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视角下建筑史App设计探析
2019-08-31张睿智魏鹏郦
张睿智 魏鹏郦
引 言
2018年4月13号,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我国教育到2022年基本达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其中,强调尽快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1][2],关键在于信息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教育类科技产品的研发。在此背景下,各类互联网教育产品不断涌现,且随着移动用户规模的扩大,产品从面向PC端用户逐步倾向移动用户,教育类App作为新型在线教育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成为未来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事实上,在线教育在美国早有发展,并已深入美国高等教育制度,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美国Babson调查研究小组统计了自2003年截至2018年美国在线教育的情况,小组成员认为,在线教育在往后五至十年将引起大量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和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
目前,在国内外教育及技术人员的协作下,教育类App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行业价值链和规模庞大的用户市场,建筑史App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款以用户体验设计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类App[3]。
1.用户体验是建筑史App的核心竞争力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统计(图1),2017年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高达2810亿元,预计2018年突破3000亿元。市场规模的新高、互联网创新服务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在线教育分支下的教育类App成为设计热点。
蓝标极光软件开发调查显示,教育类App的市场数量已超过7万,在移动应用中占比10%以上,排名仅次于游戏类App。这是由于教育类App进入市场后,各大商业巨头和小型公司纷纷涌入,同类产品数量急速增长。一方面,开发者往往关注内容与层级的不断提升,忽略对用户本体的关注,导致App使用效率与实际应用价值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市场的几近泛滥导致各企业教育类App研发技术的趋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就需要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将其作为教育类App生存发展的关键。
图1
建筑史App定位于在线教育领域,具备教育类App的基本特征,所以用户体验也是建筑史App生存发展的关键。人机交互设计指导国际标准(ISO9241-210)强调设计的驱动和重新定义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同时,考虑到短期内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在线教育用户的规模难有巨大突破,必须将用户体验作为建筑史App的核心竞争力,围绕用户体验五要素展开设计。
2.基于用户体验五要素的建筑史App架构
建筑史App将用户体验作为设计核心,综合用户需求及目标用户的共性与差异性对设计进行优化取舍。[4]考虑到用户体验的多重性与复杂性,现将其分解剖析,根据建筑史App的特性提取用户体验经典五要素进行多维度地考量和设计,并随着五要素抽象到具体的进阶逐步细化。
2.1 战略层——用户需求和目标制定
用户体验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在战略层方面,建筑史App重点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及其通过建筑史App期望达成的目标。[5]
图2
用户需求反映用户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利用当前精准的大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多维度、广覆盖、全方面发掘精准的用户需求,为建筑史App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6]。建筑史是研究建筑本体发展的课程,包含建筑发展的史实知识和建筑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设计学科中,是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也是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所以,建筑史App的目标用户主要是设计学科环艺专业的教师、学生及设计师。他们的共同需求是利用碎片时间对传统教学之外的建筑史理论知识进行扩充与探求。具体用户的目标制定有所不同,从以下三类主要用户进行调查分析有:
第一,就环艺专业教师而言,一方面,希望获取建筑领域最新理论知识和学科资讯,充实知识储备和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无论教师资历如何,都能公平地获得在专业领域研讨建筑史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机会,也是提出学科交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
第二,就环艺专业学生而言,需要传统教学之外扩充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质的学习工具,建筑史App可以渗入其知识认知的全过程加以实现(图2)。据调查,学生使用教育类App的原因主要有三种:院校教学推广、遇到学科专业问题需要解答或对该课程有浓厚兴趣[7]。
首先,院校教学推广方面,高校需要能够契合教学需求、顺应建筑史教学特点、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用型教育工具,同时能够深入教学体系、服务高等教育教学、弥补教学资源不足。
其次,学生遇到学科专业问题,希望得到准确并专业的解答,要求建筑史App操作便捷、搜索精准,在功能方面勿“多”而求合理,保证专业知识的丰富性,避免出现常规问题搜索不准确或无解的情况。
再次,兴趣浓厚的学生很可能成为建筑史App最长久稳定的用户,因此,不仅要迎合其对建筑史的兴趣,更要保持甚至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热情。这类学生不仅需要本专业常规知识内容,更期待冷知识、新奇趣味知识的出现,要求建筑史App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时更新国内外建筑领域动态与学术研究成果,并积极寻求形式上的创新,例如加入游戏化的交互设计形式。
图3
图4
第四,设计师是脱离了传统教学体系的特殊用户,他们往往没有正式学习建筑史的渠道,但希望利用碎片时间,自由自主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弥补设计实践中理论部分的缺乏。据此,App的呈现过程必须是清晰明确的,让设计师能够尽快启动学习任务,保证App使用的高效与节时。
2.2 范围层——内容设计和功能设计
内容设计方面,根据建筑史App的学科针对性、学科特性及实际应用领域展开综合考虑。严格意义上,建筑史既有一般史学特征,又有其自身特殊性。首先,在传统史学范畴内,探讨经典建筑作品可深入揭示人类建筑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对当代和未来建筑具有永恒的借鉴意义[8]。因此,App要涵盖对经典建筑的描述、记录以及对其内在规律的分析。其次,就设计学科特殊性而言,已经发生的建筑事件都应归入“史”的范畴,所以建筑领域最新动态也是建筑史的重要内容,更是建筑史App和传统教材以及其他同类App竞争的优势所在。
此外,内容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选择权威性的纸质教材为蓝本,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二,客观地审视和批判地选择经典建筑内容,因为有些经典建筑不仅具有审美性,立足其他角度还具有“审丑性”;第三,内容对用户有实际效用和价值,而非空中楼阁,浮于表面;第四,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安排内容;第五,保证新奇趣味性内容的真实性。
图5
功能设计方面,保留传统教育App基本功能的同时,创新创造符合新时代、新技术的特色功能。具体而言,建筑史App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经典学习功能
阅读、笔记、习题、在线教学、视频、电子版教材六大功能归纳为教育类App的经典学习功能,经过该行业多年的实践验证,能够为用户提供简单有效的知识获取路径。
(2)专业评论区
以专业论坛和树洞的双重形式连通用户的学习和生活,实现教师、学生和设计师的无障碍交流。其中,专业论坛用以专业领域经验分享或官方发布建筑领域最新动态,而树洞提供给用户拓展专业圈挚友的空间,以此开发产品的用户情结,打造人性化、情结化教育类App。
(3)3D建筑资源库
运用最新3D建模技术,整合国内外经典建筑3D模型、CAD平面等,建立资源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各年代、各地区的建筑,并可在移动端自由调整观察建筑的远近、角度及场景,更好地把握建筑带来的直观感受,解决传统教学手段及工具无法表达的建筑体量等问题。另外,模拟Photosynth(iOS客户端)功能,用户只需在原地保持水平并旋转一圈拍摄四周,App就可将所得一系列环型场景照片缝合,形成一幅360度全景照片,让用户建立属于自己的、立体可视且低成本的建筑资源库。
(4)建筑师词典
考虑到建筑史横向变量(时间)的复杂性及纵向变量(空间)的延展性,为方便用户在庞大的资源库中轻松获取所需资料,App加入建筑师词典功能,用户可以输入搜索建筑或建筑师的名称等信息或直接拍照搜图,轻松得到一系列完善且图文并茂的信息,介绍经典建筑的历史沿革和美学价值,提供建筑遗产的相关资料和专业解析。在百度发布的作业帮App中,由于搜题大多数学公式过于烦琐,这种为提高便捷性从而支持拍照搜题的做法同样适于建筑史App。另外,在使用App阅读过程中轻点该建筑或设计师名称即可在叠层中查看其释义,另有词条链接可进入建筑史字典获得详细资源。
(5)建筑师“机器猫”
搜集一定数量的建筑小常识或冷知识,建立小型知识点资源库,并将其抽象为用户的私人智能化宠物——建筑师“机器猫”。它将在用户在线状态下,平均每天通过对话框或游戏模式提供1-10个专业小知识,用户能够在剧情式的交互中自主、轻松地积累知识。游戏化在企业管理和购物网站设计中运用较多,目前,在教育领域也成为设计研究热点。建筑史App简易模拟RPG游戏模式,用户通过角色扮演进入游戏式建筑史学习中,在机器猫的引导下在实景或虚拟建筑场景中进行用户对战,完成角色任务,进阶解锁新的建筑集,实现对建筑史的广角探索,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达成的学习体验。充分开发机器猫的功能系统还包括智能推荐、在线提问/解答、打卡升级等。
(6)建筑师World Map
参考瑞士艺术史学会开发的Swiss Art To Go,利用移动端GPS定位获取用户所在地点,通过机器猫形象实时推荐附近建筑景点或展览、讲座等(图3)。
如果遇到系统不支持推荐或其他意外情况,用户也可自行定位获取信息。此外,提供能够控制画面比例的建筑师专属地图——建筑师World Map(图4),囊括世界各个国家已落成的经典建筑,使建筑师对世界建筑分布有直观感受,空间体量感受更加强烈,形成系统化认知。
(7)商业拓展功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开发WAP 网站、微信公众号经营或移动图书馆等多种服务,拓展资源优惠方案、预约讲授课程、提供友情链接和广告投放、举办线上下讲座等功能。例如,与同行业但非竞争关系的App或web网站合作,双方在各自页面提供对方的友情链接,尽量选择比流量多的对象合作,既能在功能和内容方面进行交流和互补,又能提高网站知识度。
除了上述几项,建筑史App还具备学习积分兑换、在线学习排名和建筑史知识竞赛榜单等功能。其中,排名、榜单及其他表面性的鼓励机制可以激发用户的好胜心和成就感,从而提升用户黏性。
2.3 结构层——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
交互设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而是运用大量多模态交互,从基本代码交互到图形用户界面交互、人际语音交互等,穿插在用户使用建筑史App的所有过程,提供丰富的人机交流协作,实现用户与App的双向互动和愉悦的操控体验。例如,前文提到3D建筑资源库,是利用移动端的重力感应器和螺旋仪,模拟HTC Vive和Oculus虚拟现实场景,用户通过简单的手机倾斜或移动就能实现全方位观察建筑(图5),也可应用于实际教学中VR场景物体的移动与控制,给用户沉浸式学习体验,形成良好的交互氛围。
信息架构原指组织App丰富而繁杂的内容,使其形成系统化的架构,而在建筑史App中,我们将“自适应学习”系统作为信息架构。“自适应学习”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家朱新明教授提出,帮助用户实现差异化学习。在建筑史App中,后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结合传统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按照程序算法定期检测用户的学习水平和状态,据此自动调整难度系数,为用户安排合理且完整的学习流程和计划,减小用户流失率。
2.4 框架层——导航设计和界面设计
由于建筑史App应用领域及目标用户的特殊性,导航设计要求整体简约、高端且给予用户的引导明确清晰,打造流程清晰、动态流畅的用户体验。首先,保证导航内容齐全、指引明确;其次,严格遵循人机工程学,例如,确保导航的重要操作在用户视觉聚焦点且大拇指轻易可以触达的范围,各个按钮安排不能过于拥挤或松散,确保大小适宜以防止错误点击;再次,充分模拟产品使用场景,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例如,首页置顶卡片采用近年流行的入口导流型界面设计,以大图轮播方式发布建筑领域官方动态、文章或即将开设的课程,考虑到用户单手操作不便,所以设置左右滑动以便进行切换。
良好的界面设计需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保持界面简约整洁,突出重点和亮点;第二,表示功能性的控制按钮集中放置,并有明确的操作顺序;第三,配图突出建筑史特色,且能够与内容呼应。
2.5 表现层——视觉设计
在表现层面,视觉设计强调建筑史App内容、功能与审美共同构成的用户视觉体验,遵循用户视觉流程、突出建筑主题,充分利用建筑或建筑装饰元素,从页面布局、图形元素和色彩搭配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设计:第一,保持页面布局平衡协调,关注用户使用过程中视觉的舒适度;第二,综合考虑标题、图示、插图等元素使用的和谐统一且符合建筑史主题;第三,选择适于学习界面的色彩搭配,避免饱和度过高的色彩导致用户注意力分散,影响用户使用效率。
3.结 语
本文通过互联网统计数据分析了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与优势条件,提出建筑史App的概念,验证了用户体验对建筑史App的重要性,并基于用户体验经典五要素展开对建筑史App的初步设计。由于教育类App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本文仅提出了初步方案,具体设计将在下一步研究中细化与升级,助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设,顺应信息化1.0到信息化2.0时代的跨越。
注释:
[1]郑杨硕,朱奕雯:《基于四维视角的交互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思考与实践以“用户研究与可用性设计”课程为例》,《装饰》2019年第4期,第81-83页。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2018年4月13日。
[3]任宏,刘辰:《教育类App中的交互设计方式与技术研究》,《设计》2018年第1期,第113-114页。
[4]王馨,王峰:《反思层面的儿童教育类App情感化设计研究》,《装饰》2018年第7期,第95-97页。
[5]刘军,刘俸玲:《基于角色认知的“互联网+”博物馆公共服务设计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装饰》2017年第11期,第118-119页。
[6]晋欣泉,张临英,朱连操,唐丽,王运武:《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研究——对教育App设计开发的启示》,《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年第6期,第625-631页。
[7]《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第4期,第64-70页。
[8]郑杨硕,贺世超,罗文澜:《“有情输入法”之信息交互原型设计与评价研究》,《包装工程》2019年第10期,第162-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