品撞击叮当作响,再加上黄老师时不时拿出鼻烟壶和挖耳勺比划,观众瞬间对这些零星道具有了反应,也懂了舞台道具的用意,同时对松二爷这个角色印象深刻。好的道具布置,可以无形中升华整部剧的深意,好的道具出场时机,能够在关键情节中为演员的演技锦上添花,对整部剧的表述更加丰满。

三、道具美学

道具的布置风格并没有绝对的统一,与西方审美不同,中国对美的感受较之含蓄得多,这一点在道具中也能体现。清朝初年在《虞初新志》中有一篇记录口技的散文,结尾处写舞台道具时仅仅用了五个“一”来呈现台上之景,与前文中喧闹有趣的表演相比,有些寡淡,但是无形中给表演增添了奇妙之处,隐隐传递着被口技者的技艺所征服。用寥寥简单的道具却能表演到淋漓尽致,这是演出者的魅力,也是道具的魅力。

道具并非精致讲究才能算美,在中国山水画中,留白多,画中也多是能看腻的山山水水,但是茫茫江面上出现一叶扁舟,就显得奇特不少,这大概就是中国人追求的意境和想象。道具也一样,戏剧中的道具赋予的是故事的背景和想象力,能够在道具布置中留给观众对剧情的一丝遐想,这场道具布置可能就算成功了一大半。舞美不是简单的道具布置、灯光设计等,工作人员能够在这种布置中精准找出留给观众的念想是很难的。

张奇虹导演在编排《风雪夜归人》时,将剧中的金镯子大胆改为白围巾,并频繁在关键时刻将白围巾呈现出来。由于白围巾在色彩上就先声夺人,占据了观众视觉,再加上反复出现放大了围巾这一道具,在最后玉春仿佛在努力够那条白围巾,偏偏够不着,只剩白围巾越放越大,漫天飞舞。白围巾从开始贯穿整个剧情,最后借用它来暗喻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张导演在这部剧里,既赋予道具色彩美,又通过舞台展现出围巾的流动性,在最后一幕中让整个舞台变得极具意境美。这是道具中美的典范。

道具之所以能够在多年戏剧中完好保存至今,是因为它在剧中具有不可分割的责任,也是剧中众多沉默的小角色。角色能被观众记住对角色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一个道具能够被观众津津乐道,可能也是道具布置的成功。舞美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从中国戏剧舞美中看到中国韵味美,不管是大胆夸张还是隐晦含蓄,都具有中国美的特点,都是美的真实写照。

四、结语

任何时代的产物都要不可避免地与时俱进,戏剧舞台道具也是如此,在今后的戏剧舞台上,将会有更多高科技的道具融入舞台,这是好事,但不可过度仰仗科技大肆宣扬舞美。戏剧之所以是戏剧,在于它有声有色有血有肉,道具是冰冷的,但是可以让戏中的情感变得温暖,具有温度,让它也成为戏剧中的角色,更加贴近观众。

参考文献:

[1]林佳丽. “擓婆”的故事——东北地区与河北地区民间舞蹈人物“老擓”的演变与传承[J].戏剧之家,2018(13):128-129.

[2]毛欢欢.以舞台为中心的十字交叉空间营造分析——以舞剧《银孩子》开场第一幕为例[J].黄河之声,2018(10):130.

[3]李冬.浅议场景设计在电视剧鉴赏中的审美特征——以新旧两版电视剧《红楼梦》为例[J].中国电视,2018(4):107-110.

[4]李蕊,朱晨飞.中国古典戏剧肢體语言表演与现代歌剧表演艺术的结合与拓展应用[J].南风,2017(2):136.

作者单位: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