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文化教学和培养需求
2019-08-30周洪涛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培养目的指导下的专业文化教学的现状,解读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和新需求,提出该专业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文化教学 培养目的 汉语言 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008-02
200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提出了“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的培养目的,明确定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对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当前留学生教育在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质量,处于向高质量、国际化和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转型期,解读当前留学生教育的新需求,深化认识专业培养目的,从专业培养需求的角度来提出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看法。
一、满足社会需求的汉语言专业培养目的:文化教学也十分重要
满足需求设立专业,这契合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内涵。汉语言专业是特别为外国留学生设立的本科学历专业,早期承担培养汉语教师、翻译和现代汉语研究人才的任务。这种培养满足当时少数精英的培养需求。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不断加强,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逐年增加,希望通过汉语学历教育来系统学好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来华汉语学习者从早期的精英阶层普及到大众阶段。《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也在2002年应运而生,大纲提出了“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求、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的培养目的,为规范普遍的专业教学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直以来,汉语言专业都有对中国文化部分有明确的要求,早期专业教学中设置了中国国情、中国历史和哲学等文化类课程。该专业培养中提出“对人文知识的系统讲授”、“让学生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具备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①,这明确了文化教学是汉语言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专业培养下的异质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来说,语言的文化属性尤为突出,语言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广义的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汉语言本科教学的核心之一,这也是国际社会多样性文化并存的需求。汉语言专业培养目的中包含三个词组“适应社会需求”、“良好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适应社会需求”就是包括了“良好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两个方面。“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都涉及到人文素养,特别是高校人文学科学生,必须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人文素养的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有丰富的阐述,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也应该对此有基本的认识。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汉语国际人才无论是在本土化市场还是国际化市场,也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化储备和多元文化意识。总之,汉语言专业培养目的就是立足国情、放眼国际需求的汉语人才培养,文化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汉语言专业的文化教学现状
各高校在汉语言专业中开设了中国人文知识教学,虽然各个具体情况不同,但普遍开设了中国概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知识介绍)等基本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汉语言专业的文化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文化教学从根本上说还是从属于语言技能教学。各高校汉语言专业培养从本质上体现为大都定位于汉语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中普遍重视留学生的汉语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文化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附属地位。高校的人文知识教学比重相对偏低,即使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中国历史”、“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文知识概况”等文化类课程,但课程教学中缺少权威的衡量标准和刚性要求,这样在教学中很有可能教师会服从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个人认识能力,权衡语言技能教学和文化教学两者的短期的教学效果后,往往虚化了后者的要求,导致了事实上文化教学的从属或者忽略性的地位。
(二)许多学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留学生的个体需求,往往只强调留学生的自我需求来开设文化课程,却忽略了高校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引导性的作用。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描述中国文化知识教学的原则“内外有别,不强加于人”。在非母语文化教学中求学者往往有下意识排斥的现象,很多学校把满足需求作为“不强加于人”的良方,却忽视了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教学主体的引导性。
(三)缺少权威的文化教学大纲引导和刚性要求。各个学校可能会依据现有师资来调整文化课程设置,但汉语言专业作为专业学科,课程开设必须有其专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此外,汉语言专业即使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但它还是属于文学大类,应该还是从属于传统的人文学科,专业培养时应该考虑到人文素养的培养,这种“人文素养”和高校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相呼应,所以汉语言本科的文化教学必须有刚性要求和与之相适應的、可实施的教学培养计划。
(四)在汉语言专业的文化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的文化课程设置和汉语进修班的文化课程基本保持一致,没有体现汉语言专业作为高校学历专业应体现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解读好专业培养目的。
当前汉语言专业的文化教学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和某些中国文化知识的简单介绍,总体忽略了文化教学对留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认知的培养和引导。归根结底,这是没有真正落实培养目的,没有满足社会终极需求的表现。
三、当前对汉语言专业培养的新需求
当前来华留学教育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规模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际需求。留学生教育在这种转型期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而对于汉语言专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社会对汉语和中国文化需求加强,这种需求较之前无论是从宽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所加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整体的文化意识也增强,他们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汉语言语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不能满足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因而在专业化培养中应该更加深一步考虑到汉语对于留学生的异文化性,应该从单纯强调汉语言教学和单纯的文化知识教学过渡到强调文化素养培养下的汉语言教学,实现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的转变,这才符合当前多元文化共存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2.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从留学生规模和生源来看,留学生教育已经普及为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下高校本科教育应该越来越侧重于素质教育。汉语言本科专业在提高汉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该更注重素质和能力,特别要加强中国传统人文素养的培养。
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自2015年来成为来华留学生增长点,学历教育包括汉语言本科教育成为他们来华的最大吸引点,这样为汉语言本科培养需求的定位提供新的内容,应当深化和细化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培养目的,结合“一带一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交流的需求, 培养高质的通用型或者复合型汉语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熟知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中国国情,并具有一定的多元文化情怀。
四、新时期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社会新需求对汉语言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知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应该在强化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细化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文化教学方面必须有基本的培养框架和刚性要求,本文也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应该细化和深化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培养目的,考虑到汉语言专业作为基础性人文学科的特点,拓展其人文性,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保证文化类课的教学课时。文化类课程应该包括四大类:与汉语相关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类和人文素养类;中国当代国情类;第四类是跨文化交际类。同时需要配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拓展一些相关技能型或者实践性的中国文化课程。此外应该将文化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阅读来延伸认识,学校应该积极拓展留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机会,比如招募留学生志愿者,提供留学生实习、勤工俭学的机会。
(二)汉语言本科教学应该纳入学校本科教学管理体系,留学生应该自由享受学校开放的教学资源。比如留学生可以选择学校的文化公选课,可以参加对中国学生开放的社会文化活动,能够真正融入学校的人文环境,能够在有效的时間内充分扩展目的语环境下的学习优势。
(三)汉语言本科专业必须把握自己的专业特点,这才能更好的实现专业培养目的。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厘定汉语言本科专业和汉语言进修生的本质区别。这在文化教学中格外突出,很多高校汉语进修生和汉语本科生的文化课程设置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我们应该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需求来入手区分。
(四)对文化课教师,也必须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在具有高校教师的基本资质的基本上,他们必须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有整体性的把握和具体的认知。这种准入可以通过文化教师资格考试来获取。
注:
①摘自《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余承海,程晋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特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周洪涛(1976年5月-),女,湖南双峰人,汉族,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和外国留学生文化教学。