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育科学文献载体特征分析
2019-08-30韦立欣谢小平
韦立欣 谢小平
摘 要:通过对成都市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文献资料、政策文件和成都市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分析, 梳理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进而提出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体育产业 发展现状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7(b)-0207-02
随着《国务院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意见》的发布,成都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先后发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16〕6号)、《成都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为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成都市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主要从成都市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文献资料、政策文件和成都市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分析,梳理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进而提出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建议,对促进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在2008《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基础上,新增了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金融与资产管理服务等新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业态,为各地方省市摸清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2016年成都市体育局以《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对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摸底调查统计,并且编制了《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92.24亿元,实现体育产业增速达到91.73%,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140.42亿元,占地区GDP生产总值的1.3%。其中体育服务业总规模达到254.1亿元,占比达到64.7%,实现增加值达108亿元,占当年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6.95%[1]。相较于2015年国家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总规模比例达到33.4,成都市体育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也成为成都市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
1.2 体育赛事助推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成都国家化城市的影响力,成都市提出打造“国际赛事名城”的发展定位。成都市于2018年2月,发布了《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赛事名城,对成都市2018~2035年体育赛事发展提出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规划[2]。2015年,成都市体育局成功推出“运动成都”定制赛事,以参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切入点,加大丰富了人们的全民健身活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赛事活动的热情,促进体育消费,为成都体育赛事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2015年《成都市体育产业统计报告》,成都市2015年共举办国际级、国家级、职业联赛、市级等正式赛事383项(不含民间非正式赛事),参赛人数超过21万人,观众超过123.9万人次,实现赛事收入1345万元,拉动消费超过27580万元[2]。成功举办了ATP250成都公开赛、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以及世界体育舞蹈大赛等15项国际体育赛事,打造了“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成都·都江堰双遗马拉松赛以及温江中国马术节等自主品牌赛事,助推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
1.3 产业化项目提升成都综合实力
2006年成都温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被评为首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全国35个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成都市是四川省唯一一个联系点城市[3]。2017年成都西岭雪山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019年都江堰市虹口景区漂流项目入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名录,由此可见,成都市已经形成了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与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为龙头发展极,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带动了成都周边体育产业发展,提升了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2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不够繁荣与活跃
成都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与成都市国际体育赛事名城的发展定位不相符。第一,成都体育竞赛表现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当前我市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市场规模为4311万元,占体育产业市场总规模0.11%,在成都市体育服务业结构中占比最低,远低于全国体育竞赛业的占总规模的0.9%的发展水平。第二,虽然成都在2016年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比赛,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这项运动的顶级赛事,项目较为偏门,缺少顶级品牌效应,且这些品牌赛事都属于申办赛事,不仅需要高昂的申办费用,而且由于所有权归属于国际体育组织,不利于成都市赛事旅游长序稳定发展,第三,缺乏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第四,职业体育赛事发展薄弱。目前,成都市职业体育俱乐部仅有四川金强篮球俱乐部,而当前职业联赛水平并不高,球迷群体规模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竞赛表演业产业发展。第五,成都市体育赛事运作主体市场化程度不高,除成都双遗马拉松等部分赛事由企业运作外,大部分赛事均由体育相关政府部门主办,由于该类赛事缺乏效益考核,导致赛事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商业价值开发不充分。
2.2 体育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完善
虽然《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对体育产业引导和扶持、用地、税费价格、公共体育场馆补贴等方面提出了扶持政策,但目前这些政策尚未落地实施。如成都市目前尚未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尚未落实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稅收的优惠措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资本投资体育服务业的积极性。另外,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主要以体育部门为主,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职能部门合力尚未形成。
3 发展建议
3.1 引爆体育竞赛表演业
围绕成都市打造“国际赛事名城”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成都奥林匹克中心,积极申办、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制定《成都市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充分利用成都市丰富的山水资源,在现有赛事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成都市自主品牌赛事,并且对部分前期投入高、社会效益好能突显成都文化内涵的体育赛事,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企业,推动体育赛事经济活跃发展。研究制定专门的赛事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办赛成本,提升赛事社会效益,对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或为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提供场地,以及赞助重大体育赛事和活动的经营单位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成都市各区县依托各区县的资源特色,大力培育并逐步形成各自的品牌体育赛事,形成“一区(县)一品”的发展格局。
3.2 完善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学习上海、北京等地的经验,尝试通过各种渠道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和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旅游基地、体育产业项目、园区等各类体育产业聚居区,处于成长期的体育企业、本市和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以及体育社会组织面向大众的健身服务等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4]。鼓励各类体育产业投融资基金落户成都,创造有利于体育服务业多元化投资和推出的环境。
3.3 加强人才保障
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保障,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体育部门通过公开选拔、招聘等途经,引进一批具备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赛事策划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体育管理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赛事运作与管理等相关课程体系,培养赛事运作与管理、体育产业运营、体育健身休闲管理的专业人才,为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体育产业统计报告[R].2016.
[2] 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Z].2018.
[3] 国家建体育产业联系点成都成唯一入选城市.中国社会科学网[EB/OL].http://www.cssn.cn/gd/gd_rwxn/gd_zxjl_1695/201508/t20150813_2119082.shtml.
[4] 成会君.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功能定位、引導机理及运行机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