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矿区居民生态文明建设支付意愿调查
2019-08-31郭秀艳
郭秀艳
(内蒙古财经大学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梦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基本指导。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年产量、技术管理,还是机械化装备水平,都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采煤国家水平。与此同时,环境治理状况、安全现状不尽如人意。我们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我们必须要对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加更大的力度,尤其是考虑如何从根源上来遏制环境恶化趋势,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探索分析,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为此,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1]。加大煤矿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建立煤炭资源的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和资源税,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制度,为环境修复提供资金保障。
建设绿水青山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调动矿区居民对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力量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为此,采用意愿调查法,分析研究支付意愿(Willing To Pay,WTP)是否存在和实际支付意愿的大小,主要意义为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意愿调查评估法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估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是直接调查咨询人们对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WTP)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随着收入和环境意识水平提高,人们为满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自愿为放弃部分个人消费而用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WTP>0)[2]。纵观国内近年来有关CVM的研究成果可知,当前我国就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在众多对生态环境改善、居民支付意愿的研究中,李国平等对陕北煤炭、油气矿区居民支付意愿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目前在我国煤炭矿区的CVM应用中,仍应以WPT作为首选。生态矿区居民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WTP将直接影响矿区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价值损失估算[5]。所以,采用WTP法对生态矿区居民为改善当地生存环境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
一、生态环境改善支付意愿研究的理论依据
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是基于现代经济学的消费者剩余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原理,通过对假设市场的消费者偏好的调查,来探知研究对象价值的重要评价方法[3]。它是近10余年来最重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关于公共物品价值评估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区域小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且宜于应用。
CVM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对环境等具有无形效益的公共物品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方式直接考察受访者在假设性市场里的经济行为,以得到消费者支付意愿来对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行计量的一种方法[4]。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与受访者的陈述偏好有关。早在20世纪70年代,CVM就开始用于对各种公共物品和政策的效益进行评估,其涉及面也很广泛,如大气质量污染、水体污染、健康风险、核污染风险、有毒废弃物风险、文化和艺术等众多领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CVM方法英国、挪威和瑞典引起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到法国和丹麦应用。在近半个世纪以来,CVM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案例、调查方法、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等也日益完善,其研究成果用于环境损毁评估和成本效益评估。根据Carson(1998)的统计,截止到1995年时,世界上就有50多个国家已经应用到CVM研究方法,应用CVM方法的具体应用案例已经超过2000个例;而据Carson(2005年)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CVM的研究案约为6000例。
到了21世纪,CVM已经是一种受全世界青睐的技术方法,主要应用于各个国家对市场环境物品与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估中。从研究设计内容来看,有关CVM的研究案例目前已广泛用于生态系统修复,如大气候、河流、湖泊、水土流失、湿地、如野生动植物保护、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健康风险等诸多领域的经济价值评估。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也更科学和完善。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现阶段我们国家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也是发展的特殊时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研究CVM起步较慢,并且相关的研究成果显示,重要的研究成果结论较少,研究的深度不够,广泛度不足。但是通过研究领域的不断探索与重视,我们国家在CVM的研究领域将不断拓展,取得进展。从研究内容看,国内文献主要局限于生态系统环境价值评估的测算,如空气质量改善、水质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价、长白山生物多样性、农地资源价值评估、草地恢复等[5]。不管是从公共事业方面,还是交通、供水以及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方面,我们都是比较落后的,需要加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特别是对矿区资源开采的环境损失评估研究,从而有效的将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应用,发挥其重要作用。国内近年来有关CVM的研究成果可知,当前我国就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在众多对生态环境改善、居民支付意愿的众多研究之中,李国平等对陕北煤炭、油气矿区居民支付意愿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6]。目前在我国煤炭矿区的CVM应用中,仍应以WPT作为首选。本文主要是探讨研究生活在矿区的人们为改善当地环境的支付意愿(Willing To Pay,WTP),即愿意付出多少金额。利用这部分投入来弥补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损失[5]。因此,专门研究生活在矿区的居民们为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的支付金额(WTP)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
二、煤炭矿区调查背景情况分析
调查地点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总人口194.07万,非农人口占比31.7%,约为48.9万人。鄂尔多斯的七旗一区分别为:杭锦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鄂托克前旗和新开发的康巴什新区。
鄂尔多斯地区,目前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主要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在70%的地表下,煤和煤炭储量达到1500多亿吨左右,占国家已探明总储量的六分之一。鄂尔多斯市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为9%,突破4000亿元,达到43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达到4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突破3000亿元,达到339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突破2000亿元,达到2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达到6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0%,达到39370元和13940元[6]。多年来,鄂尔多斯大量开采煤炭,由此所造成的地表塌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截至2012年,鄂尔多斯已经探明的老空区面积为307.61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为10.3平方公里,火区面积25.22平方公里,积水区面积0.552平方公里,而且数字仍在逐年提高,据测算每年以3%以上的速度蔓延[2]。同时,在煤炭外输的过程中,其引发的严重粉尘污染已经对公路沿线造成了巨大影响,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以能源和重化工为主导的大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造成市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大幅上升,特别是二氧化硫浓度呈直线快速上升的趋势,大气污染程度令人担忧。另外,不断开采煤炭同时也造成鄂尔多斯地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尤其是大多数开采企业更关注效益,节约水资源意识不强,这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当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每年鄂尔多斯地区因煤炭开发所造成的水资源损失额达到1.31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沿河工业带开发所产生的COD、氧氮、石油类等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逐年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退化问题严重。毋容置疑,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加剧了土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总而言之,当前鄂尔多斯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这不仅需要政府想方设法,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采取过硬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尽快减轻环境恶化的压力。
目前,在本区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土地沙化,大气污染,矿区水土流失,矿井排水破坏地下水均衡,废弃物堆积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危害本区的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
(一)煤矿开采对岩层地表的影响
目前,对于处在岩层深处的煤,主要依靠地下开采的方法。在开采挖空煤层之后,煤矿井下面会抽出大量的积水,煤矿井能够载重的能力会变弱,还有周围的很多小窑煤井为了短浅的利益,在采煤的时候不采取防范措施,把预留煤柱也采挖掉,这样会引发地层错动等一系列的不良影响,直接破坏上覆岩层的应力平衡,上岩层将会发生断裂塌陷,直至整体地表下沉。伴随着地表的塌陷,塌陷的浅处会在雨季大量积水、在旱季不断泛碱,塌陷的深处会由于长期积水逐步形成湖泊,塌陷的裂缝将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流紊乱,随后地表水将漏入矿井,同时严重破坏城镇的街道、建筑物等。
(二)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
煤矿开采过程对水资源影响十分严重,不仅严重破坏覆岩层原始应力,还对覆岩层的结构影响很大,最终影响了一系列与水资源相关的生产活动。地表的塌陷,塌陷的浅处会出现在雨季大量积水、在旱季不断泛碱,塌陷的深处会由于长期积水逐步形成湖泊,塌陷裂缝引发水流改变方向,同时矿井的水排放、岩石淋滤等还造成地表地下的水体污染。此外,地面水位下降也是由于开采造成的,有的地下含水层会互相贯通。煤层开采以后是属于氧化的环境,矿井水处于酸性状态,会对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还会产生对管道以及水泵钢轨等腐蚀的现象,这些井下设备和混凝土井壁的损坏以及水质的污染,不仅严重威胁煤矿生产安全,而且将致使本地区地下水的水质污染恶化。
(三)煤炭资源开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据近10年的统计分析,煤炭生产和消费是内蒙古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与煤炭消费总量成正比。尤其是在煤的开采运输过程中,必将产生有大量且细微的煤灰、粉尘,这些物质直接影响矿区空气中固体颗粒的悬浮浓度,也是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金属矿山凿岩、钻孔、铲运、放矿运输、破碎和筛分等作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生产性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等,从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角度来看,主要以生产性粉尘为主要污染物,所以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对生产性粉尘的排放标准审核。地下开采对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排风井,排放井下回风的废气。露天开采对大气污染源则包含钻孔、铲装、汽车运输、排土场、废石场等途径产生的粉尘。选矿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皮带运输、破碎、筛分以及尾矿库产生的粉尘。采矿过程中筛分排放的粉尘除了由排气筒排放外,其它是属于无组织型排放。
(四)煤矸石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产生的矸石被称为煤矸石,在煤炭产量中占据的比例为15%左右。由于这种废石中含有残余煤和碳质泥岩等可燃物质,经过长时间的露天积聚,常有自发自然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一系列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不仅造成空气质量的下降,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生态环境中的树木生长缓慢,病虫害多,农作物质量产量降低。据测算,内蒙古2010年的煤矸石产生量为854.2万吨,万吨煤矸石产生量为0.042万吨。根据本区能源发展规划,2012年煤矸石产生量为2080万吨,特别是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将占用大量土地来用于堆放,同时对当地的大气、水资源环境将产生严重污染。预计到2020年,煤矸石产生量将达到3180.15万吨,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对土地、大气和水资源环境的危害将更为严重[2]。
(五)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目前,内蒙古80%的煤炭源于井工开采,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方法大都是长壁式开采、全部垮落顶板管理。根据研究结果反映,上述方法造成的地表塌陷,一般最大深度为煤层开采总厚的0.7倍,塌陷面积约为煤层开采区的1.2倍。按照内蒙古能源发展规划,内蒙古2012年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占用土地约3500hm2,到2020年占用土地将达到5500hm2。我国煤炭开采和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硫化物污染物主要是酸性井水和二氧化硫。煤炭燃烧引起的硫的干湿沉降,还有在挖煤过程中形成的酸性矿井水改变了土地的酸碱性质,这样的物理化学反应会严重的破坏土地的质量。此外,采煤对植被的破坏也很严重,植被可以储存水源,使得土壤吸收养分从而改善土地质量。然而,煤炭开采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引发土壤质量严重下降,一片片裸露的没有养分的土地上再也长不出绿色植物,导致景观生态的恶化,整片地貌都受到影响。
三、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条件价值评估法
采用价值评估法(CVM)揭示在收入水平和环境意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人们为治理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减轻污染水平的需求,而且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放弃一部分个人消费(表现为支付金额的多少)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WTP>0)。支付意愿的存在与否和支付意愿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由于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的公共性,无法通过其市场信息计算生态环境破坏的价值损失,学术界通常选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作为评估生态环境破坏价值损失的方法.CVM一般通过研究矿区居民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WTP),估计矿区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价值损失!也就意味着,矿区居民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WTP将直接影响矿区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价值损失估算。
对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中对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当前我们国家的研究中大多是通过采用多元线形回归Logit模型以及Probit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探索[3]。本研究采用的是Probit模型进行分析的。
(二)设计问卷
在此次调研中,问卷设计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煤炭矿区居民社会经济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第二,煤炭矿区居民对居住地生态环境的感知度;第三,煤炭矿区居民对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体现为支付金额的多少。所选的受访者均长期居住在矿区,对煤矿开采造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切身体验。在问卷中,采取开放式的引导,介绍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危害,我们还提前准备好图片进行展示,使居民们更贴切的观察到目前生活环境周围的生态环境状况,引发居民生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使环境问题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再积极号召居民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形成自主维护生活环境的意识,并赋予实际行动来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中专门设计了煤矿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背景资料,以提高支付意愿调查的准确性。之后,为受访者设计了“愿意支付”和“不愿意支付”的两种意向。在受访者选择“愿意支付”后,设计安排了下一步提问,即“愿意每年支付的最高金额是多少?”,如果受访者选择“不愿意支付”,也设计安排了下一步提问,即“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采集数据
1.预调查的实施
地点选在煤炭矿区生态环境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正式调查前做了预调查,预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1份,其中有9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出资,有39人表示愿意出资,正支付意愿占78%。
预调查的核心问题投标值设置为200,300,500,800,1000,10000以上,统计软件分析得到的平均WTP值每户每年为348.6元。统计结果与同期研究结果略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起点投标值偏小所导致的偏差[6]。受访者中出现了有94%的非负支付意愿的支付额小于400元,主要集中于200,300,350元。根据预调查结果,调整了正式问卷的支付起点和数值间隔,即增加了薛家湾镇的起点投标值,同时增加300-1000元的投标间隔值,将支付值间隔设为:100元以下,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0000以上,其他(选填),以得出较为准确的支付意愿。
2.正式调查
调查地点为勿图沟和暖水乡两个矿区,我们的调查形式以入户访谈和随机选择为主,最终统计发放问卷数量为580份,有效问卷数量为536份,有效率92.41%[4]。
四、居民对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及环境政策的感知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煤炭矿区鄂尔多斯市勿图沟和暖水乡两个矿区,首先进行了居民对环境政策的感知度的调查。
(一)环境政策感知度
表1 本地区的环境污染感知度调查
表1的数据反映,被调查居民中48人、占11.3%,表示所处生活环境已经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201人、占47.2%,表示所处生活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147人、占34.5%,表示生活环境并不严重。归纳而言,调查中有93%的居民认为所居住的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表2 本地生态破坏状况调查
表2的数据反映,被调查居民中36人、占8.5%,表示所在地区的生态破坏非常严重,177人、占41.5%,表示所在地区的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归纳而言,调查中有近50%的受访者表示生态破坏严重。
(二)现行政策追踪
表3 煤炭企业对居民的补偿
表3的数据反映,本地区居民对于有环境补偿方面的措施了解不多,特别是煤炭企业是否对环境有所补偿不是十分清楚。在有效调查人数426人中,有29.8%的人认为有相应的补偿措施,而有36.6%的人认为没有补偿措施,还有33.6%的人根本不知情。以上三个选项选择中,人数比重相对来说比较平均,说明煤炭企业对于当地环境保护、补偿方面的措施实施力度不大,所以,应加大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使本地居民感受到企业对于当地环境的保护所起的作用。
表4 对政府补偿政策感知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在环境补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仅有24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7.5%,选择了肯定答案。但还有少数人60(14.1%)不了解环境补偿政策。
由上述数据及各项指标的分析可知:在调研地区的煤炭矿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已经投入一定的补偿资金,对于污染状况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企业也对环境保护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力度不够。调研地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环境政策感知不多,认为环境问题不是居民的责任,是居民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便取得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受访基本信息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平均年龄33.6岁,最小的17岁,最大的68岁,受访者主要是30-50岁之间;男性占比73.32%,女性占比26.68%;受访者受教育的程度分别为研究生及以上占5.78%;大专和本科占26.18%;高中及中专占46.56%;初中占36.82%;小学占6.37%。从整体来看,整个受教育程度调查中显示处于高中教育水平的占比最大,接下来是初中水平,依次是大学水平、小学水平以及研究生水平,相对来说,后俩者的比例较少;受访者有一部分是矿工,牧民占很大的比重,机关干部、商人占一小部分;受访者的年平均家庭收入主要集中在5万元至7万元之间。(2017年鄂尔多斯统计年鉴),占有效样本量的 63.5%[6]。
表5 2013年-2017年家庭年均收入情况
(二)居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
调查的有效样本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本地区生态环境较差,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还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当地生态环境破坏不严重,首先发展经济,环境是次要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314人的观点是认为当地的环境处于迫切治理状态,这部分人占总体样本人数的58.6%。认为需要治理,但要慢慢来的有196人,有占有效样本量的31.4%。认为根本不需要治理的26人占,有效样本的8.9%。
再从居民对现行环境政策的熟悉程度出发进行调查,在536份有效样本中,对环境政策基本了解的有371人,不足有效样本量的70%;对环境保护政策部分了解,但了解不多,一知半解的有133人,占有效样本24.6%。而表示自己对环境保护政策一点也不了解有33人,占有效样本量的6.2%。受访者对环境政策的了解程度,如表6:
表6 受访者对环境政策了解的人数统计
(三)煤炭矿区居民WTP估算
536份有效问卷中有385人表示“愿意”参与支付,占有效样本71.8%,“不愿意”支付的有151人,占有效样本的28.2%。根据对受访者社会经济情况的统计,样本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水平大约在80000元(2013年元)左右,支付金额在300-600元的占81.3%。支付金额占问卷数量比例,如表7所示:
表7 受访者支付意愿WTP统计
根据调查的数据,采用Kristrom的spike模型[7]进行分析,对平均WTP金额进行估算,该模型对开放式问卷是有效的。
1.计算出受调查者中正支出金额的平均值为:E(WTP)正=∑AiPi=589.82元。
其中:Ai为WTP支出金额,Pi为受访者WTP支付某就金额的概率。
2.数值修正:采用Kristrom的spike模型对平均支出金额进行修正,经过spike模型修正后的平均支出金额E(WTP)非负等于E(WTP)正乘以正支付意愿占全部支付意愿WTP的比例,由此得出:
E(WTP)非负等于E(WTP)正×71.8%=369.56元,由于选择零支出金额的受访者认为的WTP的支出金额为零。因此,通过上述分析,煤炭矿区居民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户年均支出金额应当介于370-590元之间。
支付范围400-600元的占家庭年收入的0.4%-0.75%,占“愿意支付”样本81.3%。WTP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调查结果如表8。
表8 意愿去支付占收入的百分比(%)
(四)对比结果分析
调研数据通过spss软件分析表明:
1.受访者的支付愿望:受访者“决定是否参与支付”的主要受对生态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的影响,同时还与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受教育文化程度、年龄、性别、职业状况等因素有关,但并没有对“是否参与支付”产生明显影响。而受访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满意度,与“决定是否参与支付”呈负相关,此变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以可见,受访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越低,就越愿意参与支付,这也反映出了受访者对迫切改善生态愿望。在反映受访者所在地区的两个变量,都对受访者“是否参与支付”产生正向影响,上述两个变量都通过了3%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受访者的参与支付愿望更高。
2.支出方式的估计结果表明:受访者决定支出金额数量多少,直接受受其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人口数、性别、职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状况对决定支出金额数量均呈现明显的正向影响,同时相关变量已经分别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与经验判断相符合。
受访者的年龄对决定支出金额数量——呈现明显的正向影响。该项变量已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分析原因,在受访者中,年长者群体相对于年轻人群体,更倾向于留在当地生活,因此他们更愿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受访者的职业状况对决定支出金额数量的多少也呈现明显的正向影响。此项变量已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面上看,此结论与以往的经验判断不相符,但本文认为这样的结果具有其合理性。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煤田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土地资源的造成的破坏,表现在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的直接影响,为此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出于对个人工作和生存的考虑,更希望、更支持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也就更愿意出资。
受访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满意度对决定支出金额数量——呈现正向影响。该变量已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同样,这一结果表明上看与以往的经验判断不相符。但本文中结合方程式中的估计结果分析认为,受访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满意度,是一项重要的因素。也是影响受访者“决定是否参与支付”和“决定支出金额数量多少”的共同因素。因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较低的受访者一方面愿意当地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受访者对当地生态环境治理信心不足,对于投入的资金能否起到效果表示担心。因此在选择支付多少金额时,表现的不是很积极,有一种观望的情绪。导致支付金额大多较低。这一点在tobit模型的结果反映不出来的。
受访者的家庭成员人口数对决定支出金额数量——呈明显的负向影响。该项变量已经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得出,受访者的家庭人口数越多,支付金额越少。受访者的性别对决定支出金额数量的多少——呈现明显的负向影响。这一变量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得出,男性支付金额与女性支付金额相比要少。
受访者了解环保政策的程度对决定支出金额数量的多少——呈明显的负相关。这一变量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得出,受访者越了解环保政策,支付金额越少。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我国当前实施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有关。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政策是:“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前提下,受访者更多认为应该由资源摄取者造成的环境损失者来承担责任。为此在客观上,此种倾向降低了上述受访者的愿意支付的金额数量[7]。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调查结论
其一,就目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收入水平而言,改善环境资源的支付能力仍比较低,但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和全民素质的提高,环境资源的支付意愿也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其二,就环境保护意识而言,由于对政府的依赖性仍然很强,致使愿意积极配合对环境资源的支付意愿调查,即便是表示有支付意愿的群体,其支付意愿更多的是反映在道德愿望上。
其三,由于受访者中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在调查问卷设计全过程中,如何阐述所评估的环境资源物品,如何提供生态服务数量和质量等,这些都成为调查中的难点。为此对环境资源价值的条件价值评估,应该源于环境质量或资源状态变化,力求精确的表达。
(二)政策建议
1.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促进煤炭产业节能减排
内蒙古煤炭工业想要实现充分的可持续式的发展,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想要煤炭产业能够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就是要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将可循环发展在产业内推广,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的执行好相关标准,把各项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实际行动。除此之外,还应该响应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好环保法等法律,对环境监管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要明确相关的规定并进一步细化,要从大范围上完善现有的能源补偿机制,对煤炭工业的监管要加强。根据地区间不同的地理条件,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形成发展方向,必要时还需给于一定的特殊保护。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而言,要充分的对本地方的煤炭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做好规划,加强对企业的监督,采取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才能避免煤炭开采的后遗症,还要对原来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让绿水青山重现。
2.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并对资源税进行改革,使得资源能够开发的更加的合理,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进而形成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观念。现有的衡量资源开发合理标准是按照生产过程中动用的资源的总量和其回收率进行衡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煤炭资源的浪费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够保证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就要设计出一个对煤炭工业的一种有偿使用制度,这是基于资源埋藏的复杂性、参数预测的困难性以及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等多方面进行的综合衡量,因为煤炭资源自身有着资源的稀缺性,属于国家所有,开采者想要获得资源的开采权,就必须得向国家付出相应的费用,这笔费用就是对于资源耗竭的一种补偿,也可以称为资源的稀缺性租金,除此之外,由于煤炭资源本身有着优劣之分,开采优质资源与开采劣质资源相比较,本身会有单位收益的增加,这样优质资源就会获得比社会平均投资效益高的超额收益,也称之为级差收益,这就要求开采者在取得优质资源的开采权利的时候,也应该将这部分级差收益交给资源所有者,就称之为资源级差租金。因此,煤炭资源的价值就等于资源稀缺性租金和级差租金的和,这部分是属于资源国家所有者的权益,要求我们不断的通过自身改进,对管理模式升级,最终形成节约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
在现阶段的经济新形势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于创新。为了实现煤炭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一系列的创新驱动为重要突破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上,加强对技术部门的研发投入,从而激励研发出一流的技术设备与各项成果,应用到我们的实际领域中去。能源产业领域中,加大各种能源清洁利用投资,将创新性的一流技术引用到生产开发过程中,提倡发展绿色经济。另外,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经济的地区,要适时调整其产业结构,需要不断突破和改善弊端,从不同的方式来想办法采取对策,尽可能剔除过量剩余的产能,调整杠杆平衡,提高煤炭企业自主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原煤直接开采率,提高生产中煤炭转化率,大力推动煤炭转化工业的进程。探索发展一系列可再生的新能源工业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主动与新能源企业实践合作,在创新突破的道路上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