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开发应用
2019-08-30刘金凤
刘金凤
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就是微课程,微课程的核心是微视频,其辅助的资源是教学资源。本文出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对微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阐述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微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简述。
前言:网络的普及促进了“微”时代的到来,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从“ 微博”到“ 微信”,人们能够在其中获得需要的信息。特别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其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式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微课程的优点成为教育中的时尚,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新的学习体验,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欢迎。
1 对微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就是微课程,微课程的核心是微视频,其辅助的资源是教学资源。微课程能够实现对知识点的单独讲解,其中的知识点可以是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文化知识、社会知识、考试培训等,其重要的优点是时间短、内容短小、制作方便等。和之前的教学资料相比較,微课程的优点是比较适合教师,同时能够课题完整,时间长等优点。同时在形式上微课程也实现了创新和改进,制作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仅便利了学生,同时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为教师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
2 高中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2.1 做好微课程的模块规划
应该从高中的数学课程进行系统的筛查,目的是实现对教材内容和模块进行分析,进而为实现微课程的制定奠定基础。课程的设计一般分为以下类型:即知识讲授型、解题演算型、图形演示型、专题复习型等。制定微课程的方案包含以下的几种:概念、通项和前n项和推导方法;习题篇:课本典型习题、补充例题等;专题篇:数列求和专题、数列递推专题、放缩专题等。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依据模块的特点进行。进行图形的制定:对课本中的定义和习题进行图形的制定动画,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加强,为教师提供教学的素材。在进行微课程的制定过程中,不仅需要体现课本中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内容的延伸,不仅关注一般学生的反应,同时还要关注优等生。因此,教师应该对课程中的内容非常的熟悉,同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微课程的完整性时提升学习效果的基础。
2.2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形成微教案
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主要表现下以下方面:第一,体现“ 微”,将课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第二,体现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灵活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数学思维。
2.3体现学生为主体
在进行课程的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熟悉学生的疑惑和错误,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进而实现学习的有效性。确定微课程之后进行教案的设计,设计好教案之后将其形成“微脚本”,目的是促进微课程的录制和制作。
2.4微课程的制作
2.4.1电脑屏幕录制
进行电脑屏幕录制是进行微课程的主要形式。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结合“微教案”“ 微脚本”,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制定PPT课件,之后再电脑屏幕上进行展示,教师在PPT的作用下进行课程的讲解。在演示换灯片的过程中进行讲解。完毕之后对录制的课程进行编辑和后期制作。
2.4.2多媒体录播室录制
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微课程的录制可以直接由教师上课的课堂实录中剪辑制作而成。多媒体录播室是实现该种形式的基础。
3 高中数学微课程的应用
3.1学生课外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中使用微课程的话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帮助,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知识和查缺补漏的机会。此外,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话能够实现有效的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理念,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微课程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能够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
3.3教师培训
教师是微课程的开发者、制作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在微课程的作用下,教师不仅实现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微课程的观摩来吸取他人的优点。此外,微课程将一些新的培训方式进行融合之后形成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随着微课程的发展和普及,其对校本研修、区域性网络教研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对教师的成长帮助非常大。
3.4资源共享
优秀的课程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微课程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和应用还在进行探索,而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进行开发和研究,如华南师范大学互联网“ 教师工作坊” 正在试用和推广微课程,其为城乡教师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一定的平台,为农村的孩子和教师通过共享的平台。
4 结语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创新将是教育发展中的主题内容,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一线的教师更应该重视教育的创新,对微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进而实现推广。
(作者单位:河北定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