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2019-08-30火东成
火东成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但是人们通过网络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却很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严重不足。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应该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我们要增强传统文化的普及,通过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方法来加深传统文化的普及。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042-01
文化的培养应该从新一代的青少年开始,他们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由他们去实现。初中是孩子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在初中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家的历史,更好的体会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也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丰富的文化储备使得学生们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素材大大提高,写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语文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我将从下文中语文教学的方面分析如何融入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原因
1.教育改革要求重视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的学习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而初中的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的他们对世界有着初步的认识,但懵懵懂懂,在探索中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慢慢形成。所以初中的教育尤为重要的,我们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塑造好的三观。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教学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以我的文化素养。为了呼应新课改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为了弘扬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品味,语文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和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塑造愛国主义情怀。
2.增强文化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实际不断增强,已经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不断增强,文化实力却没有与经济并驾齐驱,一起进步。所以中国的经济水平越强,文化的不利便更加显现。文化实力的羸弱使得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处在上个世纪,而且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因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够,但人们又迫切的需要文化的支持,所以人们盲目遵崇外来文化,国外的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就使得中国在国际交流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不利于我们文化强国的建设。所以文化实力的增强变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
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评比主看分数,而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上,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必须掌握,与考试无关的传统文化就被放在一边。原本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在教材的编写中也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可是在教学中,这些知识要么被忽略,要么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要求了解或者背诵。老师不会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导致学生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对传统文化是极为不利的。
2.沉重的课业压力削减了学生的激情
因为应试教育下,家长和老师都过分注重成绩,导致学生们在课堂课后都有着沉重的压力,而且为了应付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有检查或者听课的时候,教师就会运用新课标教学,这让学生们变得无所适从,两种课堂的不衔接,学生们无法理解,适应这来来回回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要多重方案备课的压力,学生们又无所适从,老师和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都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更不要谈把传统文化运用到语文教学。
三、语文教学中普及传统文化策略研究
1.深入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充分的利用课本内的知识,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定要用课本作为基础。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去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这些信息,充分的运用各种方式,增强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感,将传统文化真正的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在课堂中运用有趣的讲解,提高学生们对语文这个学科,特别是融入了传统文化的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上课时就能认真听讲,能大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也会有意识的去了解传统文化,这样学生们就能充分的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了。
2.以生活为切入点,拓展传统文化外延
教学来自于生活,仅仅靠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学习,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了解、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们必须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增强学生们的现实感受,在生活中寻找、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们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性格中。就像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发生的背景,讲解作者的内心思路,让学生们代入,去深入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
3.以学生为渗透点,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教学的受体是学生,所以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教育的成果究竟如何,最终的点都是落到学生的身上。所以学生才是学习的最重要的主体,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抓住学生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学生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的了解学生们,去抓住学生的共性,也要了解到不同学生的个性。抓住学生的共性是指,现在的学生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变多,普通的教学方式可能无法吸引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们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利用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将传统文化和孩子们的兴趣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活动。而抓住学生们的个性是指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是不同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本身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也有多的了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说出课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信息,让孩子们真正参加到教学过程中,会增强学生们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多的孩子得到鼓励,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对传统文化学习更加用心,也会在与其他同学日常的交往交流中向其他孩子传播传统文化,这对传播传统文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新课改的要求,还是增强文化强国的紧迫需要,这都对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底蕴十分丰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光芒不能被我们淹没,我们应该学习发展传统文化,让它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翟晋玉.原生态教学: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N].语言文字报,2019-03-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