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南文化地理与眉户戏源流

2019-08-30周贝琪

北方音乐 2019年14期

周贝琪

【摘要】晋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存有着繁荣的戏曲文化,基于此,笔者着重介绍该地区具有乡土气息的小戏——眉户。本文通过介绍晋南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之下是如何孕育出眉户戏,并如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唱腔和声腔体系。

【关键词】晋南;文化地理;眉户

【中图分类号】I236                             【文献标识码】A

一、晋南概况

大约180万年前,人类活动的足迹就在晋南地区发生。据史书记载,在最早的时候,尧将平阳建为都城,之后的舜定都于蒲坂,禹定都于安邑,都属于晋南地区。山西晋南因在黄河东岸,故又称为河东,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山西省晋南专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山西省晋南专区”分设山西省临汾地区和山西省运城地区,所辖山西石楼县划归山西吕梁地区。在山西民间,传统上将临汾和运城合称为“山西晋南”。

因晋南地区自古以来便以农业为主,因此长久以来的戏曲活动就很繁荣,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影响,大多戏曲活动都以依靠迎神祭社为生。宋代重文轻武,各种文学体裁兴盛,从唐后期而来的传奇、变文以及诸宫调演唱已非常普遍。从各种记载可知,在宋代都城汴梁有各种瓦肆勾栏,其中演出各种曲艺,可以说是城市中的戏剧演出场所。而与城市相对,在广大农村则利用此前祭祀酬神的露台或舞台进行娱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这片土地为载体,孕育了各种戏曲、曲艺、民歌等,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二、眉户戏源流

关于眉户的发源地,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产生于山西晋南,一种是产生于陕西,但均无翔实的史料佐证。眉户曲调在历史上可追溯,有说法是产生于周代,也有说是产生于秦代。但从一些曲调中可以看出,它们确实在民间长期流传,并用于眉户戏中。

(一)单个曲子于民间流传发展阶段

听以前的老艺人们说过,在刚开始的时候,民间没有“迷胡”或“曲子”这样的称呼,有说法是叫“竹马”或“竹马子”,他们为“竹马”帮唱时唱的就是[剪剪花][采花]等调调,就是而今迷胡中单个的曲调。例如[五更]、[西京]、[岗调]、[四平]等,都是单个曲子,偶尔会有几种不同的变体。

(二)地摊子于民间流传发展阶段

据老艺人李清齐、卫芳庭所说,眉户地摊子演唱有自弹自唱的形式;也有一人弹唱,而另一个人用四页瓦击节的形式;有些技巧高超的艺人们,自弹自唱的同时,脚踩踏杆以木鱼、碰铃击节;再有就是数人操家具的演唱形式。眉户“地摊子”演唱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仍有活动,但也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

(三)舞台戏于民间发展阶段

眉户戏何时何地搬上舞台说法不一。有说法是,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有人将曲调和民间的秧歌、民俗相结合,逐渐发展为戏曲的形式,搬上舞台;也有说法是,清嘉庆年间,眉户发展到舞台上,直到清咸丰年间才开始创立了班社。这个期间,眉户经常与蒲州梆子同台演出,它大量借鉴和吸收蒲州梆子的曲牌、锣鼓经,并且采纳各种板腔体唱腔以丰富自己,使自己的表演形式不断发展,剧目不断丰富,各种技艺逐渐成熟。

20世纪20年代,眉户处于繁荣阶段。职业戏班日渐庞大,名角辈出,有胡老五班、赵连成班、高明有班等,小生有才娃、旺旺等,小旦有斗斗、李振雷等。,须生有杜喜、段全忠等,小丑有马发娃、杨丙元、帽盖等,琴师有闫士峰、张登娃、光景、曲天喜等。这个时期也有许多经典且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如《张连卖布》《小寡妇上坟》《珊瑚坠》《天平山》等。

抗日战争期间,晋南被日军侵入,眉户班社迫于环境所使而解散,有的艺人们重新开始在地摊卖唱,有的加入了抗日剧社,以此宣传抗日。这个时期,涌出大量的现代戏,多表现现代生活创造,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艺术手段。当时的演出特点是:道白为生活语言,没有韵白的限制,表演无技艺性很强的提袍、摔袖。唱词结构基本严格遵循于曲体格式,唱腔牌子的运用依然遵从传统习惯,板腔体唱腔的结构和伴奏与蒲州梆子相同,行腔上虽有差异但仍无十分明显的区别。后来,为大力发展眉户戏,不仅借鉴蒲州梆子的锣鼓经和器乐曲牌,还通过移植其他优秀剧目来扩展规模。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眉户后继有人,临汾、运城地区分别设立眉户班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演员。

三、音乐本体

(一)唱腔

眉户唱腔属于曲牌体,属于明清俗曲腔系。眉户曲调是在陕西关中地区及晋南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优雅、抒情、活泼而不乏诙谐的格调。

眉户唱腔牌子的结构有三种:第一种是均衡整齐的四句式结构,如“四平”“采花”“琵琶”等,其中有的牌子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完全重复,如“纽丝”“太平年”“罗江怨”等;第二种是上下对称的二句式结构,多是常用的类似说唱性的牌子,如“岗调”“紧述”等;第三种是通过扩充、加垛、变换节拍节奏等手法产生的诸多变体结构。

眉户唱腔结构有单曲和套曲两种。单曲是以一首曲牌单独或反复使用来构成一个完整唱段,在反復演唱的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套曲是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曲牌构成的唱段。套曲有三种形式:集曲成套、插曲成套、联曲成套。

眉户唱腔牌子中及牌子间连接的过门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是重复唱腔牌子的最后一句或其中一部分,如“四平”“纽丝”“五更”“剪花”等。

二是唱腔乐句的展开性发展,唱腔与过门成为一体,难以增删,如“西京”“慢五更”等。

三是承前一句尾的一音或数音并加以发展,如“岗调”“哭岗”“钉缸”等。

四是将前一唱腔的中结音或终止音作为过门的中心音加以发展,且该音常不断地出现于小节的强拍上,如“反片”“勾调”“慢述”等。

眉户唱腔的唱词分“齐言句”和“长短句”两种类型。齐言句以“二、三、三”结构的七言句和“三、三、四”结构的试验句为主。构成曲牌的齐言句主要有两句式,如“西京”“岗调”等;四句式,如“四平”“采花”“太平”等。构成曲牌的长短句有两句式如“春调”,三句式,如“绣海花”“剪剪花”“罗江怨”等,四句式,如“金钱”“五更”“月尾”等。

眉户的音域较宽,高达十九度,常用音区也有十二度。高音区传统唱法采用小嗓,低音不及者一般以乐器代之。

(二)乐队

眉户的乐队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组,俗称“文武场”。文场以三弦、板胡、二胡为主,琵琶、扬琴、柳琴、阮、唢呐等辅之,武场有板鼓、梆子、碰铃、铙钹、马锣等。眉户所用器乐曲牌及锣鼓经大部分也是借鉴蒲州梆子的。

四、结语

晋南眉户,曲调婉丽妩媚,行腔酣畅柔美,韵味质朴,剧目丰富,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它属于地方小戏,搬上舞台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但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受兄弟剧种的影响,本剧种呈现鲜明的地方特色。通过对晋南眉户的介绍,了解在这个大环境下眉户的生存状况,笔者了解到晋南眉户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分流出北派临汾眉户和南派临猗眉户两种,在晋南眉户这个母体中,如何分流并呈现不同的特色,这在日后的研究中会涉及到。

参考文献

[1]赵梓涵.晋南眉户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5(7).

[2]侯瑞霄.晋南眉户的起源于发展[J].黄河之声,2015(1).

[3]侯瑞霄.曲牌体、板腔体两种戏曲音乐对比研究——以晋南眉户与蒲剧为例[D].山西大学,2016(6).

[4]姚德利.晋南眉户音乐概述[J].运城高专学报,1992(7).

[5]曹晓晶.眉户音乐特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4).

[6]郭永锐.山陕眉户戏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