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德义《大漠之夜》结构及其他布局分析

2019-08-30叶方婷

北方音乐 2019年14期
关键词:结构

【摘要】本文以尚德义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作品《大漠之夜》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结构布局、材料等方面入手,对《大漠之夜》这首合唱作品进行了不同层面处理手法的提炼与归纳。

【關键词】尚德义;《大漠之夜》;结构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尚德义出生在东北,童年在西北生活过,是一位一直对西北有着极为浓厚的眷念之情的作曲家。1992年,尚德义回到阔别已久的甘肃,创作了《大漠之夜》等极具有西北风格的作品。

《大漠之夜》创作于1995年,并在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这首混声四部合唱作品是以我国大西北地域人文为背景,以骆驼在大漠之中行进的形象来表现肩负着生活的重负、历经着坎坷与磨难而有着坚韧不拨的精神的人们。作品不仅仅是表现当时劳动者的艰辛创业,更是突出中华人民不畏艰辛、不断奋斗的精神。

一、结构及其他布局

(一)结构分析

《大漠之夜》是一首带有引子的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其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的结构布局设计与歌词情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引子(1-28)以#c1-#c3的钢琴高音区开始,以#c音作八度配合,不停翻转。左手二分音符的均分节奏与右手二八的均分节奏型错开式的插位进入设计,很形象地模仿出驼铃的声音,此“主要织体”贯穿全曲,奠定了作品风格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人声声部在第5小节随着钢琴声部进入,以称词“嗯”在中-中低音区先后分别陈述陈述的“西北小调”来做背景支撑。第20小节开始钢琴声部的音区才渐渐向中音区过度,人声声部在第29小节正式进入,预示呈示部的开始。

呈示部(29-48)分为A(29-38)、A(39-48)同头异尾的等长二段式。钢琴声部的织体从主要织体简化为左右手之间单一配合的和弦织体,而音区较之前的引子部分高音区有着明显的对比,处在中音区与中高音区上。

展开部(49-103)分为B(49-64)、B(65-78)、连接(78-103)三个部分。钢琴织体从单一的和弦织体发展为和弦分解的流动型织体,而音区比之前显得宽阔了很多,低、中、高音区都有。

连接共有26小节,分为人声部分的16个小节与钢琴独奏部分的10个小节。除开钢琴独奏部分,在长度上,它一定程度上也可自成一段。

再现部(104-143)分为A(104-113)、A(114-121)、高潮(122-143)三个部分。钢琴织体在段落再现时回到了呈示部的和弦织体(见图2)上,而音区从展开部分的宽阔回到了之前的中音区与中高音区上。高潮部钢琴织体采用的是展开部流动型织体并进行了自身的发展,二八节奏发展成更快的三连音节奏型。

高潮部分在此处的安排具有给再现部第二次展开的目的,与展开部中的连接在布局安排上形成相对应的部分。其后,在第136小节到第143小节之间的人声声部从mf-mp-p情绪上的回落顺利进入到尾声部分。

尾声(144-162)从低音区回到最初的c3高音区,与引子在音区上形成了倒装。钢琴声部保留下模仿驼铃声音的“主要织体”的律动感,却简化了发音点,如骆驼队渐渐消失在大漠之中一般。

(二)连接布局

钢琴声部里的连接材料由纵、横的二度构成,驼铃声音作为织体材料,是全曲所有连接部分从未变过的材料。

连接材料分别在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分别有着不同的占比。

1.引子

引子中的连接材料分别在第11-12小节、第19-20小节、第23-24小节以每两个小节为单位,共出现了三次,共六个小节,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地方,而一次比一次间隔近,预示着骆驼队伍越来越近。不可否认,在这里的二度不协和音响模仿的驼铃声音反而比之前的单纯音响显得更加形象。

引子部分连接(右手声部)的第一次在音区g1上,第二次是在音区c2上,向上提高了四度,属到主。在第三次回到了音区c1可以看作是第二次的低八度重复,也是音区在设计上的需要。

2.呈示部

呈示部中的连接材料分别在第35-38小节、第45-48小节以每四小节为单位,出现了两次,共八个小节。在此数上相比引子部分减少了一次,但总数仍比引子多了两个小节。再者,呈示部相比引子里每两个小节为一组变为每四个小节为一组,而以两个小节一组重复一次,在单位长度上增加了一倍。

呈示部连接出现的第一次是为衔接A段,在音区g上。第二次出现是为衔接展开部,在音区c1上。同引子部分第一次与第二次一样,向上提高了四度,属到主。

3.展开部

展开部中的连接分别在第63-64小节、第78-93小节,这一次的出现不同于呈示部那样有规律。第一次出现在B段结尾的地方,人声部分还在为旋律做延留声,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这两个小节解释为改变展开部分解和弦流动型织体的律动,添加展开动力。第二次是同B段头咬尾式的进入,如同第一次一般,减弱了连接带来的对比。

展开部连接里的第二次有16小节之多,以四小节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为连接段。这一次的横向不再是之前连接材料二度进行,而是同人声部分重叠,在情绪上可以看作是一次小高潮的出现。

展开部连接出现的第一次在音区g上,第二次在音区c1上,与之前引子、呈示部一样,向上提高了四度,属到主。

4.再现部

再现部中的连接只出现了一次,也是全曲的最后一次。这样的设计是由于之前在展开部第二次时有过很充分的展示,这里的一次可以看作是连接材料的回顾,更是由于第122-143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而第135-143小节后自我消退高潮后就直接进入了尾声,不论从钢琴织体还是情绪上的变化都不要再进行连接过渡了。

再现部连接出现时在音区g上,回到了属音上。

从主、属音之间这之间的交替设计,且开始以属音最后一次又回到属音上也可以看出,连接材料虽然在整部作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但仍有不能作为主要材料,有着明显的主次之分。

(三)音区布局

引子部分从高音区开始,渐渐向下接近低、中、中高音区,好似在夜幕中由远及近的驼铃声,很快带着听众进入那大漠之夜中。呈示部处在厚实的的中、低音区,表现了骆驼大而沉重的形象。展开部的音区相比宽阔很多,各个音区都有涉及,这样的音区布局加上钢琴声部的流动型织体,更凸显了骆驼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再现部回到原有的中、低音区,但高潮部分的音区就丰富很多。高潮部分钢琴声部一直从低到高音区,加上流动型织体,好似骆驼队伍在大漠之夜行进中突然狂风大作,直到骆驼队伍经过狂风慢慢走远,带着极强画面感进入尾声。尾声部分慢慢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设计,表现了在我们面前的骆驼走远了,直到消失在夜幕之中。

引子部分由高到低音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音区跨度多样,但基本遵循着低到高音区的行进路线,而尾声部分如同引子部分一般很全面地展示了由低到高音区的布局。作品的一头一尾在音区布局上形成了倒装,而整部作品在音区设计具有拱形倒影的特性。

二、结语

《大漠之夜》这首混声合唱作品,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材料设计上都有着严谨的布局观。结构布局、连接材料布局及音区布局都与歌词所表达的意境相融合,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其次,将中国民族风格曲调与西方结构思维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开阔了中国声乐作品创作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李佳妮.尚德义合唱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叶方婷(1993—),女,汉族,湖北武汉,华南理工大学2017级研究生,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作曲。

猜你喜欢

结构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2017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盘点八大奇葩的心形结构
半包围结构
观察题目结构构造函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